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宠物职业教育联合体日前在福建厦门成立,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宠物美容技能大赛同时举办。全国44家职业院校和宠物企业参加活动。

中国现代宠物职业教育联合体由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朋朋宠物有限公司牵头发起组建,是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联合体。中国现代宠物职业教育联合体将着力提升各成员单位的办学水平、质量和社会声誉,促进专业和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2017年,全球宠物市场规模超过1654亿美元,我国广义上的宠物数量超过1.5亿只,宠物经济已经进入每年20%—30%增速的高速发展期,相关人才需求旺盛。组建宠物职业教育联合体,有利于产教联合研发新技术、培养工匠人才、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4日第10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大量现代农业产业者或新型农业职业者就成为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三农”问题,最终都将归结为人才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的振兴。人才兴才能产业旺,产业旺了村民富,村民富了才能营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谐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大量现代农业产业者或新型农业职业者就成为当务之急。

 

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高职高专院校1418所,770个专业,年招生368.83万人,职业教育培养了我国生产力的主力军,服务和担当乡村振兴的重任,任重道远。因此乡村振兴的号角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创新转型的动员令。职业教育为此应该大有可为,但却鲜有作为。

 

乡村振兴的困境

 

农村目前存在的短板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尚有差距。一是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反哺不足,乡土实用人才严重缺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突出;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科技支撑程度不足;三是农业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欠合理、产品多而不优,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四是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有待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较大;五是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文化素质、法治意识较低。

 

职业教育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据报道,我国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占19%,高技能人才不足5%。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农村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职业教育应在新形势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明确的兴农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职业教育应该顺势而为,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第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数据显示,职业院校中高职学生农村户籍占53%,中职学生占82%,表明广大农村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生源地。据统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近70%的职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占70%以上,职校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力军。广大农村不但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地,也是职业院校人才服务和就业的“蓝海”。农村学生土生土长熟悉情况,有乡土情怀,容易留住。因此就近因地制宜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进人才存在的不适应、不安心、不稳定等弊端。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让各种要素从农村大量流出,尤其是人才的流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好“人才振兴”问题。要培养本土应用型人才,激活内生动力,推动村民整体素质提高。因此职业教育要转型面向农村发展,培养靠得住、用得顺手的本土人才,探索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进行乡村职业培训。

 

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国组建了56个行指委、1400个职教集团,汇聚各方专家3000多人,3万多家企业参与,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校企共同育人格局。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已经具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9亿,外出农民工1.7亿,本地农民工1.2亿。农民在生产、生活、转移、就业过程尤其是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因受种种因素影响,会面临很多问题和不适,就业的稳定性较低。他们寻求平等、转变身份、提升地位的愿望很强烈,提升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认知和眼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需求日益高涨。职业院校在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推广、资格认证,构建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立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加强就业与职业生涯培训;多层次、全方位就地培养爱农村、懂农业、精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或新型农业职业者等方面大有可为。

 

第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

 

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产业兴旺居首位。现代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生态农业、功能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说明现代农业是三产高度融合的产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的绿色生态性、集聚性、链条的闭合性和延展性彼此相连、相辅相成,现有农村人才的构成难以支撑。

 

职业教育应顺应新时代的需求,主动对接“三农”,推动农业既要有一维链条的闭合延伸又要有多维集聚的拓展。在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需要用现代机械化、信息化武装农业,用科技改造农业,用管理服务农业。在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方面融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改变原有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职业教育的育人经验、培养逻辑、路径和方法完全适用于乡村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呈现更精彩更智慧的农业演绎、增长见闻、提高能力,并在学员心中播下“展现芳华,造福家乡”的种子,定有插柳成荫的良好效果。

 

第四,挖掘历史积淀、传承文化及文明乡风。

 

广袤的乡村大地孕育出许多能工巧匠,也创造出大量的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由2010年的48%下降到2018年的42%。大量人口的向外迁移,导致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古物件及古技艺被逐渐废弃或遗忘,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缺乏保护和传承。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对乡村文明的重新解读。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深入挖掘、传承泥土里酝酿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自信。

 

职业教育在挖掘、改造和宣传方面要勇于作为。一是挖掘和传承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父慈子孝的家训,诚信淳朴的乡风民俗;二是为村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再是推进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实现传承和产业经济共赢。最后提升格局,对乡村残留的陈规漏习移风易俗,用村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说、唱、演”出来,让新风尚、新气象在广阔乡村生根发芽。让有形文化留得住、看得见,活态文化有创新、有传承。让“农味、土味、原生态味”乡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第五,健全法治、倡导德治、实现自治善治。

 

我国现有的户籍、住宅、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人才等14种制度确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工农、城乡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的不协调及利益分配关系的不适应,由此滋生出利益集团的“集体排他”。若不能合理化解和协调群体间利益矛盾,底层群体会产生“社会不满或仇恨”。农民因老龄化、小农意识、文化落后、结构转型带来的不适和法律意识淡薄,处理不当容易酿成社会矛盾的激化。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现代化,还要走上善治之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司法部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中,要求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的普及化、一体化、精准化,并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互联,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为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这要求村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必修课。职业教育进行农村普法教育更接地气,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能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因此职业教育在健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可以大展拳脚。

 

作者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周玉良出自:中国经济时报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政策研究论坛”。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副处长刘俊,教育部教材局规划处处长李明,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长雷启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中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域内的众多基础性问题和热点议题,邀请了数十位全国知名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专家,从职业教育教材政策、教材设计与开发、教材评价、教材编写等多个议题开展主旨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跨领域、跨学科、多视角地探索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政策。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作为首批11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承担“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建设任务,依托华东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发挥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功能。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论坛成功举行,也是吹响了基地工作杨帆启航的号角。

 

今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做了具体要求和部署。此次论坛中的诸多专家都强调要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引领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管理。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职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强调教材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职业教育教材要将“类型教育”“双高计划”“产教融合”等新理念、新举措融入到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当中。

 

马树超认为,要坚持标准导向的职业院校课程与教材编修基本依据,教材的管理应实施国家、省、校三级分层规划制度,鼓励地方和行业开展教材建设试点,推动编写一批适应国家对外开放需要的专业课教材,重视职业教育优质教材的推介宣传,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应建立以国家教材委统筹为主、分级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可考虑将教材建设作为职业院校专业和专业群评估、质量评价和双高建设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编写与完善的核心思想,专业课教材要融入产业先进元素。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教授指出,职业教育的“好教材”是“三好教材”,即作为产品的质量好、使用过程的满意度好、使用结果的效果好。因此,职业教育教材评价思维需要实现三重转向。其次,职业教育“好教材”的评价标准是“五维一体”的测量体系,包括内容标准的价值性、正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设计标准的逻辑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制作标准的规范性、艺术性、立体性和实惠性;应用标准的便利性、适用性、广泛性、有效性;特色标准的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和国际性。在实践层面,职业教育“好教材”可以认证为“三个层次”——合格教材、优秀教材和经典教材。最后,他认为职业教育“好教材”的质量保障需要评价制度变革,包括评价机制的完善、评价标准的发展,以及以评促改和评价问责的实施。

 

如何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让教材的内容及时反映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的最新动态?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材为这些问题寻找到了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所长、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徐国庆教授指出,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学习、知识和职业三个维度:职业维度强调教材如何和职业相关联,它解决的是教材的逻辑主线问题;知识维度强调教材应该包括哪些种类的知识,它解决的是教材的内容问题;学习维度强调怎样把学习的要素融入到教材的设计当中,它解决的是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问题。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将结构问题视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他认为课程开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二是课程内容如何排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判断标准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比较对象必须是三个以上;第二,比较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参照系下进行;第三,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不是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杨向东教授重点介绍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编写理念和思路。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世界各国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研制都致力于将核心素养放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要以(跨)学科大观念统整和重构内容,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并凸显学科实践,强调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附件1: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附件2:2019年度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我部历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之前一直沿用“教学计划”这一概念)。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附件1),2009年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两个文件在指导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保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对职业院校科学制订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要求,需要通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二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新部署。当前,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需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职责,进一步增强标准意识、质量意识,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三是通过调研了解,传统的教学计划已经不适应职业院校教学组织实施的新需求,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同时有的职业院校存在学时缩水、有关文件要求的必修课程未按规定开足开齐、教师教案陈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有关要求、指导规范。
  2. 《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四是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3. 《指导意见》对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哪些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等合理增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素。《指导意见》从明确培养目标、规范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时、强化实践环节、严格毕业要求、推动书证融通、加强分类指导等7个方面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出了具体要求。
  4. 《指导意见》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哪些具体的规范性要求?
  一是在“规范课程设置”部分,提出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明确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要求。全面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最新要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和推行课程思政专门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加了关于劳动教育有关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学时安排。三年制中职、高职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不少于10%。一般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
  5. 《指导意见》对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程序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是规划与设计。学校应根据《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与实施细则,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二是调研与分析。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三是起草与审定。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学校组织多方参与的专家论证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提交校级党组织会议审定。四是发布与更新。审定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执行,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学校网站等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及时优化调整。
  6. 《指导意见》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职业院校校级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经常性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二是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三是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四是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五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六是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7. 如何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监督和指导?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定期修订发布中职、高职专业目录,制订发布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基本依据,宏观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或具体要求,推动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要建立抽查制度,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公开和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并公布检查结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监督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并做好备案和汇总。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研究咨询作用,组织开展有关交流研讨活动,指导和参与本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鼓励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发挥行业、企业、家长等的作用,形成多元监督机制。

来源:教育部

教职成〔2019〕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 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规范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物理、化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统一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政课、专业课教材。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学校还应当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三)合理安排学时。三年制中职、高职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三年制中职总学时数不低于3000,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1/4。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一般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鼓励将学生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已掌握的有关技术技能,按一定规则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

  (四)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推动职业院校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五)严格毕业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

  (六)促进书证融通。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七)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类别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单独编班,在标准不降的前提下,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专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制订程序

  (一)规划与设计。学校应当根据本意见要求,统筹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具体工作方案。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二)调研与分析。各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做好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三)起草与审定。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学校组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论证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提交校级党组织会议审定。

  (四)发布与更新。审定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程序发布执行,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学校网站等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及时优化调整。

  四、实施要求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领导。职业院校校级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书记、校长及分管负责人要经常性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职业院校党组织负责人、校长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

  (二)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三)组织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和教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要指导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规范编写、严格执行教案,做好课程总体设计,按程序选用教材,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做好教学组织实施。

  (四)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五)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服务学生终身学习。

  (六)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五、监督与指导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定期修订发布中职、高职专业目录,制订发布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宏观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或具体要求,推动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要建立抽查制度,对本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公开和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并公布检查结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监督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并做好备案和汇总。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研究咨询作用,组织开展有关交流研讨活动,指导和参与本地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鼓励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发挥行业、企业、家长等的作用,形成多元监督机制。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自本意见印发之日起停止执行。

教育部

2019年6月5日

2019年高考已过,考生和家长在等待成绩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志愿填报事宜。高校招生章程作为报考的重要参考资料,考生及家长需要仔细阅读。

高校招生章程包含哪些重要信息?教育小微带你来了解。

01.招生章程为什么重要?

高校招生章程是高校依据我国相关教育法规和教育部要求制订的,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核定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一经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注意区分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考生家长容易将高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混淆,虽然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差别。招生简章中的内容没有经过审核备案,不具备规范作用,只能作为报考时的一般参考资料,其重要性远不如招生章程。

02.招生章程包含哪些信息呢?

招生章程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全称、校址(会注明涉及的分校、校区等),层次(本科、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招生计划分配的原则和办法,预留计划数及使用原则,专业培养的外语语种,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比如:有无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有关程序,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03.在哪找高校的招生章程呢?

招生章程作为高校向社会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公示。根据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本校招生章程上传至“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xxgk/),经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公示。另外,考生还可以从本省招办下发的材料中查看招生章程,或登录各高校的官方网站查看。

内容来源:公众号微言教育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小伟)为期2天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上汽荣威”杯汽车营销赛项近日在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完美收官。

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6个省份的102支参赛队,学生选手们通过新能源汽车营销基本流程、配件管理和服务接待三个子赛项的比赛,对他们掌握新能源汽车在销售技巧与技术服务技能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能力比拼,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 10个代表队获得一等奖,20个代表队获得二等奖,31个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希望每位参赛人员通过此次大赛的历练,能够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提供帮助。他表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全国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将一如既往地为职业院校快速及时地提供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标和路径,服务好学校、老师和学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兼教育部国赛中职组汽车营销赛执委秘书长徐念峰说:“作为汽车行业的科技社团和国家智库,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培养科技人才始终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使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细作18年,举办各类赛事200余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动了全国4000余所汽车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为汽车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技能人才。”

徐念峰在介绍本届大赛的创新亮点时,着重提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本次大赛采用了新能源汽车车型和双顾问服务模式,并首次对全程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增加了赛事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二是大赛首次采用了智能化的电子打分系统和赛事选手调度管理服务系统,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减轻了裁判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还减少了因的人为主观因素而导致的异常打分和失误。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等30多个部委主办,共设84个赛项,中职组“上汽荣威”杯汽车营销赛项是其中之一。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赛充分展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多元合作搭建了平台,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必将会引领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汽车后服务领域的就业水平,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积极探索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成人高校招生模式,2019年继续开展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单独考试招生(以下简称“河北电大成人单招”)试点工作。

 

一、报名安排

河北电大成人单招网上报名工作将于20196139:0061416:00进行,逾期不再补报名。考生可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报名。

 

考生须使用IE浏览器、IE8以上版本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期间关闭窗口拦截功能。首次登录的人员先进行“新用户注册”。报名系统通过手机验证功能完成新用户注册。同一个手机号码和同一个身份证件号码只允许报考一次。为确保教育考试机构、招生学校与考生联系畅通,在新生入学前,请考生不要变更注册时填写的手机号码。

 

考生网上报名后,必须按规定时间到选择的报名信息确认点进行现场确认,经现场确认的报名信息方为有效,现场确认时间为621日至22日(每天8:3011:0014:3017:30)。

报名过程必须由考生本人完成,严格禁止任何助学机构、招生中介或组织代替考生报名。

 

二、报考条件

参加河北电大成人单招报名的考生,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须为具有高中(含中专、职中、技校)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在校生不允许报名。

 

户籍在河北省的考生,应选择本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报名;在我省工作(生活)的外省籍考生,凭本人现工作(生活)所在地公安机关发放的《居住证》可以在居住地报名,且只能在《居住证》发放地所在市的报名信息确认点进行现场确认。未持有我省《居住证》的外省籍考生不能参加河北电大单招报名。

 

三、考试时间

河北电大成人单招考试时间为629日至630日,具体考试安排由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公布。

 

四、其他事项

731日前,在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上公布河北电大成人单招录取结果,供考生查询。被河北电大成人单招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2019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成人单招录取新生随同河北电大2019年全国成人高考统考录取新生同期入学,同时办理学籍注册手续。

 

详细情况,考生可登陆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网站查阅《单招招生简章》,也可电话咨询:0311-66773336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特别高兴来到了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所在地,在这里我们举行教育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这也是今年以“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为主题的第六场“1+1”采访发布会。

2019-06-12 10:00:37


续梅:

今天发布会我们关注高校和乡村,把二者能够结合在一起的就是科技创新,就是高校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大家知道,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推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底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今天我们就来向各位介绍《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推进情况。

2019-06-12 10:01:59


续梅: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雷朝滋司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普特校长,华中农业大学李召虎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蒋伟峰副市长。下面,我们首先请雷朝滋司长介绍《行动计划》的总体情况。

2019-06-12 10:02:45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雷朝滋:

尊敬的吴普特校长、李召虎校长、张福锁院士、蒋伟峰副市长,尊敬的续梅主任,尊敬的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制定情况以及相关工作取得的进展向各位作简要介绍。

2019-06-12 10:03:21


雷朝滋:

第一,《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基础,关键在创新。

2019-06-12 10:04:19


雷朝滋: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组织高校积极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联合科技部先后在高等学校批准建设了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探索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推动高校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人才基础。

2019-06-12 10:05:50


雷朝滋:

立足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系列部署,教育部围绕如何建机制、提能力、重实效,在2018年底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

2019-06-12 10:06:33


雷朝滋:

第二,《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是以高校服务“三农”的优势和特色为基础,汇集各类政策、资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推动高校加快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性文件,《行动计划》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2019-06-12 10:07:54


雷朝滋: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两个支撑、三个服务、四个保障、五个原则、六个战略、七个行动,即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落地、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做好保障;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引领、服务导向、开放协同、国际视野五项原则;协同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国家战略;组织实施七大行动,并细分为19项重点任务和7个专栏。

2019-06-12 10:08:30


雷朝滋:

重点任务包括: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引导高校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创新,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发展的科技瓶颈问题,强化联合攻关,实现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三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以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抓手,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

2019-06-12 10:09:35


雷朝滋: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五是成果转化推广行动,支持高校围绕“三农”一线需求,产出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强化高校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当前脱贫攻坚与长远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七是国际合作提升活动,支持高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9-06-12 10:10:59


雷朝滋:

第三,相关工作推进情况。《行动计划》出台后,各高校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一步汇聚高校创新资源,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已经有30余家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

2019-06-12 10:11:56


雷朝滋:

一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动力。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之一,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农业农村领域累计牵头承担项目占总项目数的近40%。高校在农业遗传育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近五年高校在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6项,占相关领域授奖总数的46%。在2017年我国农业科学15项重大进展中,高校牵头完成了7项。近期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有组织创新,正在培育建设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和农业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2019-06-12 10:12:17


雷朝滋:

二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新动能。一直以来,高校大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湖州模式”“曲周模式”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服务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县46年,实践探索出农科教相结合的“曲周模式”,通过科技改土治碱,将23万亩盐碱地变成了现在的米粮川,农业粮食生产从1973年亩产不足100斤到每年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从经济滞后到如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46年来,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两任大学校长,三位院士,为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为曲周县培养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干部。新时代以来,高校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创新,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将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产业新动能,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实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00余个,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企业1700余家,示范推广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

2019-06-12 10:13:53


雷朝滋:

三是深化农科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高校是高水平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中,来自高校的专家有164人,占总数的46%。高校通过参与实施乡村振兴,强化实践育人,让广大的乡村、企业车间等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室,让有技能的农民、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大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水平高、能力强、接地气”的高质量创新人才。高校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之以渔,既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县、乡、村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又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以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例,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6万余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48万余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3万余人次,以各种形式培训新型农民250余万人次。

2019-06-12 10:14:11


雷朝滋:

四是深入服务脱贫攻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优先任务。聚焦精准扶贫,高校已经深入国家特困连片区布点建站,通过“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人才+农户”等多种扶贫模式,实现专家到农户、技术到农田、产品到市场,增强贫困片区的“造血”机能,有力带动贫困片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南京农业大学发挥学校在菊花、稻米和红蒜的科技成果积累,组建农户生产联盟,推动1万亩红蒜、2万亩锌硒米、5万亩蔬菜和8万亩蓝莓产业发展,通过两年定点帮扶实现贵州省麻江县脱贫“摘帽”目标。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天津大学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宋鹏,在甘肃陇南市通过三年驻村工作,帮助村里打造了全链条式电商产业,培养了一批农村电商人才。这三位在2017年、2018年先后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2019-06-12 10:15:54


雷朝滋:

五是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理论和文化创新。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已经成立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机构百余个。高校搭建“乡村振兴战略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通过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撑。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3000余名师生在西部7个省区近5万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为国家和西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本底数据。高校还在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优化现代乡村治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化传统等方面积极作为,如山东大学牵头组织在山东省2800多个村镇建设乡村儒学讲堂9000余个。

2019-06-12 10:16:28


雷朝滋:

六是加强开放创新,提升乡村振兴中国方案的影响力。围绕涉农重大问题研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余所国内涉农高校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普渡大学等5所美国高校,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促进国际人才交流。高校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等国际化合作平台,近20个国家的近百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在“一带一路”和“南南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019-06-12 10:17:03


雷朝滋:

第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发布,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行动,标志着高校已经吹响全面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号角。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落实好这个《行动计划》。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推进《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来抓,多方面着力推进,写好奋进之笔,交出满意答卷。

一是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技术推广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布局一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交叉研究的前沿科学中心,鼓励高校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2019-06-12 10:18:52


雷朝滋: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一流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学科建设,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实践、生产实践、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决胜脱贫攻坚,做好统筹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教育部将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博士生服务团等队伍,深入贫困地区,发动企业、校友等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完善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展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高校力量”。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9-06-12 10:19:29


续梅:

谢谢雷司长。下面有请吴普特校长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有关工作情况。

2019-06-12 10:20: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有关工作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吴普特:

尊敬的雷司长、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我简要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以及长期以来发挥农林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关情况。

2019-06-12 10:21:43


吴普特:

一是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我们始终把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林人才作为立校之本,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新体系,设立“乡村振兴”硕士培养专项,着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三农”人才。

2019-06-12 10:22:34


吴普特:

二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重要突破。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破解“小麦癌症”条锈病防治难题;建立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9”推广面积累计超过亿亩;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成效,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选育的“瑞阳”“瑞雪”“秦蜜”“秦脆”等苹果新品种助推陕西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推动苹果适生区“西进北扩”。

2019-06-12 10:23:28


吴普特:

三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探索构建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15个省建立产业试验示范站27个,示范基地46个,科技示范园100多个,有效破解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四是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成立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组织3000余名师生深入西部7省区48147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形成《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为国家及区域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支持和数据支撑。在陕西韩城市开展乡村振兴整体发展规划编制,为整县域试点示范打造样板。

2019-06-12 10:24:59


吴普特:

五是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实现了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区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在镇巴、城固、紫阳等深度贫困县布局建设10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扶贫示范推广基地,探索“三团一队”扶贫工作新模式,推动扶贫工作由“点上做亮”延伸到“面上做好”。依托中组部在学校设立的全国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以及学校设立的农民发展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年均培训7.8万余人次。开创整县域定点扶贫工作新局面,助力合阳县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学校定点扶贫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考核为“好”的100家单位之一,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考核为“好”的14所高校之一。

六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创建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海外现代农业示范园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建成“粮油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推动丝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及学校科技成果的辐射推广。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坚持做好“顶天立地国际化”三篇大文章,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重要作用。

一是推进农业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具有农科特色“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开展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平台上,配置到产业示范基地中,根植于乡村振兴的土壤里。

二是加快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做强做大优势学科,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切实履行好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做实做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让科技成果在丝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助力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打通科技推广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的连接通道,以高水平科技支撑高质量科技推广,以高质量推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积极开展未来农业研究。筹划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科学前沿,设立前沿与交叉学科专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攻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提供“西农智慧”,贡献“西农力量”。

谢谢大家。

2019-06-12 10:25:56


续梅:

感谢吴校长。下面我们就请李召虎校长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振兴的有关情况。

2019-06-12 10:26:44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振兴有关工作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李召虎: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十九大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抓住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坚持“四个一”的特色发展模式,用标志性成果产业富农,多渠道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库的支持,探索“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用标志性的成果实现产业富民。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围绕一个领军人物、配置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培养出了以油菜、柑橘、种猪、兽用疫苗、绿色超级稻等为代表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五年来,共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200余项,带动发展农业产业新增产值超千亿元。

2019-06-12 10:27:53


李召虎:

由傅廷栋院士带领的油菜团队选育出75个油菜品种,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200万亩,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亿亩。近年来团队集合多学科的力量,实现了油菜由油料作物发展成蛋白质作物,能源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蔬菜作物和观赏作物。

邓秀新院士带领的柑橘团队规划了我国两纵两横柑橘优势产业带;选育21个优良品种;成功实现柑橘鲜果周年供应。在江西省赣州市,2018年实现脐橙产业群总产值超过122亿元,帮助25万种植户增收致富,户均收入2.62万元。在宜昌市秭归县,2018年涌现出脐橙产值过亿元的村3个,超过5000万个的村10个。

2019-06-12 10:28:24


李召虎:

由陈焕春教授领衔,兽医学和畜牧学科引领我国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学校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在猪场的生物安全、猪病防控与净化、生猪健康养殖等领域开展协同联合攻关和全面的战略合作。公司平均生猪养殖的成本降到行业的领先水平5.31元/斤,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从2009年的19头,提高到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28.7头。

张启发院士领头的水稻团队提出并实践了“基本不打农药,大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的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至2018年,已经审定64个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30%,节约灌溉用水30%,每亩成本节收近270元,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

2019-06-12 10:29:45


李召虎:

近年来绿色超级稻的内涵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催生了再生稻和“双水双绿”的产业模式。湖北省的再生稻面积2018年已经达到了300万亩;“双水”即水稻与水产养殖,“双绿”是指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水产品不喂药、少施饲料,与水稻互补共生,已在湖北示范超过200万亩,被写入2019年省政府的工作报告。

五年来学校还培育推广玉米新品种8个,新增产值约30亿元,推广棉花新品种30万余亩,新增产值5亿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5000万袋,推广茶园面积100多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约2580万亩。

2019-06-12 10:30:26


李召虎:

第二,为产业富农提供人才支持。学校坚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村振兴培养“一懂两爱”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型农业创新人才。五年来,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和55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建立了85个院士、教授专家工作站共有500余人次院士和教授,804人次湖北省科技特派员、227人次“三区”科技人员和35支博士服务团驻点服务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持续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推进行动”,累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主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1.9万余人次,培训农近10万人次。

2019-06-12 10:31:31


李召虎:

三是坚持智库支农。整合多学科的力量,打造新型智库,着力提升政府、产业的决策支持能力,在国内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校自主科研创新基金设立乡村振兴项目11个、定点扶贫项目29个,围绕粮食与种业安全、绿色健康养殖、农村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了全方位政策研究并提出的咨询建议,向各级政府和各产业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10余份,开展智力服务项目412项。

四是实践“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在定点扶贫点湖北省建始县有效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实践“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致富”的“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并围绕“六个一”的产业精准扶贫开展科技服务4100余人次,开展人才培训18000余人次,先后培育了10个优质特色产业,其中规模过亿的产业超过5个,累计带动建始县80561人脱贫。

在今后的工作中,华中农业大学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进一步落实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

2019-06-12 10:32:47


续梅:

谢李校长。张福锁院士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他带领的师生团队以“科技小院”为依托,零距离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们就请张院士介绍具体做法。

2019-06-12 10:33:37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介绍其团队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经验。(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张福锁: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媒体的朋友们,非常高兴在这儿能汇报一下我们在生产一线创新技术和技术应用模式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农业大学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决策和部署。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引导学校师生开展早作为、大作为、实作为的深入行动。

2019-06-12 10:34:01


张福锁:

长期以来,我们团队长期扎根农村,建立以“科技小院”为依托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网络,与“三农”零距离接触,创新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大范围的服务农民,引导农民绿色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用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2019-06-12 10:35:18


张福锁:

一是探索农业科研新思路,提升乡村振兴的科技含量。我们以“3F(Field,Farm,Farming System)”和“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为研究对象,探索“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的科研思路,立足农业一线,围绕生产问题,与农民一起开展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创新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直接用到农民地里,推动当地生产发展和技术应用。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面,成为全球小农户增产增收的榜样。

2019-06-12 10:36:48


张福锁:

二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团队针对我国苹果、柑橘、葡萄等产业大、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我们住进果园调研限制因素、创新提质增效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增产提质增收的好效果。例如我们在河北省曲周县相公庄村,引进和集成多项先进管理技术,形成提质增效技术规程,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推广,全村苹果产量提高36%,经济效益提高27%,通过创新村级技术服务模式,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从而促进改善村容村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科技人员与农民面对面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果转化行动。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大面积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创新新型技术应用模式。我们团队先后与全国1152名科技人员、6.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13万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和452个县2090万名农民一起,在过去10年中,共推广应用技术累计5.66亿亩,增加粮食生产3300万吨,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增收节支793亿元,开展和组织了1.4万多个培训班,2.1万多个田间日活动,6000多场田间观摩会和发放了33.7万份宣传册。实现了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9-06-12 10:37:48


张福锁:

四是育人与用人无缝对接,扶贫与扶智紧密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在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创建“科技小院”模式,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科技胡同等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自我提高的能力。例如在山东乐陵市通过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当地优势产业——金丝小枣裂果的品质问题,推动了当地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同时开办了网上销售渠道,带领农民网络销售,创立“百年福枣”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形成了典型经验,我本人也在2018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引导和鼓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做到“育人、顶天、立地、报国”的无缝结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农大贡献。谢谢。

2019-06-12 10:38:26


续梅:

谢谢张院士。浙江省湖州市与浙江大学13年来坚持市校合作这一模式,全面促进了湖州的“三农”发展,下面我们就请蒋伟峰副市长作介绍。

2019-06-12 10:39:40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伟峰介绍湖州市与浙江大学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协同开展乡村振兴的做法和工作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蒋伟峰:

感谢主持人。尊敬的雷司长、各位专家、记者朋友们,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们湖州提供学习全国先进经验的机会。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是太湖之滨唯一一座以湖命名的城市, “五山一水四分田”,58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去年实现GDP2719亿,财政总收入490亿,是我们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点节点城市。早在2006年,湖州市就跟浙江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创新开启了市校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13年来,市校双方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任接着一任干,在湖州实施了三轮“1381行动计划”,全面促进了湖州的“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有力提升了浙江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州连续六年在全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中荣获第一名,实现了“六连冠”,也成为了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首批示范市,去年农民人均支配收入达到了31767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71:1。

2019-06-12 10:40:26


蒋伟峰:

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提供了可复制的市校合作湖州样板。市校双方按照“长期全面战略合作”的要求,密切沟通、深化协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市里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政策、项目等重大问题。浙江大学也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20多个部门,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市校合作工作。二是完善机制。市校双方每年制定工作计划,每年召开市校年会,每年排出100多个项目来共同推进这项工作,市里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办法来推动工作,浙江大学也专门设立了推广教授、挂职锻炼、建立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来鼓励教师参与湖州的农技推广工作。

2019-06-12 10:41:57


蒋伟峰:

三是重抓项目。我们突出项目建设这一关键抓手,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1099项科技的合作项目,也构筑了科技孵化辐射、人力智力支撑、体系机制创新“三大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四是久久为功,我们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与时俱进、接力推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2006年,我们“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来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2011年,我们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等工程,来全力建设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美丽乡村示范区。当前,我们正在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部署,市校双方正在全力推进湖州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市、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9-06-12 10:42:31


蒋伟峰:

第二,探索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湖州模式”。2007年,为促进湖州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和产业化,我们市校双方成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2009年,双方研究制定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在吴兴区、长兴县率先试点。2010年,围绕湖州的特色主导产业,成立了“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积极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三大平台”,组建了10个市级产业联盟。我们的主要特点是“1+1+N”,第一个“1”就是组建一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加一批专家;第二个“1”就是本地的一些农技推广小组;所谓“N”就是若干个经营主体。这样的模式解决了科研选题与产业发展需求直接对接的问题,解决了农技推广服务与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机统一的问题,也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为共建共赢打好了基础,也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的愿景。到目前为止,我们第一个“1”,高等院校的专家团队已经有104名专家;第二个“1”,市县的土专家221名;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达到了1400多家。

2019-06-12 10:43:35


蒋伟峰:

第三,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政府搭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实验示范基地”,设立了市校合作专项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支持农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转化、推广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财政投入、部门资源、企业自身和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农技推广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共赢。近年来,共引进、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1522项,其中200余项经过遴选评估成为湖州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下一步,我们市里正在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成果转化、搭建创新平台等新一轮的深度合作计划,我们也将始终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子走下去,进一步发挥好、整合好、挖掘好市校双方的特色优势、资源力量,聚焦聚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不断丰富科技服务的“湖州模式”,为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作出示范、提供经验。

2019-06-12 10:44:40


续梅:

感谢蒋市长。五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看看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2019-06-12 10:45:12


中国青年报记者:

刚才雷司长在介绍中提到,要构建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体系布局,请问雷司长,为什么如此强调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将进行怎样的布局?谢谢。

2019-06-12 10:46:39


雷朝滋: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想法。十九大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新时代,作出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在这样一个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也在深入思考进入新时代以后高等学校肩负的新使命,我们要搞清楚我们高等学校的责任、地位和应该担负的使命。从产业来说,农业是第一产业,表明了它的基础性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当前的优先任务是决胜脱贫攻坚,在2020全面建成小康以后,需要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对脱贫攻坚进行巩固提升。我们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要实现现代化,总书记讲,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几大战略部署之一。高等学校应该有所作为,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能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要看我们的科技创新。因为讲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它的根本都在科技实力,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也得靠科技,军事实力也得靠科技。中央现在提出要打造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要支撑我们国家能够走近舞台中央,能够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2019-06-12 10:47:35


雷朝滋:

我们考虑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要继续积极承担各类科技任务,特别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健全自己的体系。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总体的思路是加强能力体系建设。

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来说,我们也要打造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创新链是从原始性创新和技术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纵一面”。“三纵”是从三个方面讲的,一是基础研究,我们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真正实现并跑最好是领跑的地位,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打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平台,包括在农业农村科技领域也要打造重大平台,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平台构建上,顶层是前沿科技中心、国家研究中心,这个是瞄准前沿科技领域、瞄准重大科技目标、鼓励多学科交叉,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设施,凝练培育大项目,争取产出大成果。

2019-06-12 10:48:51


雷朝滋:

正在培育和建设的前沿科学中心,在农业农村领域,有智能分子育种前沿科技中心,各位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智能分子育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育种,不仅利用生命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还要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的育种服务,这是比较前沿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方面占领制高点,我们在国际竞争当中才会处于主动的地位。我们鼓励高等学校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接下来一个层次是学科层面的,我们要继续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提出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就是要攀登最高峰,要争取第一。我们在基础研究阵地打造平台体系,就是为了提升争第一的能力。

2019-06-12 10:49:56


雷朝滋:

第二“纵”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要往下走到应用,才能真正服务于经济、产业发展。应用研究平台的顶端,是已经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高校布局建设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校企和校地的协同创新。创新的源头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要变成核心技术,一定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推动农业高等学校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来服务于我们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这是顶端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学科层面上的,我们要继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还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这是第二“纵”。

2019-06-12 10:50:55


雷朝滋:

第三“纵”是成果推广转化。有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最终还是要转化,才能把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成果转化上我们也要建相应的基地,已经开始推动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今后还要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师生共创,建设双创示范园。包括刚才给大家介绍的39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推进农科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

高等学校下一步在成果转化上还要加大力度,我们现在有不少的成果,总体转化率还不太高,相对来说农业农村领域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高的,很多的成果都已经变成了产品、商品,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但从整体来说我们还要提高转化率,教育部还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推动转化工作。

总的来说,“三纵”:一是基础研究的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含一些装备的突破;三是成果的转化,真正让它变成现实生产力。一共三个方面,称为“三纵”。

2019-06-12 10:51:43


雷朝滋:

”一面“主要是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解放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既要创新,还要服务于推广。农业领域很多年前就设立了推广教授,把成果推广到第一线去。农业领域有自己的特点,直接和农民打交道,直接到乡村去,才是真正的落地,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体制机制、评价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当然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下一步还要特别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对比我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还是很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实现赶超。但是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创新文化建设,这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观,既有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有学院学科的价值追求,还有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的创新文化建设的比较好,创新生态比较好,我们追赶的时间会缩短,我们创新的质量、创新的效率都会提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从富起来的时代进入到强起来的时代。在富起来的时代主要是跟踪模仿、缩小差距,但是强起来的时代必须要原创引领。要实现原创引领,我们所需要的创新文化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潜心学问,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讲的“一面”,是改革的“一面”,政策体制机制,包含创新文化建设都在这里面。我们从“三纵一面”来打造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体系,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真正服务好乡村振兴。如果我们乡村都振兴了,我们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2019-06-12 10:52:56


续梅:

继续提问。

2019-06-12 10:53:36


央广网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想问一下吴校长,刚才您提到了要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所以我想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还有学校的一些具体举措。同时我还想问一下各位嘉宾,因为我们说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一定要精准扶贫,请问在精准上如何深入下工夫?谢谢。

2019-06-12 10:54:56


吴普特: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感谢你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我们就未来农业做一个探讨。我为什么要提出未来农业?因为刚才雷司长也说了,我们现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在吃饭的问题上,我们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两个阶段的转变,目前我们正在由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这个方向转变。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的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方式是以农户为单元,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多种的模式,包括土地流转,那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到底未来农业是什么样的?传统的理念上,我们把总是把农业划定为第一产业,那么今天的农业,新时代的农业,还是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这就驱使着我们农业院校不得不思考未来农业的发展,我们研究以后认识到未来农业的发展有四个特点:

2019-06-12 10:55:27


吴普特:

第一,未来农业不再是单纯的第一产业,它一定是一产、二产、三产的有机融合,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容易理解,我就不做解释了。

第二,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模式多元,它不是简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小农户经营的方式,也不是完全的农业企业或者大的农场,它一定是多元化的,包括大企业、大农场、小农户经济,还有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定是多元化的模式。

2019-06-12 10:56:58


吴普特:

第三,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我们不可能再用沉痛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来换取农业的高产,我们一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否则,我们对不起我们的后代,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因为资源是有限的。

第四,未来农业一定是智能化发展。我算了一笔帐,即使城镇化达到80%,还有接近3亿的农民,大家都知道,有效劳动力应该是人口群体的50%。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假设一个人一生可以活80岁,1岁到20岁是学习阶段,60岁到80岁是养老阶段,20+20=40,40÷80=0.5,那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口,1.5亿人口要经营18亿亩耕地、60亿亩草场,还有水产等等,怎么让他们经营?所以,智能化一定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过去七八亿农民也是经营着同样的一片土地。所以,这四个特点给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总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在农村做农民,未来肯定不是这样的。未来的农民、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定是有一定专业知识、有一定情怀、有一定能力的、掌握着智能化生产的这样一群高水平的群体。

2019-06-12 10:57:27


吴普特:

这是对我们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问题,对我们学科专业的结构性改革也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过去的学科和专业都是按照一产来设计的,但未来农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智能化的要求,还有绿色发展的一个目标。那么,我们学科专业到底应该怎样设置?只有一条,就是对我们的学科专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革?就是要理、工、医、农、经、管、文、法交叉融合,怎么交叉、怎么融合?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要探索的事。

所以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也得到了部里的批准,目的就是探索未来农业学科专业的设置,就是在这种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探索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当然我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不得不做的一个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来解决我们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这四个学科使命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成立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昨天校长办公会还研究成立了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最终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对未来农业的理解以及我们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的目的。

2019-06-12 10:58:59


吴普特:

4月份我们在北京召开了未来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10多位院士,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正在消化吸收。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将这件事情做好。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

2019-06-12 10:59:33


李召虎:

谢谢。因为精准扶贫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有众多的典型案例。华中农业大学为了做好精准扶贫的工作,有这样几点做法。

第一,一张蓝图绘到底。学校在2012年和结对的建始县构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规划,六七年以来脱贫攻坚的行动一直围绕这样一个规划,一年一年的坚持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对做好精准扶贫非常重要。

2019-06-12 11:00:03


李召虎:

第二,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教育扶贫。大学最重要的是育人功能,我们也把教育扶贫、拔除贫困的穷根子作为重要的方面。发挥学校的优势,通过乡村教师来汉的培训项目,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培训小学校长55名,骨干教师75名,实现了建始县乡村小学的全覆盖,希望通过教育扶贫拔出穷根子。同时也开展乡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种养植领头人致富能手。

2019-06-12 11:01:31


李召虎:

第三,坚持特色产业引领扶贫。发扬学校的特色,使农民能够致富的钱袋子鼓起来。我刚才介绍了“六个一”的精准扶贫模式,在过去的六年当中,我们组建了29支教授团队,设立了专门的攻关项目,投入了专门的资金,为建始县打造了景阳鸡、魔芋、猕猴桃等一批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引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收、增效和脱贫致富。

另外,我们也坚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和规划如何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行动,在建始县积极谋划推进乡村旅游、文旅项目等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为了加强乡村的基层治理,我们近年来推进学校和县里乡村的党建对接,我们学校的学院党支部与25个贫困村党支部“1+1”对接,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精准扶贫是一篇重要的文章,我们还需要继续的努力。谢谢。

2019-06-12 11:02:01


蒋伟峰:

浙江省在2015年就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我们现在省里主要还是在解决相对贫困方面做一些探索。湖州在解决相对贫困方面主要做了这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推动扶贫数据共享。扶贫对象建立以后,各个部门之间都围绕着这批对象来共同推进救助工作,比如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政策之间都可以通过对象的统一来共同做这方面的工作。

二是在政策的整合方面,比如低保政策能够让这些扶贫对象共享。

三是我们更多的是做农村脱贫攻坚问题,城市事实上也是存在很多的贫困群体的,那么城乡如何共同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

总之,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贫困问题还是长期存在,相对贫困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这项工作还是要继续深入抓下去,我们湖州将在这些方面率先做一些探索。

2019-06-12 11:03:42


续梅:

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不忘初心、服务‘三农’”是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重要使命,目的都是为了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幸福。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结束)

2019-06-12 11:04:11

转载自:教育部网站

国家承认的学历种类有:统招学历、自考、远程、成教、电大,常规的这五种学历是国家认可的学历,那么,这些种类学历有哪些区别呢?接下来,河南职昇机教育专家就各学历做以下说明分析,希望对更多考生做个参考和对比:

【入学门槛对比】
成人高考: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学校根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九月上、中旬网络报名,每年10月底举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次月公布成绩,再次月公布录取结果,录取考生颁发录取通知书,次年三月份入学注册学籍。
自学考试: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考生参加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颁发学历证书。每年有两次考试,考生根据情况选择考试科目。
国家开放大学,广播电大:广播电视大学也无须考试,只要具备要求的相关学历就可以注册入学,电大有国家开放大学,省直电大,地方电大,但是证书显示都是一样的,只是档案显示在哪个电大学习函授站学习而已;
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也叫网络教育,网络大学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
  总的来说,自学考试和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基本没有什么入学门槛;而成人高考和网络考试要求先考试后入学。不同的是,成人高考参加的是全国统考,网络考试则由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从考试的难易程度来看,部分网大因知名度高,所招专业又是学校强势专业,故入学要求也相对较高,试题也有一定难度。
  为了提高国民教育,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国家提供了多种继续教育的途径。尤其在大学学历教育上,除了普通高考外,还提供了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四种渠道,为那些没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但是很多需要机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种选择,更不清楚这几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差别。
 【学习方式对比】
  成人高考主要有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学习方式。
  自考则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参加由其他社会培训力量或主考学校举办的自考助学班。
  网络教育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学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间,完成作业,通过BBS进行提问和沟通,二是集中面授。不少希望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进行学习的外地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网络学院,接受远程授课以完成学业。
  广播电视大学有网上课堂和面授两种方式。对于居住地不稳定、可能需要长期出差在外的人来说,可以考虑选择广播电视大学进行学习,因为其保留学籍时间较长。如果更换了工作地点或居住地,只需要所注册的电视大学出具一份推荐信,学生可以在其他城市的电视大学继续学习,且无须支付其他的额外费用。
  四种途径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对于那些自学能力不强,自制力差的人,最好选择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
【招生对象对比】
  成人高考、网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招生范围包括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一般要求高中起点报考专、本科的,必须是获得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者。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
  成人高考主要以招收本地户籍生为主,外地学生也可以进行函授学习,网络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由于自身的授课方式的优势,招生范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
  而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属于完全的开放式教育,即使只具备初中文凭,也可以报名参加自学考试。
【学习年限对比】
  成人高考的学习时间因招生层次、攻读专业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短则需要2年,长则5-6年。
  自学考试采取分科考试、学分累积,最后获取文凭的方式,且不受学期、学年制度的限制。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制二年,学籍八年有效。
  网络教育也一般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期限。以河南职昇机教育合作招生的某大学为例,招收建筑工程高升本的学习年限为4-6年,高升专的学习年限为2-4年,专生本的学习年限为2.5-5年。
【学习费用对比】
  参加成人高考,公办学校学费一般每学年2750至3500元左右,医学、教育类部分专业、法律类学费会高些,民办学校则要高一些。
  自考如果只是自学的话,只要缴纳考试费和教材费,考试费为20元一科,如果上辅导班,那么还有辅导费,辅导课费用每科在500元左右,网络助学方面,通过网络助学的考生,也可以每科目加17分,也可以缴纳辅导通过网络助学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费用按学期进行收费,业余学习的费用低于全日制学习。以上海电视大学为例,高升专的总的费用(含书费)约为4500元左右,专升本总费用为6400元左右,河南职昇机教育针对部分学员也会采取VIP全程保过学习,全程指导,确保颁发证书。
  网络大学的收费一般按照学分计算,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不同。一般一个学分大概100多元,如果你选择的专业毕业需要80个学分,学费约在1万元左右。例如河南职昇机教育合作的大学(北京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地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合作院校)高升专总学分为75分(除建筑工程),上海地区每学分费用为150元,则每学年费用为4500元;高升本课程总学分为160分,每学年费用为 7200元。不过相对来说网络大学的学生可以省去住宿、伙食、交通等一系列费用。
  从总的花费上来看,自考和电大的费用相对较低,更适合那些收入不高的人群。
【招生院校对比】
  成人高校可分为普通高校举办的夜大学、函授班,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如区业余大学,职工大学,还有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近年来又新增了民办高校和独立二级学院。
  自考以普通高校为主考学校,主考学校或社会力量培训机构提供有自学考试的培训。
  电大的招生院校是中央电大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电大。
  网络教育的招生院校是国家批准的具有远程网络教育资质的普通高校,一些学校的网络教育是和成人教育共同隶属于继续教育学院,有的单独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
  在选择报考各类院校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其是否具备了国家所认可的办学资质。
【证书含金量对比】
  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电大、网络教育都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都可以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教师招聘、事业单位、地方考试、资格类考试等。符合相关条件者,都可以申请获得学士学位。
  但是四者证书的效力仍然有些差异,自考由于其学历证书获得最难,所以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是否能顺利拿到毕业证,所有机构不敢确保的,因为每学期考试都是全国统考,作弊几乎不可能;目前国外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26个国家承认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
网络教育、成人高考、电大文凭也得到英、美、日、澳等众多国家的承认。


  而对于参加网络考试的考生而言,关键不在于网络教育文凭本身,他们更看重的是网络教育学院所依托的名校品牌、专业实力。不少高校的网络学院设置的专业都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事实证明,类似复旦、北京理工、北京交通等名校的网络学院学生在就业中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复旦网络教育学院今年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在85%以上,就业单位中不乏普华永道等世界知名企业。

关于学历类问题(成考、自考、网教),均可以电话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所有500强企业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

可为什么,他们总在重点大学展开招聘?

而不是在农民工队里直招!

学历提升,迫在眉睫,

9月份,全国学历全面截止!

现有的可报名的院校寥寥无几.

名额有限,需要补报的,赶紧拨打电话咨询!!!



一、提升学历的好处



1、户口

  对于三线城市,学历对户口的影响可能相对来说较小。只要你交了社保有一定年限,一般都能上户口的。但是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要想入户,大多都要本科以上学历。那入户能干嘛呢?


  答:这些地方房价大概20000元/米以上。身为蚁族你买得起吗?入户就可以买经济适用房了。 如果两口子都在大城市里面挣钱上班,小孩在老家读书也不方便吧。举个例子,如果不是广州本地户口,而在广州读书初中,30000元/学期左右一个学期,一般人也扛不住的。


2、职称

  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是理工类的,或者是教师类的,职称应该算是非常重要的吧。没有本科以上学历,根本没有资格评高级职称。为什么职称重要,不是我在忽悠,而是学校的老师太坑爹。


  企业资质高低看的就是企业里面的员工高级工程师多少,工程师多少,助理工程师多少来评定的。所以有些企业才会花钱雇人把职称证书挂靠的公司里面。不干活,每个月白给你一点钱。而想要获得这些职称,你至少需要一个大专文凭。


3、人事改革

  许多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提拔干部、竞选领导基本条件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如果学历不够,即使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职位,却也没有竞选资格。更有甚者,某些单位规定在职人员若在规定年限拿不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人事改革中会直接导致下岗。


4.跳槽

  找工作首先得过学历关,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一般都会设置简历自动过滤条件,任凭你能力再强经验再丰富,学历不达标,简历根本到不了HR的手里。


5.考研

  本科学历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专科毕业满两年后,才可以报考部分类型研究生。而且很多大学其实对于专科生考研会有很多限制的,比如需要加试专业课,需要测试英语水平等等。而如果你只有初高中文凭,你连报考研究生的资格都没有了。


6.考证

  许多国家职业资格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如公证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司法考试报名条件要求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国家承认均可,不分专业,如许多律师本科都不是学法律的,学中文的、经济的、化工的,什么专业都有。而如果只是专科,不管是哪个专业,也不管毕业于哪个学校,也不管个人有什么背景关系,就是做不了公证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了。


7.留学

  许多国家都承认我国的本科学历,有了本科,就可以在国外直接报读更高一级学历了,不需要在国外再浪费时间,这样会省许多费用。



二、考试难度



1、成人高考

参加入学考试,一般是考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通过后才能入学,通过率95%。


2、国家开放大学 

远程教育其实与成人高考相类似,只是成人高考是每年一次全国统一考试,而远程教育是高校自主命题的,相对来说更简单一点,通过率98%,特别适合在职人员。


3、自考,易进难出

交钱注册学籍,然后自己买教材学习后参加考试,一个专业通常要考13~15门。对于毕业难度,主要看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否给力,一般在职人员很难通过考试,通过率百分之0.1%


三、毕业证书含金量



  成人自考,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普通全日制大学的毕业证书样式大致是差不多的。



四、学习过程和毕业时间




1、远程教育(国家开放大学)


当你入学考试通过以后,你就有一个所报考学校的学习账号和密码。你可以通过这个账号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考试主要是期末考试,考试难度你懂的,毕业时间基本上就是固定的2.5年,几乎什么都不用管。


2、成人高考


学制2.5-3年,上课方式有一下三种形式。

入学考试通过已经完成百分之70%啦,但是找个靠谱的老师很关键。


3、自考


全国自学考试时间一般为4月份和10月份,个别省份1月或7月有安排省考。

4月自考:每年4月第三个周末

10月自考:每年10月第三个周末

自考的学制长短取决于个人,你要是够牛X,一年两次,每次都考四门功课,两年就可以把15-21门左右课程考完。



总结:




  首先学历提升是大事,我认为所有人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去获得一个大学文凭。不管是大专也好,还是本科也好。目前主流的学习形式是以成考和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育)为主。

关于学历类问题(成考、自考、网教),均可以电话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教师司函〔2019〕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开放大学,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的部署安排,现就2019年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一、范围数量

2019年面向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航空装备技术与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化工与制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Web前端开发、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详见附件1专业方向说明),分专业遴选首批100个团队建设立项单位。

    二、申报条件

申报团队须符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所列的立项条件。同时,学校及专业(团队)在以下9项成果中不少于5项:

1.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省级推荐高职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确定的省级优质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或者国家(省)级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2. 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3.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双高计划”省级推荐专业群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4. 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

5. 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或订单培养专业;

6. 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且应用效果好;

7. 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含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8. 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五年承接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2项及以上;

9. 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奖励(含“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等)。

三、工作程序

    (一)学校申报。符合条件的学校自愿申报,可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行指委两个渠道申报,每所学校限报1个团队。

    (二)遴选推荐。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指委依据教育部公布的遴选条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进行推荐,每个省份推荐数量不超过10个团队、行指委推荐每个专业领域不超过10个团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将推荐结果进行汇总,报送至教育部。行指委遴选推荐工作由行指委工作办公室(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组织实施。

    (三)评审立项。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推荐的团队名单及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团队建设单位立项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公布。

(四)培育建设。团队建设立项单位根据本校本专业团队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进行为期3年的团队建设。围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组织团队教师专项培训,成建制、分批次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开展教改研究与实践。

(五)考核验收。团队建设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的,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团队建设资格。

四、其它事宜

(一)迅速传达落实。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速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及本通知转发有关院校,明确工作要求,认真抓好相关组织申报工作。我司已通过高职院校校长联席会等途径,将团队建设相关文件发至相关高职院校。

(二)学校材料报送。申报学校按要求填写《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见附件1),于6月11日至6月20日登录教育部官网教师司主页(http://www.moe.gov.cn/s78/A10/)“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专栏“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系统”,上传建设方案及佐证材料电子版。学校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另行通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学校可根据申报渠道咨询、获取用户登录信息。

纸质申报材料一式3份,加盖学校公章后于6月20日前报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

(三)遴选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须于6月30日前完成汇总推荐工作。填写申报书推荐意见、《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荐汇总表》(见附件2),将学校申报书及汇总表等纸质申报材料一式3份加盖公章后,于7月5日前一并报送至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恕不受理。

(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联系人:李征宇,王国川,联系电话:010—57519530,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75号A座922室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邮编:100039。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系人:徐光伟,王克杰,王薇;联系电话:010—66096310,66097715,66097838;传真:010—66020522;邮箱:fzc@moe.edu.cn;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附件:1.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docx

      2.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荐汇总表.docx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9年6月6日

教师函〔 201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开放大学,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我部决定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现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19-2021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

(二)实施流程

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

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教育部办公厅

2019年6月5日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8号)有关要求,各地和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函报了推荐名单,现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9年6月10日起至6月14日止。

  公示期内,如对项目认定的推荐名单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我司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否则恕不受理。

  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为反映人保密。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务请于2019年6月14日之前通过邮递、传真或电子邮件(扫描件)送达教育部职成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邮编100816)

  电话/传真:010-66096232

  电子邮箱:sfgz@moe.edu.cn

  附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名单(排序不分先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9年6月10日

教职成司函〔2019〕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安排,现将试点年检和验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工作

  1.单位自检。第三批试点单位须对照备案任务书,总结试点经验、撰写自检报告。自检报告应包括:试点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效及创新点、资金到位和执行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

  2.省级检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支持和指导,结合多种形式审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形成省级年度检查结论。

  3.复核检查。我司委托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对各地和试点单位报送的年检材料进行复核,根据需要开展实地检查并反馈改进意见。对于工作不力或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终止试点。

  二、验收工作

  1.单位总结。第二批试点单位、延期验收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和暂缓通过的第一批试点单位须分别对照备案任务书、年度检查意见表和专家验收意见,撰写总结报告,并提供佐证材料。总结报告应包括:试点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成效及创新点、资金到位和执行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

  2.省级验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省级验收工作,形成省级验收结论,撰写省级试点工作报告。省级试点工作报告应包括:省内试点工作总体进展、工作成效及创新点、组织保障、扶持政策、经费投入、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

  3.结果复核。我司委托专委会对各地和试点单位报送的验收材料进行复核,并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实地验收,适时公布验收结果。

  三、有关要求

  1.案例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结合本地现代学徒制工作实际,从招生招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管理创新等方面推荐5个典型案例。承担试点任务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可根据工作实际推荐2个典型案例。案例内容应思路清晰、图文并茂、数据详实,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每个案例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

  2.材料报送。试点单位年度检查和验收材料须于2019年8月20日-28日上传我司门户网站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省级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电子版须于9月10日前上传管理平台,纸质版(1份,附省级年检和验收结果汇总表)须于9月18日前函报我司。承担试点任务的全国性行业组织须按上述要求向我司报送年检或验收材料。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邮编:100816)

  教育部职成司联系人:石范锋 任占营

  电话/传真:010-66096232

  电子邮箱:sfgz@moe.edu.cn

  管理平台技术支持联系人:王辉

  联系电话:020-36409726 13360721716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9年5月30日

高考举行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将于6月7日开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预祝2019高考学子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往年,考生因不熟悉考试地点而走错考点,忘带证件而未能准时入场,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而被视为作弊等意外情况屡有发生。为此,我们提醒考生要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合理选择交通工具,注意交通安全;提前准备好证件和文具,避免遗漏或丢失;不要携带手机等与考试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答题时要放平心态,不要过于紧张,时间充裕时要认真检查;考后迅速离场,不要对答案,以免心情起伏,影响下一场考试。

网上咨询周

教育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活动将于6月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正式启动。“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大多数跨省招生的本科院校将在线回答问题。另外,部分省市将在平台举办省市咨询专场。

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考核

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将陆续对通过报名审核的考生进行考核。考核后,高校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公示。高校对通过高校专项计划报名资格审查的考生进行考核(各校情况不一,具体是否需要考核,以高校招生简章为准)并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可及时关注名单公示

填报高考志愿

今年所有省份都在考后填报志愿,本平台仍将为考生提供2019填报志愿指南专题,请考生保持关注。专题除了原有的志愿三要素、志愿模式、录取流程和权威指导等内容,还有沪浙高考填报志愿等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招办访谈

自开办以来,招办访谈专题受到历届考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今年,我们继续邀请数十位高校招办负责人做客阳光高考,畅谈招生新政,解读录取规则,指点报考技巧。

查询成绩

6月下旬,各省市区将公布2019年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分数线

军检面试

报考军事类院校的考生要根据通知,参加军检、面试等。请关注省级招办公布的有关信息(各省招办官网官微)和阳光高考平台军校招生专题,做好准备,不要错过机会。

日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在上实训课。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问世,到近期一系列配套方案出台,职业教育这盘大棋的落子之道日渐清晰。

然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地方,真正能使职教这盘大棋每一步落实的是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记者注意到,从去年年底至今,已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为本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谋划施工蓝图,显示出积极态势。

各地发展职教的动力何在?如何有针对性地推动“职教20条”落实向前迈进一步?为破解职教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中国教育报记者对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

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梳理各地新政可以发现,职业教育被纳入了更宏观的战略视野,赋予了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功能。

“过去五年,广东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2017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2.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3.2%。广东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做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

今年2月,“职教20条”出台仅一周后,广东出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行动计划》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提出四方面的十条政策措施,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广东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力推进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综合试验区建设。

山东今年年初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意见将强化规划引导,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置于开篇,要求结合全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新高地、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布局、城乡布局、产业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和重大项目建设。

“新旧动能转换的堵点和痛点之一就是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缺乏。产教融合充分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跨界融合化’的要求,在解决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不匹配问题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有利于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需求。”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潘好亮介绍,山东建立了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协同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与“十强”产业精准对接,支持省内高校、职业院校与“十强”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创新综合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

如何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样是各地新政重点着墨之处。今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本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需要,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和电子信息等一批新兴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等一批传统优势专业,撤并一批面向低端产业、就业率低的专业。

“未来一个时期,雄安新区建设将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建筑类、现代服务类等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将着力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周边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河北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调研员史帆说。

史帆举例说,在建筑类人才支撑方面,将支持建筑企业、职业院校、行业社团以及具备资质的社会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要求各市至少建立一家工种齐全、收费低廉、服务优质、开放共享的建筑工人实训和技能鉴定基地,大规模培养符合雄安标准、雄安质量要求的建筑类职业人才。

化解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长期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20条’首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跨界与融合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刘克勇认为,职业院校必须冲出围墙办学,在与企业双主体育人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多个省份均明确提出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江西出台的《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明确产教融合要建立按需培养导向,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结构的有效调节,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引导学校对设置雷同、就业连续不达标专业,及时调减或停止招生。湖南省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行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响应机制,加强专业布局现状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健全学校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制度与流程,制定专业设置基本条件标准,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不但难以获得企业支持,而且还会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只有产教融合的专业,才可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校企合作才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就业合作上,才能进入到育人全过程的深度合作中。”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黄彬表示。

如何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引企入教”成为多地新政的关键词。山东提出深入推进“引企入教”改革。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学校聘任的产业教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鼓励名师带高徒,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福建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提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支持校企共建兼具教学、生产和研发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受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等因素制约,职业院校如何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专业领军人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培育、吸引、留住、用好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河北启动实施“燕赵大师、燕赵名匠”建设计划,遴选认定一批“燕赵大师、燕赵名匠”,按规定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所需资金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广东实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内容包括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推广以周转编制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鼓励职业院校设立产业教师(导师)等流动岗位,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江西则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机制,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的净收入、股份或出资比例可提取60%至95%奖励给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团队,其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净收入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看来,各省份因地制宜,对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做了精心规划。传统专业人才供给过剩,新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最终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带来毕业即失业的结局。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人才结构升级。走产教融合育人道路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破解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现象

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心病”。从实践来看,政府、学校和企业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部分企业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不够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如何破解?在制度设计上,各省份进一步强化企业重要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企业积极性。

今年3月,江苏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条例以平等保护校企合作中各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为主线,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法律保障。

《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提出,企业、行业组织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创办学校。对企业创办的学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依法创办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二级学院(系部),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和人才,实行相对独立的人员聘任与经费核算。

河北正在探索一条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可复制、能推广的办学体制改革路子。作为《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子方案,《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方案》提出要按照试点先行、积累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在全省遴选一批有改革意愿、具备条件的公办职业院校,与社会力量共同以资金、土地、设施、装备、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办学投资要素,构建和形成产权清晰的运营管理体制,合作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试点。《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方案》特别围绕办学权益、清产核资、治理模式、收益分配和人事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五项工作要求。

在政策支持上,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各省份均给予了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福建省明确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性教育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广东对开展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可按规定给予每生每年4000—6000元的培训补贴。逐步建立学生实习补助制度,各地可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认定符合实习规范要求的企业,按照实习学生每人每月200—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不断完善财税激励机制,梳理明确校企合作9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和投保经费统一纳入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将高校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由不超过20%提高到30%;推动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将规模以上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真正的校企合作一定基于共赢,能否帮助企业发展和为企业带来价值,是职业院校进行校企融合的关键所在。解决‘校热企冷’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共同努力。”孙诚认为,各省份出台的优惠政策能极大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随着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政策的出台或落实,必将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人才供需双方相互脱节状况得到缓解。

打造畅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都面临着招生难的尴尬。

“要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局面,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看到希望,必须发挥‘高考指挥棒’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奔头’,才能吸纳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说。

“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梳理各地新政可以发现,多地结合地方实际对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细化。

在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制度的同时,广东省改革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方式,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省级以上示范性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经学校择优推荐、高职院校考核,可实施注册入学。完善初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贯通(含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招生考试方式,探索高职(专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招生培养模式改革。此外,广东提出明确目标,到2021年,本科高校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比2018年翻一番,中职学校毕业生升读高职院校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今年3月,修订后正式施行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则为各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和贯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修订后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明确要求:上海职业教育体系在层次上要包括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且要形成贯通培养制度。修订后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要求逐步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

“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不应是简单地为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打破学历天花板,更重要的是增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应该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化、一体化设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需要配置要素和资源,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高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说。

据了解,江苏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中高职衔接“3+3”和中职本科衔接“3+4”为主体的现代职教体系架构。目前,江苏中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的比例达到40%左右,成为该省高等教育普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拓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渠道方面,修订后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可以实行学习成果互认和课程融通。河北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福建省明确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素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高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

“近年来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各省份不断加大中职升入高职、高职升入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比例,同时有的省份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的衔接,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广东、上海、江苏三省份从招生考试方式及比例上改革力度都很强劲,将对扭转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局面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推动职业院校加快内涵建设的改革步伐。”孙诚说。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9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从单一高考统招向多元化录取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些年来,我国进行了诸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方式的有益尝试。随着高考改革进程的深入,教育部从着力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出发,对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规范。

  《报告》显示,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历经10年再次跃上千万量级,与此同时,高考录取率已攀升至高位。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峰值时,录取率仅为57.87%,而2018年高考录取率已高达81.13%,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报告》分析指出,在高考报名人数上涨、高考实际录取率处于高位的同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高等院校总数达到2663所,约为1998年的2.6倍、1978年的4.4倍。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831万,大约是1998年的8.3倍、1978年的33倍,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部门严管自主招生的要求,各高校大规模缩减了自主招生数量。中国教育在线对70所开展自主招生的高校进行了数据采样,仅两所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与去年持平,其余高校均缩减了计划。其中,有13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计划缩减了60%,另有28所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计划与2018年实际录取人数一致。

  此外,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普遍提高。清华、北大2019年自主招生最低要求明显提高,并且缩小了目标生源范围,最大优惠幅度也均由2018年的60分下降至今年的20分。

  《报告》显示,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范围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

选手参加机电维修赛项比赛。

选手参加车身修复赛项比赛。

选手参加车身涂装赛项比赛。

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和天津市教委、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汽通用杯”(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日前在天津市东丽职教中心学校举行。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日照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孙洪彬获得车身修复赛项冠军,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赵后孝获得车身涂装赛项冠军,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陈聪获得机电维修赛项冠军。冠军学校获赠主办方提供的车辆。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