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国新办就“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健康”举行发布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主任王斌表示,将推动在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增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


记者:2022年出生人口是956万,二孩占38.9%,三孩以上占比为15%。近几年群众对生育支持配套措施很关注,请问国家卫健委有哪些具体安排?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主任王斌: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工作,今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发改委是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我们加强了部门协调和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研究,着力解决生育支持配套措施落实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深入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强化母婴安全“五项制度”,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加强优生优育服务保障。协调相关部门在教育、税收、住房、就业、医保等方面推动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省、市、县出台了育儿补贴、住房补贴、托育机构运营补贴、用人单位社保补贴等政策,所以这项工作一直在积极推进中。


我们将继续协调相关部门,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开展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评选,推动在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增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促进医疗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逐步完善托育服务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推进人口政策不断优化。


来源:中国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年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以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院校中台数据对接为抓手,按照“硬件建设是基础,数治治理是保障,专业升级是方向,教学改革是核心,师生素养是关键”的建设思路, 打造“云上山科”数字化服务品牌样板工程,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一、党建引领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一是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学院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党建引领学院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将网络安全作为数字校园建设首要任务,以数字化转型激发学院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新动能。


二是统筹推进,研制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研制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学院各项业务深度融合。三是建立信息管理员队伍。在各部门设立信息管理员,形成信息员管理梯队,有效推进各部门信息化业务建设和应用。学院信息化建设形成“大平台、微服务、慧治理、助育人”的鲜明特色,通过打造“云上山科”数字赋能平台,推动学院专业数字化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变革。


二、“云上山科”赋能“职场化+信息化”教学改革。


学院顺应“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对接产业数字化转型要求,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升级,将“信息化”与“职场化”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职场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混合教学模式。


一是“云上山科”教与学平台通过学院教学平台应用系统、教学辅助应用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五部分的一体化应用,实现了教学运行管理全要素数字化、可视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目前,学院主持建设国家级资源库2个、省级资源库3个,“云上山科”教与学平台有1000余门在线课程,建成国家精品在线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99门。


二是“云上山科”教与学平台应用和“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实施,为师生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走在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入选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三是建设职工e家,提供技术交流场所和服务,多方位提升教职工职业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明显提升。近年来,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3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38项,其中一等奖12项。


三、“一朵云”推动学院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


搭建校园一朵“私有云”,实现学院以信息化推动管理流程再造。


一是搭建“云上山科”信息化管理平台,所有线上业务统一认证入口,开发252项业务流程。2019年至今,累计完成了7万余条业务线上审批。通过“云上山科”实现业务系统统一认证和不同权限分配,构建了功能齐全的移动应用。


二是建成育人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服务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在数字校园整体规划基础上,将移动OA、移动学工、移动教务、移动支付、移动教学等业务集成到移动门户,实现了移动业务集中管理与应用。学院从招生投档、迎新报到、教学管理、学工管理、毕业离校等方面实现了全信息化服务,覆盖全周期的业务管理功能;学院建成了“无卡校园”,通过人脸识别和虚拟卡支付实现了消费就餐、公寓门禁、借阅图书、归寑打卡等功能;构建校园人脸数据库,搭建了线上外来访客管理系统、校园、公寓无感知识别的进出系统、校园轨迹溯源系统。


三是依托学院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校企合作开发“山科通”阳光服务平台,建立了机制完备、程序规范、标准清晰的制度体系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共建共享的工作体系。“山科通”平台从“有一办一、举一反三”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化,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借助一个案例形成典型治理,从“小切口”入手,研究复杂疑难问题的解决路径,补齐教育“阳光治理”短板。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谈话时强调,“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这为加快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工作,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优秀产业工人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各种有力措施促进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从中脱颖而出。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当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突破技术障碍、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关系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立足发展所向、技术所需、人民所盼,创新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和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培育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应鼓励技能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技能人才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打牢扎实的知识根基,让技能改变个人命运、破解发展难题、成就制造强国成为现实,为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支持和保障。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占7.5亿就业人员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超过40%。唯有以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不断扩大高素质人才来源、提高人才质量,方能满足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作者:陈银健,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南大学〕特聘研究员)

作者:陈银健   

来源:光明日报 

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日前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世界技能大赛理念的普及,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以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一轮崇尚技能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正逐步得到改变。技能日益成为青年人追捧的社会时尚,技能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正发生历史性变革。


技能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一种必备能力,与科学技术一样,伴随人类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不断提升、改进、弘扬技能,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致力于伟大复兴的今天,技能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技能人才是技能的承载和传承者,是技能的实践者和创新者,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主体。培养和造就适应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技能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振兴技能、发展技能、弘扬技能,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是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壮大的关键。


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适合其发展的社会生态。在华夏文明的浩瀚长河中,历代能工巧匠凭借非凡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无数瑰宝,赢得世界的广泛赞誉。进入现代社会,更需要打造崇尚技能、有利于工匠成长的社会生态,弘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进入21世纪,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队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些历史难题取得重大突破。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围绕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细,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技能竞赛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现代技工培养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环境,有效推动了技能社会的形成。技能与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和毕生追求。


技能人才发展生态的历史性变革,或许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既是国家迈入现代化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之而来,全社会的职业观、就业观,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我们相信,有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将进一步享誉世界。


(作者:崔秋立,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日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承办。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广东省地级以上市教育局领导,省内外有关高职院校和国家示范中职学校领导或代表,以及全国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代表和国家教学名师代表、国家教学创新团队代表等180余人现场与会。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围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职教教师队伍》作专题报告,分析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情况,教师队伍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职教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现状。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表示,要主动对标教育家精神,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自身建设和业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同时,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新时代职教师资发展体系;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将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表示,要深刻领会、积极对标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从教的价值理念和终身追求,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深圳职教力量。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表示,本次研讨会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强国建设职教使命”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他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全国职教战线共同的价值追求,涵养造就更多“良匠之师”,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下午的座谈会环节,与会代表围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座谈研讨。

作者:蔡丰 张雷 巫忆苏 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日前隆重召开。十年来,沿线各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民意基础不断巩固;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一带一路”建设,在发展中形成规模,在服务中锻造品牌,在实践中凝练模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需要从国家统筹、项目合作、数字赋能等方面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国优势,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十年的总结与回顾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是助力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职业学校在开拓境外办学品牌、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本土化师资培训、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输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等方面,实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

一是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国职业学校依托境外办学点,不断深化与“走出去”企业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定制培训计划,开发针对性技能培训包,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开展员工培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一大批本土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受“走出去”企业好评。仅2022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就达到268194.5人日。

二是彰显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效应。“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毕昇工坊”“中文工坊”“大禹学院”“芙蓉工坊”“桂港中心”等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职业教育国(境)外办学机构,不断加强在地性研究,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能培训、人文交流、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向世界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于2022年授牌,进一步扩大“鲁班工坊”品牌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经过十年的发展,天津市职业学校在20个国家建成21个鲁班工坊,开创了中国职教标准、中国职教装备、中国职教方案“走出去”的新模式。

三是探索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中国职业学校聚合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亚欧院校职教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学校产教联盟、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中老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浙江—西澳职业教育联盟等一批各具区域特征的国际化联盟,为我国职业学校拓展与世界职业教育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针对全球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征集成员单位,首批入选成员来自中国、埃及、爱尔兰、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32个国家的93所高校及全球28个企业和12个行业组织。


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前瞻与展望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起始于学习及引进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及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发展的实践路径,历经单向“引进来”到逐步“走出去”的过程。在当前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展望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一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进一步使中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首先,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在国际对比中做强中国优势。

国家层面应根据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制定明确的战略和政策,在以下几方面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力度:

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通过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和政策,明确国家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目标和重点。鼓励学校和机构参与国际项目,设立国际合作基金,建立奖励机制,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信息共享、经费投入、资源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深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项目、共同开展研究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和指南等方式,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学校和组织交流与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融入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和认可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的组织机构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

其次,项目式开展合作,铸就职业教育国际化精品。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大体包括合作办学院、合作办大学以及合作办项目三种类型,以项目合作为主。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发挥项目式合作的优势,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开展跨国项目合作。职业学校可与沿线国家学校或相关合作伙伴联合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跨国企业的技能培训项目,或者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的项目等,促进跨国教育资源的分享和交流。

二是开展跨国学生交流项目。通过创建职业教育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实习、交流和学习活动,提供学生参与国际实习或短期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视野,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认证项目。通过国际机构的认证,使课程和教学方法达到国际标准,提供给学生更具竞争力的教育内容,增强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四是探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沿线国家的研究机构、学校或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再其次,数字化赋能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及倍增的作用,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国际视野的职业人才。

一是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利用数字工具和在线社交平台,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及教学经验;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践环境等方式,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是提升师生的职业素养。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教师通过国际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和虚拟项目实践,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应对全球就业市场。学生通过在线招聘平台和国际职业交流活动等渠道,更加容易获取全球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机会,同时得到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国际就业竞争能力。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增值评价研究”[项目编号BJA220260]成果之一)

作者:宗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基地名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19年开始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21年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将高职院校教师纳入;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12月公布了17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这些重大政策举措的实施,不仅有效地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阶。


从教学实施到教学创新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进行界定,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实践技能欠缺,因此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双师型”,以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经过多年建设,2020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均达到54%,说明“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专业课教师的主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分专业建设一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将教学创新(教学研究)作为“双师型”教师认定的一个重要维度。自此,“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能够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而且要能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从个体培育到团队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突出个人能力培育,各级培训也是以个体能力提升为主,各种评审也主要是突出个人的业绩。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改革发展综合性明显增强。任何单一的举措都难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发挥团队的力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育部先后分两批公布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培养单位364个,引领示范省级和校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此同时,2021年和2023年第二批、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分别评选出职业院校团队40个和30个。


通过团队建设来引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结构化的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团队的力量破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


从自主创新到协同创新

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教师队伍也比较复杂。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三融”特性,仅靠教师自主创新难以实现,需要加大协同创新的力度。


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建立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求建立起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将专业大类中的多个创新团队组织起来,推动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不仅如此,每个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还配备了国家级培训基地,通过培训引领共同体建设。此外,2022年年底新认定的17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都由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和头部企业以“1+6”的形式组建了高水平培训协作共同体。最近实施的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也要求培训基地跟进,组织5至10名核心成员搭建国家级工作室和技能平台。


可见,无论是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与培训基地,还是名师(名匠)名校工作室与培训基地,协同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从一般性建设到梯队建设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努力打造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对教师队伍梯队建设重视不够。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创新培训方式,重点支持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和培训者等的能力素质提升。两个文件都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梯队建设的思想和要求。


从实践来看,各职业院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名匠、专业领军人才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梯队。高水平、结构化、梯队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相互支撑,推动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方位发展。


从数量补充到质量提升

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院校数量少,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致使职业院校教师长期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十一五”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居高不下,解决数量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已低于20∶1,高职院校由于2019年以来多次扩招,目前生师比高于18∶1,但总体可控。


当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需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从现实来看,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校)拥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比为8.5%,而普通高中为11.4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中职是25.2%,普通高中是27.49%;高职博士生教师占比为2%,而普通本科高校占比为39.34%;正教授职称教师占比,高职是4.7%,普通本科是16.98%。虽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不具有可比性,但差距过大不利于类型教育的发展。


基于上述差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国家将加大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


作者:曹晔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近日在天津闭幕。与首届大赛相比,本届大赛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包括人工智能训练、互联网营销、全媒体运营、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等。


在闭幕式上完成颁奖的109个比赛项目中,近四成属于先进制造业项目,近三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全国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既有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也有来自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师生。技能大赛不仅是职业教育从业者施展拳脚的平台,更折射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新赛项为专业建设指引方向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新设有增材制造设备操作项目,增材制造就是人们常说的3D打印。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应用很广,近年来还加入到一些产品的直接生产当中。


来自湖北代表团的王龙是该项赛事的金牌获得者,王龙毕业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


增材制造设备操作项目分为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零件缺陷修复、产品设计、产品3D打印与后处理、零件三维数字化检测等5个模块。


王龙表示,此次比赛任务量大、难度高、考核面广,不仅考验理论知识,还考验对多种增材制造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应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的能力。在备赛过程中,他每天早上8点就前往实训室进行训练,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


3D打印这项颇受关注的前沿技术,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课堂之中,成为职业院校的新专业。目前,王龙已经回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出任教师。凭借在业界和大赛中积累的经验,他可以把这项技术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比机器庞大许多倍的建筑无法实现实体模型的3D打印,但是可以在计算机软件当中完成建模。现代建筑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数字建造成为相关从业者必须掌握的新兴技能。


本届大赛中,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王浩获得了数字建造项目铜牌。据了解,以大赛备战为契机,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为目标,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以数字建造产业学院为平台,开设数字建造、无人机测绘、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专业,构建了与建筑全产业链对接的“数字建筑与智能建筑”专业群。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承担了数字建造(世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国赛)两个新赛项的参赛选手集训工作和技术服务保障工作。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副院长刘婕介绍,数字建造项目主要考核选手们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创建建筑的三维数字模型的能力,以及管理项目各项性能参数的技能水平。简单地讲,就是考察选手们全面集成建造技能和精细管控数字建筑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为未来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大赛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动能

贵州交通技师学院成立于2012年,是一所年轻的职业院校。贵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陈文均表示,学校成立时间晚,基础弱,但是发展速度快,这与学校在技能人才工作上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而技能大赛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技能大赛为学校提供了现成的人才资源库。学校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优化入职程序,大力引进参加世赛、国赛的优秀选手。比赛让人才崭露头角,也方便了院校的人才引进。


学校不仅能通过大赛引进人才,还能通过大赛培养人才。学校全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依托技能大赛平台,提升技能水平,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为技能精英、技术能手、教学骨干、教学名师。


“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技能大赛,完成了系统的学习培训,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许多老师还通过大赛破格申报职称,率先实现十年完成初级到正高级的跨越式发展。”陈文均告诉记者。


此外,技能大赛还为学校“打了广告”。在大赛上屡创佳绩之后,贵州交通技师学院的名声响亮了起来,招生宣传压力大大降低。目前,学校年招生计划已达到2300人,在校生数量已突破7500人。


“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我院在短短十年时间实现办学声誉整体提升,获得了大量荣誉称号,成为贵州技工院校的标杆。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抓大赛、聚人才、促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之路。”陈文均说。


把世赛标准融入日常教学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在全国技能大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当中“久经战阵”,在世界技能大赛当中,该校参赛者累计获得了2金1银1优胜的成绩,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他们取得了3金3银2铜2优胜的成绩。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徐永良认为,技能大赛带给职业教育的宝贵财富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与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该校把世赛的标准融入日常教学,从课程标准到教学要求全面对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培养了18位全国技术能手,11人入选“浙江工匠”培养项目。


“我们通过世赛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相应的工艺技术、新操作工具,先后取得创新成果20多项。我们创新的瓷砖框架贴法,在世赛上已被70%以上的国家采用。” 徐永良举例说。


徐永良强调,大赛转化出的成果并不只让单个学校受益。“我们在做好世赛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持续做好世赛技术推广和师资培训工作,将大赛转化成果与兄弟院校共享。同时,我们还承办世赛项目的全国选拔赛、行业类大赛、省选拔赛等各项赛事,让顶级赛事转化出的成果和标准实现开放共享。” 徐永良说。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先后为全国27个省市培训教练和选手118人次,选派20多位教师为全国10个省市的技能大赛担任裁判长和裁判工作。学校还牵头组建了浙江省建设技工教育集团,打造了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教改成果等8大共享平台。


作者:孙明源 陈 曦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913万人,其中本科生招生430万人,高职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考失利读大专”,曾让许多高考学子“意难平”。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尤其是今年,更多高分考生主动选择了报考高职,其中不乏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但最终选择高职专科就读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教育导向和一系列政策文件。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十分关心技能人才的培养。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勉励师生们,“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们!”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让广大考生和家长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通过提质培优、产教深度融合,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盼头、有奔头的就业前景,构成了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吸引力。对很多学生来说,选择高职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举,而是对毕业后就业期盼的充分考量。高分考生更青睐高职院校的王牌专业,大多选择报考民政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心理咨询、护理、大数据与会计、视觉传达设计、传播与策划等专业。为了稳定就业率,高职院校按照党中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积极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依托产业升级的契机,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技能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以及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


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性强,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目标,在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也为构建中国职教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要提升自身吸引力,还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培养出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人才和大国工匠。如此正向循环后,便会有更多优秀生源选择职业教育的路径,“高分读高职”的情况便不再是“另类”,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长)

作者:郑亚莉

来源:人民政协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提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到2025年共建设1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当前,各地出现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热潮,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结合实践经验,笔者试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属性、制度逻辑、协同机制等进行逻辑梳理。


本质是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

“市域产教联合体”一词首次出现在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是“一体两翼”职业教育新格局中的一翼。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企业、院校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结合而成的实体化经营组织形式。教育部文件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申报,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可以一个园区名义进行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根植于区域经济,因此“市域”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多是一个功能单元,近似于产业聚集区。


教育部文件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达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作要求,因此市域产教联合体不仅具有参加单位共同协作的项目,而且还有联合的章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共同的经济利益以及分配形式,本质上是要实现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


此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项目,此次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推出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寓意何为?笔者认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导的宏观项目,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微观项目,二者功能相似但是各有侧重,还需要一个具有链接功能的中观项目。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区域性的产业园区,牵头成立产业学院,为实现现代学徒制提供组织保证,支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城市的发展。


实体化运营存在的难题

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旨在促进产业与教育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实体机构,将企业、学校和政府等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市域产教联合体能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就目前的实践探索而言,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营可能面临以下难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学徒培养利益补偿机制。学徒制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行之有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学校制取代学徒制成为主流职业教育模式,学徒制只在北欧少数国家得以保留。学徒制崩溃的制度原因在于自由市场体制缺乏学徒培养的利益补偿机制。比如某企业花费巨大代价培养了学徒,但是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可能以高薪酬为诱饵从该企业“挖人”,因此培养学徒变成了“为人作嫁衣”。当所有的企业都采取“挖人”策略的时候,市场上的熟练技工资源就会枯竭,最终所有企业都深受其害。


二是缺乏促进学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驱使,企业更注重实际应用和商业利益,而职业院校更注重知识传授、技能习得和学术研究。这种目标追求的不一致使得双方在合作中存在一定的摩擦和矛盾。职业院校尤其是公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公办学校主要围绕政府的目标导向来运作,如果公办学校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资源,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相反,如果企业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学校也往往缺乏把预算外收入用于薪酬和奖励的灵活机制。


三是缺乏促进产教协同的组织形式。建立产教融合组织是实现产业界与教育界协同的手段,是产教融合的高级形式。从以前的经验来看,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多数都没有实现实体化运作,原因是没有找到有效的组织模式。以前的产教融合组织虽然也有理事会、章程、管理团队,但是缺乏有效的法律实体,既不能注册成为企业实体,也不能注册成为社团或者事业单位,因此多数组织都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由于产教融合组织没有法律实体,因此多数没有独立的财务系统,不能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实体化运营的制度设计

第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法人地位和权责,实践中可以由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成立民营非企业组织。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构和程序,通过设立董事会和理事会等机构,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充分代表和协调,决策程序透明公正。再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最后,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财务状况透明可查,为各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第二,成立运营基金。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营基金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克服传统产教融合组织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运营基金将用于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如实习计划、技能培训和研究项目等,以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建设统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证制度。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营涉及众多的企业和学校,各企业的人才需求差异性很大,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给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带来了困扰。统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证制度将有助于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内部形成高效透明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统一的技术技能人才认证制度还可以发挥激励作用,不达标准的组织和个人将被迫退出联合体,从而保证联合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作者:张启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开展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教学资源和装备建设,推出由我国职业学校牵头开发,产教融合特征显著、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三者中,教学资源涉及的范围最广,涵盖的要素最多,是我国职业教育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争取国际教育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建设中,院校须落实三个“聚焦”:聚焦服务需求,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聚焦职教属性,突出资源建设的质效;聚焦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切实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聚焦服务需求

明确资源建设的方向


从政府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服务国家战略,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际产能合作等为方向。政府应引导职业院校立足区域发展和“走出去”需求,规划打造具有区位优势和“走出去”产业特色的资源。要对外讲好涵盖职业教育、文化、企业发展在内的中国好故事,服务国内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助力中外民心相通。


从院校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认知我国在世界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责任和机遇,促进办学理念向“国际”转变,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服务能力为方向。院校以资源互动作为桥梁与国外政府机构、院校等建立联系,一方面有利于锻造一支熟悉国际教育理念、深谙外事规则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升资源的质量和在目的国的适用度,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


从企业层面看,资源国际化建设应以服务区域“走出去”企业海外业务,助力目的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院校应积极与区域企业、产(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等合作,针对区域“走出去”企业的业务,多方共建教学资源,并将资源用于校企合作开展的来华留学教育和企业海外员工培训项目,推动资源跟着企业“走出去”。


聚焦职教属性

突出资源建设的质效


一是突出资源的系统性。系统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基础,表现在资源构架、模块内容、教学功能、呈现形式上自成体系,结构合理,能依托建设专业或专业群,全链条、精准化地对接目的国产业需求和“走出去”企业岗位需求。院校可参与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借助资源库的系统架构,构建“语言资源、文化资源、专技资源、职业资源”四类资源组成的资源体系,通过配套集音视频、图片、动画等数字化资源为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资源“走出去”形式,适应学员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二是突出资源的产业性。产业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核心,不与产业融合,资源就缺乏生命力。职业院校应积极对接“走出去”企业,依托办学基础好、产教融合工作突出、对行业产业需求反馈迅速的专业,深度了解目的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产品技术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将符合目的国产业层次和水平的中国技术、工艺及工程案例引入资源建设,并在使用过程中依据反馈不断完善,切实做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提升资源的产业化水平,筑牢资源“走进、走深、走实”的根基。


三是突出资源的可评价性。可评价性是资源国际化建设的保障。院校应建立涵盖资源科学性、实效性和示范性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产业契合度、服务企业数和境外培训人数、经目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认证的资源件数等评价点。建立院校自评、“走出去”企业诊断和目的国教育管理部门或合作院校认证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采集基础数据、过程数据、绩效数据等,实时开展建设质量评价和使用认可度评价。可参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资源的质量认证和评价方案。


聚焦推广应用

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


一是实现资源多语种化。资源在“走出去”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多语种文本问题。职业院校应做好资源的多语种文本编译工作,配备目的国语言的操作手册或使用说明,尤其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阿拉伯语和俄语文本的翻译力度,扩大资源推广使用的受众市场。


二是拓宽推广路径。积极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非(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参与省级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教育、中外校群合作平台等国际化项目,加强与外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的交流,对外推介教育资源。依托境外办学项目,将资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扩大资源在目的国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资源进入目的国院校乃至区域、国家教育体系。同时,“走出去”企业应与院校一起,广泛开展与业务所在国的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以点带面产生集聚和示范效应,提升资源的竞争力和“走出去”的影响力。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可牵头成立市级及以上层面的资源建设工作组,立足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布局资源建设与推广战略,并研究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指导意见等。组建以研究职业教育“走出去”为核心要素的智库,开展教育“走出去”风险防范、目的国的职业教育和法律法规、国家间职业资格框架对接等研究,为资源推广应用提供指导和保障。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作者:汤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如何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  者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委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要持续做好以下工作:


深化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聚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学校,扩大职教本科招生规模,确保到2025年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加速产教深度融合,完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互促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通过“三引三进”(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建立职业院校专业自主诊断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导监测的联动制度,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推进科教融汇,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建设兼具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功能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把科技创新融入学生全面发展,把科学研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对于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设备等资源支持。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厚植人才强国之本,夯实技能强国之基,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委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时期,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路径持续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应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议:


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又能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还能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促进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社会人才流动和教育体系开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职普融通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形成技术技能积累,更好释放“人才红利”。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体系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互动的关键举措,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科教融汇要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并注重将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训各环节,满足不同个体发展需求。


服务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形成高水平发展格局,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和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知识创造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日前,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45名能工巧匠汇聚一堂,同台竞技、展示“绝活”,营造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呈现了新技能、新产业、新职业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也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能工巧匠们各显神通、各尽其才,让我们看到了多元的发展路径和出彩的人生可能,也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深入人心。面向新时代,如何办好现代职业教育?如何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相适应?何以让职教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在学得好、练得勤中奔赴梦想,确保有学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梦想的种子一旦播撒,便会有破土而出的力量。职业教育应该播好种、育好苗,聚焦多元职业的丰富性、精彩性,让热爱成为前行的动力,让技术技能成为抵达梦想彼岸的底气。世界技能大赛上,参赛者用“小螺丝”拧出“大舞台”,用“小剪刀”裁出“大时尚”,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间展现真功夫、硬实力;职业赛道上,他们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成就高超的技术,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名校讲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定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找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搭建普职转换、无缝衔接的“立交桥”,都能在各自的赛道上闪闪发光。


在用得上、干得好中抢抓机遇,确保有盼头。在全国技能大赛的现场,最前沿的技术、最精湛的技艺、最真实的生产线,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抓实产教融合才能释放最大优势、抢抓最先时机。产业发展、技术更替日新月异,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让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并排跑”甚至是“跑在前”,才能确保职教人才走出校门用得上、干得好。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形式,让职业教育办在“闻得见硝烟、听得见枪声、看得见战场”的地方,职业需要什么能力,就训练什么能力,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确保技能人才更受市场欢迎、企业青睐、社会认可。


在沉下去、走出去中拥抱价值,确保有奔头。技术技能人才既要关照“个体小我”,更要心怀“国之大者”,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技术创新迭代的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走得出去,在乡间田野、工厂车间“蹲苗”历练,在“鲁班工坊”“丝路学院”传播“中国经验”,甘做技术研发的“冷板凳”,甘做乡村振兴一线的“孺子牛”,甘做冲在前、抢在先的“探路者”。职教赋能,要让技术技能人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讲好新时代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励志故事”。


不给青春设限,一切梦想皆可成真。职教赋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强劲动能,更为不同赛道上的“追梦者”提供人生出彩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青年网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从数十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4045名技能高手,代表着相关项目的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在109个赛项中切磋技艺,用“技能”点亮未来。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这届大赛较第一届进一步扩容增量,赛项类别共涉及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75%。


练技艺逐梦赛场

走进赛场,工业4.0、云计算等赛项,代表先进制造业的新动能;飞机维修、轨道车辆技术等赛项,显示我国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花艺、茶艺、时装技术,以及健康和社会照护等赛项,贴近百姓的生活场景……一场场比赛中,选手们不断攀登技能的高峰。


在位于大赛主赛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飞机维修项目中,22岁的选手吕岳强正围绕着直升机仔细进行绕机检查。


今年刚刚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的他,从2月起,就在为这次比赛进行高强度的集训。“飞机维修考验的是选手精益求精、毫米必争的能力。”吕岳强说,比赛中飞机结构修理模块中的“零件折弯”工序,他在集训时常常一天要练习上千次。


“有时练得手都麻了,但还是会坚持,就是想成为一名卓越的工匠。”吕岳强说。凭着这股子劲,他以精湛的技能成功代表天津市参加此次比赛。


硕博生同场竞技

在这场能工巧匠的“对决”中,不仅有职工、大中专院校和技校学生,也有来自不同省份的博士、硕士生参赛。


“高学历参赛选手多数集中在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领域,表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表示。


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冯伟就是其中一名参赛博士,此次他参加了新增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项目。


“比赛中,我们要运用数字孪生、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内容。”冯伟说,作为老师参赛,他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这一新职业的培养体系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希望了解新职业的能力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新职业吸引目光

更多新职业赛项,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些天,互联网营销项目裁判长薛茂云很早就会到达互联网营销项目的比赛现场。


“对于职业技能大赛来说,互联网营销是一个全新的赛项,比赛要求将传统的销售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全面考察选手的数字化营销能力。”薛茂云说,这一赛项的设置,正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各类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有优秀的技能人才做纽带和支撑。”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贺鑫元说,我们希望把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招募到企业中。


攀登技能高峰,为制造强国储备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大赛旨在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作者:白佳丽   

来源:新华社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眼下,日渐成为人才市场香饽饽的职校生,却在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受到多方诟病。少数职校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有不少职校生实习“混日子”“被动学”。职校生进厂过渡期究竟要如何“渡”?

“学生去年才入校,都在十六七岁左右,校方催促家长交纳学费后,才告知学生要去浙江某厂实习4个月。”近日,在未提前告知并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四川绵阳一所职校于9月初开学季便安排学生赴外省实习的“神操作”,瞬间让家长们“炸开了锅”。尽管校方及时对实习安排进行了解释和调整,但针对此次事件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仍然使正在努力向上的职业教育,在社会评价上又增加了一个减分的“实锤”。


眼下,日渐成为人才市场香饽饽的职校生,却在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受到多方诟病。一方面是有些职校“廉价工”“卖人头”的乱象仍然存在,致使学生权益不保、家长怨声载道;一方面则是部分职校生进厂后带着“混日子”“被动学”的消极心态,让校方陷入两难、企业犯难的尴尬情境。


职校生进厂过渡期究竟要如何“渡”?“实习要‘靠谱,更要靠谱去实习’”成为《工人日报》记者在多方采访过程中听到的普遍呼声。


16岁学生要每天工作12小时

刚给孩子交完9160元学费,就被告知9月15日学校要带学生离川赴外省实习,每天不仅要工作12小时,还要轮值夜班,并且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刚开学不到一周的时间,谈及正在读职校高二的孩子被校方如此安排,赵女士的言语间尽是气愤,“还是16岁的学生,专业知识还没学多少,怎么就要被送进厂?”


记者发现,赵女士所提及的这所涉事职校,近年来多次因学生实习问题被诉诸舆论,其中还有爆料称其用毕业证威胁学生参加实习。但校方始终坚称实习完全遵从学生自愿。在近日出现的风波中,校方则表态称“学生也可以自己找企业实习,对于夜班问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企业交流,做出调整”。


职业教育离不开去广阔天地实践锻炼。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工作实践结合,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实习的底线;2021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又修订了该规定,以1个“严禁”、27个“不得”为实习划出红线。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似乎仍难以有效禁绝“学生工”乱象。


“虽是极少数职校行为,却对职业教育发展全局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家职校招生就业负责人对此表示,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让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不仅侵犯了实习生的权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也让更多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教育选择望而生畏。


关键的职场“热身”期

“入企进厂实习,是职校生关键的职场‘热身’期,归根结底,校方是最关键的‘守门人’。”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建校40余年,目前与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办学。近年来,该校依托国企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国企搭台、产教融合”新模式,切实打通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优质的实习,事关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形象。”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既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也为学生实习工作保驾护航。截至目前,该校已累计面向运营一线输送轨道交通领域高技能人才超4000人。


“历时8个月的实习,让我现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当前,开设订单班成为职校的普遍实践,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2019级变配电班毕业生田丹丹便是受益者之一。作为学年唯一的配电专业订单班,去年顶岗实习期间,21名学生全部进入对口岗位一线实习,每一位学生都由一名工班所在的高级工师傅进行一对一指导。


“配电专业设备更新迭代快,书本知识会滞后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顶岗实习是将理论消化结合在实践中的重要缓冲期。”订单班拥有优质的实习保障,田丹丹觉得特别幸运。从第一次走进真正的工作环境、到第一次近距离聆听现场教学,再到认认真真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看似简单操作的实操任务,田丹丹每一天都能感知到自己的细微进步,无论是心理还是能力水平,都距离岗位要求越来越近。实习期满后,她便被分配至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设备维保公司白莲池运行监控工班试用,“还在考察期,但有信心通关成功”。


进厂也有广阔天地

到所辖线路各站点开展防汛检查、消防检查,更换灭火器封条,对设备进行卫生打扫……事实上,由于配电工作的特殊性,田丹丹在顶岗实习期间只能做一些非常单一的辅助工作,涉及到相关设备的故障检修,就在指定位置远观,但由于勤奋且踏实肯干,备受师傅赏识,她便一点点“看”到了门道,学到了本事。


“遇到‘靠谱’的实习生,我们都分外珍惜。”职校毕业十余年,成都瑞雪丰泰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艺主任(程序)杨建林一步步从基层走向了管理岗,也从曾经的徒弟成长为别人的师傅,同样也切实感受到了职校生实习风气的变化,“过去求着师傅教我们,现在却是求着学生好好学”。


“实训不是试用,而是找师傅传授经验,很多东西学校里面学不到,只能手把手地教,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认真对待。”杨建林告诉记者,企业的初级岗位,往往拿不到较高薪资,所以即便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项目,但留不住人也是当前面临的现实,“一些职校实习生‘混日子’‘被动学’,为的就是完成实训,拿到毕业证”。


“避‘重’就‘轻’显然不长久,通过岗位锻炼,习得一技之长,这是受益终身的职业发展之路。”杨建林说,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升学、技能等级的认证与转换等很多政策都在向职校生倾斜,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干,进厂也有值得期待的广阔天地,希望这一点能够在社会层面进一步得到共识。(记者 李娜)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并深入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对于广大教师奋力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百万职业院校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教育家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丰碑。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古代,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鲁班被尊为“百工圣祖”,被称为工匠良师。在近现代,有蔡元培、黄炎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名家。在当代,有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称号的于漪等。相较其他行业,教育家成名不易,为社会所公认更不容易,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丰碑。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能够赓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与一批又一批教育家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群星灿烂的教育家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其中不乏众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大家,他们造就了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教育家从教办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当作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寄予殷切期望。从“四有”好老师标准,到“大先生”要求,再到教育家“六条”标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高尚品格的充分认可、对建设教育强国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比普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短、任务重、投入大、见效快、成分杂、变化多,正处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关键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办学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一副“铜头”(不怕碰钉子)、“铁嘴”(耐心做说服工作)、“橡皮肚子”(能受气)、“飞毛腿”(能跑动)的本领。办学者既是政治家,坚持德技并重,为党育人;也是社会活动家,善于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能够把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有效匹配;还要是教育家,能够促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着力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实训,为国育才。这也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成为“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服务全民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终身学习,有力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弘扬教育家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中国教育的独特土壤、丰富环境和实践催生了中国的教育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功绩。


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追求卓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就是要科学育人,探索、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问家、科学家,还应该努力成为教育家。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普通教师见贤思齐,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经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皆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职业教育面临重大转变的历史机遇,广大职校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普职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实现多路径融通、多通道成才。广大职校教师要牢固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投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广大职校教师要积极与企业技师、普通学校教师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工匠良师队伍,努力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加快扭转“矮化”职业教育的倾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新时代教育家“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作者:曾天山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增强安全意识  筑牢安全防线

为提高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熟知安全避险路线和场所,确保学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9月12日中午,乐亭职校组织2023级新生开展防震防火应急疏散逃生演练。

提前谋划,周密部署

学校安保处专门召开演练活动协调会,制定演练细则,并分发到各班学习。

演练现场,井然有序

9月12日中午13:10,相关的领导教师各就各位,13:30随着谢建新主任的一响哨声,2023级新生在宿管的指挥下,按照指定的撤离方法、撤离方向、撤离路线、撤离区域快速、有序、安全撤离,3分钟内完成了从宿舍到操场的集合。

男女宿管老师清点人数、查看有无伤员,并完成逐级上报,整个过程快而有序。

安保处主任助理王常青老师对同学们的动作要领进行了评析,提醒同学们在逃生时要保持高度警觉,不倚靠建筑物。

最后,王庆胜副校长总结发言。王校长提到,今天的逃生演练不仅是我们军训的一个科目,更是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是对我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通过演练提高了师生们的安全意识,熟悉了疏散路线,掌握了自救知识,提升了自救能力。演练组织有序,演练方式可行,演练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要求同学们记住今天疏散的路线和应急的方法,日常出入宿舍楼自觉按路线行走,习惯成自然,这样意外发生时才能迅速疏散,减少损失,保证安全!

通过此次演练,增强了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疏散、自防自救能力,检验和提高了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预防和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水平,确保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快速、高效、有序撤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切实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创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稿来源:安保处

编辑:史丽月

责任编辑:刘浩

审核:崔树涛


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工会委员会荣获2022年度唐山市“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郑万众老师被评为2022年度唐山市“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长期以来,我校工会委员会以党建为引领,将工会工作融入学校改革发展中,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愿景和目标,致力打造服务型工会、聚力型工会,开展了一系列工会活动:

扛牢政治责任,做思政引领先锋军。工会开展了以“点赞劳动者 成就新作为 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教职工诵读比赛,激发广大教职工对党、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七一”前夕,在滦南职教中心党委组织下,滦南开放大学学员齐聚西城区惠康医药前广场,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喜迎党的生日。

把握角色定位,筑牢学校发展基石。工会举办了“庆祝建党102周年”硬笔书法比赛,助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履行基本职责,工会服务暖人心。工会委员会助力县迎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任务,持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在校党委书记冯俊新、校长杨会军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处室负责人及无课党员教师多次深入罗成小区,开展环境整治活动,为广大居民营造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文明意识,用实际行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工会委员会,用“心”凝聚队伍,用“情”汇聚力量,扎实推进工会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重任在肩须奋进,使命在身当图强,下一步,校工会委员会将继续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实现党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滦南职教中心

在乡村社会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技能水平,是增强农村地区和农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乡村振兴的独特力量,要在服务技能乡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赋能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建设技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技能型社会的共同需求,也是推进此两项工作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技能乡村是技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乡村场域下,主要依赖外部技能形成机制建立的一种特定社会形态,集中表现为乡村人人、时时、处处拥有技能习得和技能积累的公平机会。


我国正在推进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进程,同时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意味着,要在农村人口持续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西方和拉美国家的城镇化历程显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之间的竞争与城市工商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农村人口逐渐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镇转移,最终导致了乡村的衰落。


我国要避免走西方和拉美国家老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快速提升乡村生产效率。其中,打造技能乡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技能形成的乡村社会技能形成体系,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农村产业技能积累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选择。


我国技能形成体系存在着“城市较强、农村很弱”的严峻问题,乡村社会的技能形成体系和技能积累水平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乡村社会较低的原始技能积累水平与长期未能建立合适的技能形成体系两者交互作用,形成技能提升困境——乡村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外流,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由此对劳动者技能提升需求的牵引力小,造成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外流。


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

技能形成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建设技能乡村,需要企业创新、教育支撑、培训服务、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文化涵养等共同发力,其中,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具有天然和现实的独特作用。


国际上从企业角度出发,将技术工人的技能形成分为企业内部制度化培训和企业外部制度化培训两种方式。内部技能形成体系主要实现途径是企业内部在岗学习培训,实施主体是企业自身。外部技能形成体系主要实现途径是职业教育,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从区域社会来看,技能形成体系可分为主要依靠区域社会内部力量建立和主要依靠外部社会力量建立两种方式。城市社会企业资源、劳动力市场资源、职业教育资源等丰富,属于内部技能形成体系;乡村相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适合建立外部技能形成体系。


职业教育技能供给与乡村社会技能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匹配关系。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能够使自身拓展发展空间、获取发展资源、集聚发展动能,二者具有功能耦合关系。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五位一体”理念:技能是根本,要把提升技能作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双赢是目标,职业教育要在服务技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精准是方法,要把“技能”精准“+”到乡村振兴进程;协作是纽带,要发挥耦合效应实现“双赢”目标的凝聚作用;政策是保障,要统筹施策,多方参与。


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构建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技能+”模式。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构建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帮扶就业、支持返乡就业等一条龙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做好“技能习得”让下一代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家庭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村家庭各类劳动力,构建办班培训、结对培训、工作现场培训、在线指导等多样化的“技能+劳动力培训”模式,通过做好“技能积累”让更多农业农村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面向薄弱县乡村产业,构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科技攻关团队帮扶、科技特派员帮扶、驻村工作队帮扶等多层次的“技能+产业帮扶”模式,通过做好“技能服务”,持续增强乡村产业振兴能力。


建立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四精准”运行机制。把该机制作为“技能+”模式的基本运行框架,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职教集团精准对接县域。根据农村县特点和职教集团特色,发挥职教集团调动校企技能资源的优势,国家级和省级职教集团有针对性地帮扶农村县整体发展。二是示范学校精准对接乡村。以脱贫乡村为重点,根据乡村需求和示范校能力、办学地点及扶贫传统,由省示范性职业院校(职教中心)牵头,全部院校参与,采取多校帮一乡、一校帮一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扶脱贫乡村整体发展。三是特色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根据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全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中职优质专业群作用,一个专业群服务薄弱农村地区一个相关特色产业。四是教学团队精准对接农户。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师资条件和农村家庭(合作社)生产需求,一对一结对,若干教学团队精准帮扶若干重点农户(社)。


打造职业教育服务技能乡村建设的品牌项目。集中力量打造四类乡村技能提升项目:一是农村家庭学生技能培养项目,主要包括乡村农技员、农电员、医护人员等乡村紧缺技能人才定向招生项目,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项目,农村家庭子女返乡就业支持项目等。二是农村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主要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民工等技能培训项目。三是农村地区产业技能帮扶项目,主要包括科技特派员项目、驻村帮扶项目、结对帮扶项目等。四是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提升项目,主要包括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中职质量提升项目、产教融合项目等。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作者:毕树沙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这是新时代、新环境、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办学能力是实现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就没有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学校亟须以深化专业集群、产教融合、人才发展、现代质量“四个治理”为抓手,实现关键办学能力的系统提升。


深化专业集群治理

提升聚合力


专业群建设是产业新发展、人才新需求背景下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种新形态。职业学校需从学校内部专业群的布局架构入手,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夯实专业群建设的组织基础,并通过制度体系的建构,深化专业群治理,从而系统提升专业集群发展资源的聚合力。


一是循产建群,适应需求推动专业群“四化”升级。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分布规律与特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专业群架构体系。职业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专业群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群治理协作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对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耦合匹配度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确保专业群布局架构的科学合理。此外,职业学校应立足“四新、四化”推动专业升级发展。一要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求,推动专业现代化升级;二要对接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需求,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三要聚焦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四要探索不同学段之间的贯通培养,促进专业一体化发展。


二是以群建院,立足协同夯实专业群组织基础。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以群建院的改革实践,推动专业群建设从虚化走向实体,确保专业群发展具有坚实的组织基础。学校应以专业群为单位设置专业群带头人,以群内专业为单位分别设立机构,按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设置校内实训基地,组建重大平台和实体机构,从而完善基于“以群建院”的专业群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通过以群建院改革,打破专业间的隔阂,促进群内资源的互通与整合,推动专业群内涵建设有序开展。


三是因群施策,着眼引领推进专业群分类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评价考核,破解专业群建设“群而不集”的难题。专业群评价应以整合融通为核心理念,构建专业群评价的“四度”体系,分别是专业群建设目标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专业群资源投入协调度、专业群运行实施顺畅度和专业群建设成效美誉度。要根据专业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水平采取分层分类评价,尝试将专业按优先支持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据此作为专业建设投入、招生指标分配、专业分类考核、高端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聘等的参考依据。


深化产教融合治理

提升协同力


扎根区域、融合发展、贡献地方,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定位、根本方向和责任使命。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需要着重做好产教融合和校城融通两篇大文章,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融资源等举措,重塑办学生态,提升学校产教协同力。


一是探索产教融合新生态。职业学校产教融合一直存在着行业企业参与途径和资源整合利用不深的困局。为破解这一困局,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产教利益共同体”建设,通过“实体化”和“一体化”进行破题。所谓实体化,就是将传统的校企合作从“虚拟”向“实体”突破,学校以场地、技术等入股,吸引企业投资或引入投资基金,共同组建实体化的运营公司,建立企业化的运行制度,实现产教融合的“自我造血”。所谓一体化,就是将原来单一的“基地”向综合的“平台”提升,通过“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二是拓展校城融通新格局。学校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需要进一步依托地方,汇聚更多资源、重塑更优生态。在总体发展战略上,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好加减法:一方面进一步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集中优质资源做好减法;另一方面,依托校地合作下沉县域办学,集聚更广社会资源做好加法。具体而言,一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依托区域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成立实体化区域产教协作机构;二要促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区域优质高职学校应联合县域中职学校开展多样化贯通式人才培养,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三要联合行业企业构建实体化培训机构,以混合所有制为依托创新培训运行机制,灵活高效满足城市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深化人才发展治理

提升发展力


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等关键能力极为重要而迫切。


一是强化人才分类发展的平台机制。高层次人才是职业学校人才队伍的“领头羊”,是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应针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针对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应明晰专业(群)带头人的能力标准,不仅要赋予其专业建设领导的职权,彰显其专业权威,还要完善激励制度体系,激发其发展意愿;针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应着重强化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搭建教学竞赛、企业实践等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能教善教的“教学名师”和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针对全体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应构建体系化的教师生涯发展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发展平台,通过实施教师学分制、教师轮训、双师培训等发展任务,着力打造一批具备“双师”素养的教师团队。


二是创新人才岗位聘任的激励机制。职业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除了搭建发展平台外,更要通过激励制度激发人才队伍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特聘岗、创业岗、年薪制、双岗双薪、优效优酬”等激励制度,如特聘岗可以按照“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聘用与管理。此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与方向的不同,设置差异化的职称评聘标准,通过分类评价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推动教师个性化、专长化发展。


深化现代质量治理

提升竞争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在新发展阶段,职业学校应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强化质量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建设。


一是健全“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机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建设彰显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质量课程。学校应以“课程适应性”为引领,适应产业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和人人成才的时代要求,立足技术迭代推进课程开发,立足教法迭代实施课堂革命,立足制度迭代推动教师发展,全方位、全要素、系统性地开展课程、课堂、教师“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是构建“五位五共”的质量管理新模式。职业学校应立足“产学研训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校企“专业共治、课程共建、师资共融、人才共育、评价共促”,探索建立“五位五共”的质量管理模式。在质量目标层面,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确立具有职教鲜明特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在质量路径层面,应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共同体,以此为依托实现“五位”之间的啮合驱动,协同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在质量策略层面,应以校企互赢为基础,联合实施“五共”质量管理策略。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作者:王振洪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