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本报杭州7月30日电 全国中职共青团工作研讨会日前杭州召开。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共青团工作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并就发挥中职共青团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大力推进中职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切实加强中职共青团自身建设进行研究部署。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研讨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对共青团组织在中职教育中发挥作用提出了希望。团浙江省委、团天津市委、团上海市委、团鞍山市委、浙江物产集团公司团委、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团委、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团委等8家分别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团组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媒体运用等进行了工作交流。

  各省级团委分管副书记、学校部负责人,部分地市级团委负责同志,部分行业企业团委书记和参加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的中职学校校长、团委书记共2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今后,大客车驾驶人培养将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我国高素质客运驾驶人短缺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日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在江苏、安徽、云南三省各选取一两所具备资质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开展大客车驾驶人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试点院校应具备经公安和交通部门审验合格的大客车实际操作培训场地、设备和人员。招生对象须年满18周岁,具有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文化程度,身体条件符合相关要求,并通过驾驶适宜性测试。

  《通知》明确了试点院校课程安排,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理念,训练扎实过硬技能。在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应注重道路交通法规、安全文明节能驾驶、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驾驶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组织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小型汽车驾驶证。在第二学年进行大客车驾驶操作培训,要安排足够的山区道路、雨雾天气及夜间等实际驾驶教学培训,教学培训驾驶里程不得少于5000公里,第二学年后期取得大客车驾驶证。第三学年进入道路客运企业,进行一年跟车驾驶实习。

  试点省份将注重学生跟车驾驶实习管理。跟车驾驶实习总里程不得少于2万公里。学生实习鉴定合格,并经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考核合格的,核发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鉴定不合格的或经运管部门考核不合格的,跟班实习期延长半年,再次鉴定考核。

    宜兴紫砂壶天下闻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手工制陶一度面临传承危机。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宜兴的紫砂产业也随之复苏。

  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做什么?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泗看来,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职院校应当肩负的使命,学院实行“师徒制”教学,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注重对外交流,为推动陶艺走向世界贡献一己之力。

  “师徒制”教学,破解陶艺传承难题

  找不到年轻人接班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最大难题。过去大师关门挑人学艺,现在却要开门求人学艺,还不招人待见,原因何在?

  丁泗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把职业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真正结合起来。“职校的学生空有理论不会制作,学艺的徒弟没有学历又找不到工作。”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师徒制”教学。

  所谓“师徒制”教学,就是让学生既要有教理论的老师,又要有教手艺的师傅,两人带一人,老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师徒制”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近年来,由该院学生设计的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陶艺专业展评和毕业设计作品评比中获得各类奖项81项,获得外观设计专利43项。

  校企合作理事会,实现人才资源互通互助

  “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光靠一所学院的力量是不够的。”学院党委书记何祖伟说,要把以学院为主体的育人机制,转化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起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012年11月,无锡工艺职院联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169家单位及个人,组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设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等三个下属机构。

  在“理事会”的促进下,陶瓷学院新建了10个校内实训室,34个校外实训基地。理事会成员单位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共建等形式,为学院提供研发经费,无锡工艺职院与各企业的人才资源实现了互通互助。

  注重交流,让世界读懂紫砂

  今年4月,由无锡工艺职院、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艺术原创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无锡工艺职院10多位老师的50多件原创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这次展览是学院加强对外交流、传承传统陶艺的一个缩影。”该院党委副书记邵汉强说。

  学院以“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各种专业展览活动,并与美国陶艺家协会、美国茶协会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艺术交流和人员互访。

  “紫砂艺术作为一种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丁泗说,学院要通过不断对外交流,让紫砂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读懂紫砂。同时,还要把先进的理念引进来,为紫砂陶艺不断注入创新活力。

  “崇尚一技之长,不凭学历凭能力”,“同圆中国梦想,共创多彩人生”。在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以下简称“职挑”)现场,许多参赛选手都以这两条标语为背景,拍下了难忘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没有人相信他能做出一辆方程式赛车

  自己竟然做出一辆真正的方程式赛车,这让周子恩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运费太贵,来回得两三万块钱。”他念叨着,“车要是运过来了,我们这儿肯定围着好多好多人。”

  周子恩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从小,他就特别喜欢汽车。高考时,周子恩决定报考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把爱好变成专业。

  2012年12月,第一次听说FSAE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周子恩就决定报名参加。他开始在学校里“招兵买马”,寻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

  谁会相信一群专科生能做出一辆“能开会跑”的方程式赛车?“太难了,真担心他们做不来。” 指导老师张华磊没什么信心。

  连周子恩自己都没底。“别人说我操之过急,应该多积累些经验。我在网上看了其他学校车队的视频,也觉得赛车离我们还很遥远。”周子恩说,“可是,我们还是想做一辆属于自己的赛车!”

  他给车队取名MAX,寓意“追求极限,追求速度,永不停止”。为了实现梦想,他和伙伴们四处拉赞助,同时拼命恶补理论知识。距离比赛只剩下3个月时,他们终于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为了不耽误比赛,周子恩干脆住在车队,“一天掰成两半用”。“车身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一开始根本不会,做出来的车身跟坦克一样大。”周子恩笑道。

  MAX-1正式落地时,所有人都争着第一个上车,最后还是让周子恩“得逞”。他心里打着鼓,踩下油门。“虽然有一些小问题,可它还是跑起来了。”那一刻,周子恩觉得像在做梦,“当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觉得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经过无数次改进,周子恩终于带着他的爱车踏上了FSAE赛场。和清华、北航等高校同台竞技,周子恩心里有点虚。在60支参赛队伍中,他们的成绩排在中上等,这个成绩让周子恩十分开心。“以前觉得高职专科没多大发展,去比赛才发现,我们不比那些名校的学生差。”周子恩说,“虽然他们理论方面确实很厉害,但我们在动手方面比他们强得多。各有各的优势”

  现在,车队正在制作MAX-2,周子恩“抽空”带着MAX-1来到“彩虹人生”挑战杯赛场。“希望和其他学校的学生来进行交流,成绩不是我们最看重的。”周子恩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着。”

  参赛项目“接地气”

  “你们的餐厅主打情侣,不是情侣就不能去吗?”“你们有自己的菜谱吗?”“你的报表有点粗略,选址选材有些便宜,开餐厅,不在餐厅打上一两年的工,你没功底!”这些聊天式的“秘密答辩”,让来自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的刘越和刘菊有点“短路”。参赛前,他们按照中考复习政治课的模式准备着“职挑”的答辩,没想到,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落点这么“低”。

  在评委肖昌松看来,注重实用性,关注项目的市场前景,强调成果落地,是本届“职挑”的最大亮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我们会提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和建议,也会适当地鼓励他们,这是对内容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接地气”是这次“彩虹人生”挑战杯的一大特点。同学们带来的项目大多源于生活。

  女生穿超短裙出门时,常常遭遇坐靠不方便的尴尬。吉林省磐石市职业教育中心的仇雪在一次看父亲拧铁丝的过程中找到灵感,用钢管效仿弯曲的铁丝,加以固定,就是一把实用、美观的景观椅。

  有人喜欢种花,却不知该怎么浇水。杭州市旅游职业学院的俞舒婷等人开发了智能化喷灌系统,根据水分检测探头的数据变化,测算出土壤中的含水量变化,然后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化喷灌,适量后,自动停止浇水,此外,还能根据气温、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作业,实现植物浇水的“私人定制”。

  作为四川省泸州职业教育的“老字号”,四川省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本次的参赛项目是一本关于情感服饰加盟店的创业计划书,就是这本计划书背后,藏着一个现实的痛。“作为中职生,我们深切了解到中职生的情感世界。”孔德枰说,很多中职生家庭生活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离异、自身是弃儿、留守儿童等,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大家的心理,一些人无心学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5个女孩决心为改善这一现象出一份力,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她们想到了创办一间情感服饰店,“忙碌的家庭,妈妈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出去买衣服,即使买,也是单独买的,但如果能穿着家庭装,一起走出去,感情就会增加不少。”经过调查,他们决定开一家服装加盟店。

  针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出行需求的增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戴之幸设计了一款智能轮椅。用户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掌握轮椅行驶的位置。车上还装有报警系统,一旦遇到危险,轮椅后侧的LED显示屏会显示出紧急联络电话,用户的手机同时会收到短信通知。下一步,他们打算让轮椅学会“爬楼梯”等高难度动作,甚至自动识路回家。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处负责人介绍,职业教育注重和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创新研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本次参赛的项目大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大挑”高精尖,“职挑”更实用

  “FSAE方程式赛车设计与制造”,“电脑清洁组”,“乳糖生物转化反应器的开发”。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三个参赛项目各有特点。团委书记张晓刚对学生们的表现充满期待。

  以前参加“大挑”时,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成绩并不理想。“职业学校学生在创新、创效、创业方面有特点,但和普通高校相比,科研能力不足。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赛,我们没有优势。”团委书记张晓刚说。

  区别于“大挑”,“彩虹人生”挑战杯为职业学校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创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应用成果,并最终回归生活。

  “职业学校的挑战杯,比‘大挑’,似乎更重要一点。”评委沈伟然说。“大学生的挑战杯,更侧重在理论方面。而‘职挑’的项目以设计、创造还有技术改进为主。”沈伟然曾经担任挑战杯评委,在他看来,职业学校更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或实践。

  “挑战杯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具有促进和启发作用,对于职业学校学生今后实际投身到工作当中去,对于怎么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怎么能够采取工艺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有直接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沈伟然觉得,“彩虹人生”挑战杯需要常规化,与学校教学内容相结合,在针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注重创新。

  肖昌松认为,相对于“大挑”的“高精尖”,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赛项目实用价值更高,许多项目的产业化前景、市场十分可观。“这是第一次举办’职挑‘,相对不是很广泛,但是这次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如果做下去,影响越来越大了,参赛的选手会越来越多。”

  改变社会偏见,从挑战自我开始

  “小时候不爱读书,高中后期才后悔,可是来不及了。” 刘曜沂来自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刚进学校时,她总有种“不上不下的感觉”。

  为了做好“光纤照明灯”这个项目,刘曜沂学习了很多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真的用上了,而且还不够,我们会主动去找老师‘要’更多知识。”

  现在,刘曜沂觉得,虽然走了一条“和本科学生不一样”的路,有时会有点遗憾,但她还是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

  和刘曜沂不同,戴之幸主动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选择了后者。“感觉早一点接触专业技术,对就业会很有帮助。”职高毕业后,戴之幸进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和从前的同学聚会时,他们有些还很羡慕我。”戴之幸说。

  “在北京,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原本有机会到国外读大学,最终却选择到职业技术院校掌握一技之长。”张晓刚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度的提升,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提高。”

  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黄鑫就和同伴一起,在湖南省内的20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完成了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例的“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报告”。在他看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样可以“很优秀”。

  浙江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方展画认为,从前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大众对在文化课应试方面属于“短板”的职业学校学生存在误读。“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挑战杯,首先在挑战自我。他们希望通过创新创效创业,找到自己的成长的价值。这也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偏见。”

  在参加评审的过程中,方展画发现,许多学生的作品、包括中职学生的作品,其实非常有潜力,有实力。“这次大赛,我们并不是非常关注结果,而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方向,反过来也会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来参加挑战杯本身,也说明职业教育的导向正在发生重大转折。”


    本报北京7月29日讯(记者 刘博智)今天,行业协会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国家开放大学召开。财政部、工信部、卫生计生委、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机械、石化、商业等行业协会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参会的各个行业就本行业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思路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们表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一是召开本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本行业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推进本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二是根据本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加强本行业相关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三是发挥好行指委对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

  参会代表还对职业教育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些行业协会希望教育部门加强发挥行业作用的政策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专业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新华社西安7月28日电(记者郑昕)记者27日从陕西省教育厅获悉:陕西今年将有17所高职院校的农林、水利、地矿等专业实施注册入学试点,采取综合评价招生方式,不再考察高考成绩。

  据了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陕西省内的17所高校,今年计划在部分专业通过注册入学方式招生2435人。凡是参加陕西省当年普通高考报名的,经资格审查符合高考报名资格的考生均可参加注册入学报名。

  普通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学生依据招生院校或生源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成绩综合考量。

   本报杭州7月28日电(记者董碧水)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首届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今天在杭州闭幕。

  经过决赛答辩评审和公开展示环节,有343项作品进入决赛终评,其中中职作品140件,高职作品203件。经评委会评议,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场口香糖残渣清除机”等25件作品获特等奖,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乳糖生物转化反应器的开发”等88件作品和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智能声控家居控制系统”等230件作品分获一、二等奖。

  在公开答辩环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作品“便携式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获最佳创意奖,衢州市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作品“绿之源园艺创业计划书”获最佳表现奖,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品“钛合金整体叶轮数控加工工艺改进”获最具投资潜力奖。

  大赛期间,有20余项参赛作品被签约转让,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洪佳磊的“圆盘注塑机取模专用执行系统相关专利”及使用专利技术对圆盘注塑机进行安装、调试、系统升级、系统维护服务的全套技术以人民币20万元价格转让给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逍林创美鞋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智能节能窗”技术以人民币10万元价格转让给湖州旭伟节能门窗有限公司。

  “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首届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本报参与协办。在今天的闭幕式上,大赛组委会还表彰了19个在此次大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省级团委学校部。中国科协、团中央学校部、团浙江省委领导为获奖选手和团队颁奖。

  近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飞鹤乳业在哈尔滨签署协议,开启政、校、企三方联合办学新模式,以培养中国乳业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该学院院长都永浩介绍说,学院今年首设的“飞鹤班”,是针对黑龙江省特殊困难地区的专项计划,将面向户籍在泰来、甘南等20个特殊贫困县,且参加今年全国高考的考生招生。该项目今年计划招生150人,立足农村贫困学生,由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招生专业为省农业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动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乳品加工技术方向)。

  据悉,“飞鹤班”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学制3年,第一年学费由飞鹤乳业全额资助;第二年学费将对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进行家庭贫困状况认定,如确属贫困学生,减免全额学费;第三年学费由学生顶岗实习用工资自行承担。

  谈及此次合作的初衷,飞鹤乳业副总裁梁爱梅表示,当前我国正努力建设畜牧强国,畜牧业优化升级急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以飞鹤为代表的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崛起,对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

  然而,对于这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却一才难求。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学生却一岗难求。因此,飞鹤乳业希望通过与学院的合作,获得大批高素质的奶牛养殖技术人才和乳品加工工艺检验人才,解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渴求。

  企业有需求,学校有动力,双方一拍即合。都永浩表示,5年前,学院就创造了“三个一”校研企合作培养现代高职人才的新模式,成为职教创新的经典案例。此次设立“飞鹤班”,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能圆寒门学子的就业梦,学校也借此丰富了办学实践,可谓一举多得。

  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成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这次双方联姻,不是过去普通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是后者的升级版。”

  梁爱梅介绍说,此次设立“飞鹤班”,企业的自主权更大了,在招生生源、课程设置、文化导入、学费资助以及企业实习等方面,飞鹤都有更多的话语权。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认为,这种“双主体”办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现状,由“校企合作”转变为“产教深度融合”,由“订单培养”转变为“定向培养”,实现了“学院招生”与“企业招工”的统一,从而有望成功实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理念。

  在飞鹤乳业董事长兼总裁冷友斌看来,投资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这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此次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合作,飞鹤已拿出100万元,作为先期投入。

  早在2009年,这位从体制内出走、独自闯市场的东北汉子就有一个梦想——创办飞鹤乳业学院,不只满足飞鹤自己的用人需求,更要为中国乳业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出于“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考虑,飞鹤乳业选择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合作,从设立“飞鹤班”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以期在未来圆自己打造中国乳业“黄埔军校”的梦想。

  谈及“飞鹤班”的未来,都永浩这位爱观察、爱思考的高教管理者信心满满,并向记者发出邀请,“欢迎过两年再来,帮我们见证这个特殊班级的成绩”。


   本报讯(冯丽 记者 柯昌万)陕西省咸阳市近日出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规定职业学校拥有20%教师编制的用人自主权,并首次将职业教育纳入县级人民政府考核。

  据介绍,咸阳将用3年时间,整合重组市域、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控制在20所左右,使全市普通高中和中职办学规模大体相当。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基本消除新增劳动力无技能从业现象。

  咸阳市要求,在核定编制内优先安排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招录计划,专业教师数量不低于学校专任教师的50%。设立不低于本校教师编制总数20%的聘用编制,扩大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自主聘用,财政全额保障。


    新华社石家庄7月28日电(记者齐雷杰)河北省从今年起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后,经考核测试合格可转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这一举措旨在打通中职与本科之间人才培养的通道。  

  记者28日从该省教育厅获悉,按照省教育厅与发改委联合下发的文件,该省确定了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等6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与河北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直接对接,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

  首批试点选定了6个专业,每个专业招生80人,招生计划总计480人,并确定了具体衔接的学校和专业。2015年以后,将在试点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

  在“3+4”共7年的学习期间,对口试点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将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名中专毕业生可以做什么?流水线上操作员?普通汽修工人?还是机械修理师?在7月26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中职共青团工作研讨会上,多所走在中职教育发展前列的学校给出了一个听似“另类”的答案——中专生也可以创业,中专生也可以搞研发。

  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的裘文意,至今仍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派出到本公司实习的一拨儿中专生记忆犹新——这群学生进行一个工艺流程优化设计,使得该集团下属200家4S店每店每年能省下20万元的开销,“汽修专业的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可以改变4S店汽车清洗的某个流程,改变后洗车更干净、更高效。”

  这样的中专生,正是裘文意中意的人才——他们具有英法教育家所说的“潜质”,有德国学者所关注的“关键性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还具有美国人所说的“多元智能”。裘告诉记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眼中,所谓“高技能”更多是指“综合能力”。比如一个学习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他除了要懂卖车外,还应懂得汽车装潢、清洗、保养、维修、事故处置等一系列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在职校界,加强对此类“综合人才”的培养如今几乎已成为一个共识。很多学校都开始调整原本仅培养普通技能人才的方向,开始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效能力的人才上“发力”。

  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全校每一个专业都被要求有“一个项目、一个品牌”。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品牌项目入驻校园内的中策创新创业园内办公运营。最新的“战绩”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公司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烹饪专业的公司已将自主研发的烘焙设备卖到了杭州美食节上。

  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这里生活着一大批看似不起眼的“校园小老板”。例如“校园格子铺”社团,它用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向喜欢卖东西的同学出租“格子铺”。同学们利用格子铺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经营,做得最好的格子铺每月平均盈利超4000元。

  “不是为了培养老板,圆大家的发财梦;而是为了培育诚实守信、有明晰市场意识、具备初步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普通中专生。”杭州中策职业学校团委书记陈英把“中策创新创业园”看做为一个“人才孵化器”,而不是“创收盈利示范点”。他对有些学校刻意“制造繁荣”的做法嗤之以鼻,“我们是要‘孵化’中职生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能力。哪怕不赚钱,哪怕亏本,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成功。”

   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7月25日至29日在杭州举行,与面向普通高校本科、大专在校生的“挑战杯”不同,“挑战杯——彩虹人生”首次面向高职、中职在校学生。

  但在浙江,职业学校学生6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彩虹人生”。2007年起,浙江每两年举办一次“职挑”,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四届杯赛,有524件作品进入省级决赛,吸引了近7万名学生参与,是目前浙江职业学校中级别最高、普及面最广、参与学生最多的竞赛。

  团浙江省委书记周艳认为,“挑战杯”培养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组织才能的同时,也扩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视野、科研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职业学校“量身定做”

  浙江现有独立建制的职业学校492所,其中高职48所,中职444所,在校学生规模128万人。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后出现的毕业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影响到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2007年,借鉴普通高校本科、大专在校生“挑战杯”的成功模式和竞赛经验,被称为“彩虹人生”面向职业学校学生的“挑战杯”赛在浙江正式启动。

  为使竞赛在职业学校得到有效的延伸与拓展,努力凸显职业学校重应用重实践的特色,在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同时,竞赛强调实践的操作技能,突出创新创效创业主题,“这样既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现代知识体系和技术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竞赛参与的群众性要求。” 团浙江省委学校部负责人说。

  基于这样的考虑,团浙江省委把竞赛分为产品创意设计竞赛、生产工艺革新和工作流程优化、创业计划、社会调研论文等类别,其中,产品创意设计竞赛、生产工艺革新和工作流程优化竞赛是完全为职业学校“量身定做”,“因为高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在生产一线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一项生产工艺的革新,一个岗位流程的优化、一个创意思维的产生,都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彩虹人生——挑战杯”一经推出,即受到各个学校的欢迎与重视,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门联合组织,许多学校都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筹备竞赛,并抽调最强大的师资力量组织辅导,选拔最优秀的项目参加竞赛。

  团浙江省委副书记朱斌称,“挑战杯”面向职业学校搭建的舞台,为职业学校学生设计出了适合他们参与的竞赛项目,同时也为职校共青团工作找到了一个新抓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张涨告诉记者,团的工作在学校的牵动力明显增强,党委行政对团工作也更加重视,学校共青团工作也多了全新的方向。

  事实上,开赛以来,“彩虹人生——挑战杯”已成为浙江共青团配合职校培养人才的有力抓手和成为广大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也成为职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品牌。

  不是本科院校的简单翻版

  牵头竞赛的组织部署,工作中的宣传发动、赛事安排,浙江面向职校学生的“彩虹人生——挑战杯”,切实做到了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自主运行。

  在实践探索中,为体现职校特色,团浙江省委专门邀请专家进行辅导培训,在各类别赛事规则的制定中,突出职校创新创效创业的导向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注重评审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努力切合职校实际,使赛事尽可能符合职业学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本科院校“挑战杯”的简单翻版。

  为推动竞赛成果的转化,在竞赛中,主办方一方面对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提升和包装,同时对参赛创业计划作品,通过导师指导、专家评审和竞赛锤炼,让创业计划付之实践。

  对创新成果,主办方则引导参赛学生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收集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组织集体攻关,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校企互动,促进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为更进一步地推动职校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赛还搭建平台,举办学生科技成果转让洽谈等,邀请风投、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参加,让优秀学生项目与企业“供需对接”,也有的通过“赛内培育”、“跟踪孵化”,促进项目成果的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开赛以来,有近千项浙江职校的学生获得专利,其中500余项成果转化运用。有超过300个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孵化。通过“供需对接”,向企业转让成果百余项,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在团浙江省委看来,竞赛契合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一大批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尤其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

  如今已是杭州易族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晶,他的创业就源于当年的挑战杯项目。2007年,当年还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二学生的王晶,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易族电脑创业计划》项目,并付之实践。到目前,易族电脑已发展到7家直营店、加盟店,年销售超过7000万元。

  不只是王晶,许多学生把参赛项目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把“纸上谈兵”的参赛项目转向了“真刀真枪”的人生创业。

  朱斌看来,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只是简单的求职者,也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贸116班学生郑晓霞带领的团队,定位“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服装贸易”,通过自建平台和第三方平台,聚合了全球比较项尖的20余个潮牌服装品牌,日访问量超过2000人次,累计访问量达到300多万,季度营业额200多万元。他们的《SWGA潮牌网络创业计划》,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职校“挑战杯”赛特等奖,带领的创业团队也成为学生中不多见的“百万富翁”。

  郑晓霞说,接下来,他们还将成立自己的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目标是成为国际潮牌服装跨境电商领域内有影响力的顶尖服务商。

  随着大赛的进行,职校学生们的创意也五彩纷呈,许多学生的参赛作品从埋头搞科研,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多地考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从社区废品分类回收、全自动宠物厕所到单车生活、主题餐厅等等,参赛的展品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智能婴儿摇篮》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发的项目,它利用电子件驱动,靠磁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摆动,由于没有机械装置,因此完全没有震动,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播放音乐、进行远程监控、报警。项目一经推出,即被企业看中,不仅补偿项目研发费用,还与团队签下合同,进行合作生产。

     40岁的王卫东办了18年的职业教育。环顾合肥目前的民办中职学校,办学超过10年的,已为数不多。

    22岁那年起,这个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年轻人就坚信,职业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尤其是家贫的农村学生。

    为此,大学毕业刚两年,他就带着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情结,踏上了职业教育这条“不归路”。从当初带着一个班的学生四处“打游击”,赁屋上课,到今天拥有了占地130多亩、20000多平方米建筑,并且属于自己的校园,个中的辛酸苦辣,他体会很深。

    早在10年前,就有身边的人不断地作出善意的提醒,“为什么不去办普高,只要升学率高,就不愁生源。”现在,王卫东所在的安徽省肥东县的民办普高非常红火,在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上完全可以和公办学校相“匹敌”。

    但是,对于这样的建言,固执的王卫东总是置之不理,他甚至感到,“如果自己放弃了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耻辱。”

    可是不久前,王卫东似乎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在自己的校园里又创办了一所新的普通高中——合肥艺术中学。

    “难道他真的扛不住了?”面对外界的质疑,不惑之年的他解释道,“这不是放弃,而是突围,还是为了回到职业教育”。

    “办学18年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在哪里,将要去哪里。”王卫东坚定地说。

    曾经是生源大战的旁观者

    王卫东创办的安徽华夏旅游学校没有“招生办”,一度让很多职教界的人“摸不清头脑”。

    众所周知,对于民办中职学校的发展来说,生源压倒一切。华夏旅游学校一直拥有稳定的生源,这归因于学校创办之初就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把职业教育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1997年,王卫东从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随后分配到旅游企业工作。没隔两年,他就下海创办学校。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旅游业和职业教育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

    在连续两年的招生过程中,王卫东发现,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但是因为家庭贫困,还有很多学生初中之后就辍学了,他们与职业教育失之交臂。

    “其实,一桌菜,就是添副碗筷的事情。”王卫东决定,采取“添人不添班”的方式,把各个班级空缺的数十个座位留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减免其学杂费。“其实这样做,办学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

    因为这项“福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被充实进学校的教室,这时,王卫东开始酝酿更大胆的计划,“能不能把免费的范围扩大到全校”,前提是,得有人愿意为学费埋单。

    2002年,王卫东试着和一些旅游酒店进行谈判,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双方达成协议: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上课,第二年在企业实习,第三年回到学校回炉提高。用人单位只需把学生第二年实习的劳动报酬返还给学校,而学生不必支付任何学费。此后,有6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加入进来。

    据他分析,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都划算:企业提前为签订的学生交费,从而解决了招工问题;学生免除了学费,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可以直接上岗;学校的好处是,在第二年就可以收回培养一届学生的成本,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而这一点,对民办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生只有真正在企业实习一年后,才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这个专业,如果不适合,回来之后还来得及调整专业。”

    直到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才发出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作为“率先吃螃蟹”的人,王卫东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有了政策上的依据。那一天,他逢人就说,“这个政策好像就是为我们定的。”

    谁都难逃“生源困境”的普遍现实

    不过,没有一劳永逸的办学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人口不断缩减,农村学龄人口也在不断下降,贫困生数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上各地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无形中对华夏旅游学校原有的招生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是不是也要走上‘抢生源’的老路上去?”王卫东无法在办公室里做到超然物外,内心变得纠结起来。

    去年起,华夏旅游学校开始向省内各地派出招生小组,进行招生宣传。然而,在招生市场上,他们必须面对的尴尬现实是,“每个学生后面都是一大堆人在盯着,有的是招生“代理”,有的是学生的初中班主任,有些人甚至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在农村作宣传。”

    一位安徽教育界人士向记者透露,学校能不能招到生源,不是靠教学质量,而是在于这个学校“讲不讲诚信”——招生“代理”或初中班主任能否拿到中职院校承诺的“人头费”,这已经成了不少地区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他感慨道,“如果这次失信了,今后学校连门都不让你进,你根本作不了宣传。” 

    “招一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支付1500元甚至3000元的费用,几乎要达到一年的学费。”据他分析,这些学校为招生付出了过高的成本,往往招得越多,负担越重,学校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生源大战”中,公办中职学校同样也不示弱,“比如,很多县里的职教中心校长兼任县教育局副局长,为的就是通过行政的力量,确保该校的生源。”

    面对“生源大战”,如今的王卫东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在学校生存压力下,他没有充分的选择权,但他心里清楚,“市场规律被无限放大,教育规律不受重视,中职学校在招生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还有心思考虑其他问题吗?”

    为此,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一定要招真正想来、适合上职校的孩子,让他们上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否则就是昧着良心忽悠人。”

    “‘抓壮丁式’的招生,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必将导致生源大量流失。”他分析道,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来自农村的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根本就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他们在强大的招生宣传面前,往往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一旦学生入校后,发现专业不适合,为时已晚,进而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由此作出负面评价。“一传十,十传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招生越来越难。”

    上职高还是参加高考,让孩子多一次选择

    为此,王卫东希望,招生之前,能给家长、学生的需求作一个清晰的定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意愿。”

    前不久,华夏旅游学校在安徽亳州举办了一场面向学生家长的“定位辅导课”,当场便有50位家长为孩子预报名。接下来,该校计划和全省各地中学建立联系,以“送定位课上门”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认识职业教育,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

    “也就是一节60分钟的课,对家长和学生都有好处,但就是这样的培训,很多地方一直没有人去做。”王卫东有些无奈地说。

    “我们只能用教育的手段,解决教育的问题。”在王卫东看来,这样的培训是当前教育缺失的内容,只有让家长学生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消除信息的鸿沟,才能解决当前“就业旺,招生冷”的问题。

    “花钱招生的路子,迟早要走不通。”在他看来,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今天还使用“人盯人”的战术进行招生,实在是有违时代的潮流。日前,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尝试——搭建大数据平台,通过网络展示,与目标客户直接对接,“灭掉中间商”,进行精确营销。

    “最根本的,是要重构家长、学生对职教的认识。”在王卫东看来,之所以创办普通高中,就是为了架起一座桥梁,把更多的学生吸引过来,从而让他们接触职高、认识职高,最终选择职高。

    “农村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加上普通高中扩招,他们往往会随大流选择普高;城市家长要面子,认为孩子读职校,面子上挂不住。”王卫东时常发现,那些成绩后进却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因为没上职校失去了一次“重新翻盘”的机会。

    过去招生中,一听说是职业学校,没有普高,很多家长都不感冒,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这让矢志职业教育的王卫东无奈之极。

    “作为学校,必须肩负起引导的使命,现在我们提供菜单式教育,这里即可以上职高,拿到五年制大专学历,也可以上普高,参加高考。”据王卫东介绍,学生进校一个学期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客观的建议,学生可以重新定位和调整,在普高与职高间作出明确的选择。“现在,很少有公办学校可以做到,不过民办教育的优势就是体制灵活。”

    “更重要的是,对于处在未成年状态的学生来说,这等于给他们一个纠错的机会。”他表示,“我们就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消除普高与职高的界限,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报讯(记者 李曜明 通讯员 龚妍 张雪萍)广东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设有一项特殊的学分——公益学分,学生在3年内要修满4个公益学分(完成1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可获得一个学分)。近日,该校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黄志聪以参加20多项公益活动超过300多个学时的纪录,荣登公益学分榜首。

    为什么要将公益活动纳入学分?该校校长邓庆宁说,这是学校“六维公民”教育的一项要求,“六维公民”教育就是把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具体化为六个目标:生而为人,就要做一个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素养的现代社会公民;走进学校,则要接受更高层次指引教育,遵守校纪校规,融入学校文化,做好学校公民;中职学生进入企业,要具备职业道德,认同企业文化,做好职业公民和企业公民;而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是时代的新要求,即要做好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学生在帮助他人中修满公益学分,学校希望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该校工商管理系主任李建发介绍说,学校编写了“六维公民”教育实施大纲,并进行了活动设计和课程设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没有夸夸其谈的说教,而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中、在广泛参与中、在耳濡目染中,让学生的道德、心灵、习惯不断向真、向善、向美。学校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文明风采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甚至在平时的衣着、仪表、谈吐、走路等方面都作了融入性的设计,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而内化成一种素养。

    每年开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六维公民”教育简明读本》,有生动的故事、有身边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是一本行为指引;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本教学指南。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钟敏婷说,刚开始觉得这个学分挺好修的,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活动。参加的次数多了,她觉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也喜欢上了帮助别人的感觉,很快乐。”

    在刚刚过去的该校2014年校园人才供需见面会上,首次参会的东莞市衡量会计税务公司总经理张解平明显感觉这些学生“不一样”:“不仅专业能力突出,社会能力更突出,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企业就需要这样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兼具的人才!”

    广东够快物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爱勇亲自带队到学校选人,“我们公司非常看重这所学校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优先录用那些在公益服务领域取得较高评价的学生”。

 

 2013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暨校企合作座谈会

 学生获全国服装技能大赛奖项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手

    创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创新是品牌学校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市二职校)时刻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摆在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学子的成长成才成功摆在学校发展突出的位置,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始终围绕“创建现代化一流品牌职业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成就师生梦想”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国示校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创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七大建设任务和“基于三维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项目、校园文化特色建设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今天,本报特刊发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学校学习他们的经验提供借鉴。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古城柳州,柳宗元时任柳州刺史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创办于1984年的柳州市二职校,从2004年至2014年,一直是在改革中发展、在搬迁中前行,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校建设,目前学校已实现了“由原来多址办学变为现在的一址办学”的梦想,新的校园坐落在柳州市柳东新区官塘职教园区内,整个校园占地面积458亩,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目前在职教职工279人,学生总人数6361人。经过多年奋斗,柳州市二职校先后获得“国家等级重点职业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即将结束,让我们走进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去挖掘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她的光辉历程——

大胆突破 谋求发展

    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继承中创新前行

    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更具方向性

    项目建设以来,学校以产业为引领,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广泛开展调研,行业专家参与岗位群分析,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了“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校企合作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双主体育人,实现学校和企业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双学并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做合一,工学有机结合。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各重点建设专业创新实施了“企业全程参与,工学有机结合”模式、“分方向、分模块、岗位对接、工学结合”模式、“教产融合,做学合一”模式、“五阶提升”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实现了“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对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全面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按照“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遵循公共基础课围绕专业课转,专业课围绕职业资格转,职业资格围绕岗位转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重组教学内容,4个重点专业已形成各具特色、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共建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18门。同时,学校还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和要求,研发出一批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10本,参与开发国家共建共享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共10门。

    教产对接,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采用以项目教学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依据工作方法设计教学方法,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产结合”的实训环境,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技能掌握得到明显提高。

    建立并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家、校、企”参与评价有了坚实的载体平台

    学校设计实施的学生评价体系遵循职业教育及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发展规律,采取“三评一赛”模式,即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结合学生技能大赛,建立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养开放式多方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4个重点专业建立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毕业证+技能资格证+顶岗实习反馈”的评价体系,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技术过硬,具有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家长、学校、企业三方满意。

    打造“教学能手+技术能手”的师资队伍

    建立健全师资培养机制,为教师创先争优营造环境

    学校重视师资培养,建立健全《柳州市二职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等22项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为教师快速成才提供了机制和保障,创造出教师追求自我成长和个个争当“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创优争先良好氛围。

    搭建成长平台,打造“双能”教学团队

    学校依托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等多个平台,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国家、区级、市级师资培养项目,通过委派、挂职锻炼、企业实践等短期培训结合中长期进修的方式,同时大力引进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社会能工巧匠、高校名师,依靠“教研教改、技能业务比赛、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途径,促使教师们相互交流沟通,逐步提高,先进带动后进,师资队伍技能得到整体提升,打造出一支以“教学能手+技术能手”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教师在市、自治区、国家等级教师教育教学大赛中,硕果累累,获奖近120项。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建成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

    组建职教集团,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学校在示范校建设期内,紧贴柳州产业发展,结合学校专业规划和建设现状,深化“上挂、横联、下辐射”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整合柳州市物流商贸行业、机械制造产业的优势资源,牵头成立柳州市物流职教集团和工程机械职教集团,制定集团章程,建立专家资源库,与集团内共32家企业和12所中、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形成了校企共享、共育人才的合作新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搭建新平台,构建“三方共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参加各职业教育协会工作。与东意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加强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以“合作、共建、共育、共享”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与特步(中国)、柳工等10家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学生的优质就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学校引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制定《实训室管理使用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全面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立健全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运行机制,新增31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分专业、分批次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促进了课堂理论知识与岗位实战经验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超强辐射 成效惠及大众 

    示范校建设全面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发展,学校整体实力提升

    两年来,学校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优质内涵建设发展思路及做法,惠及和辐射全校其余17个专业的建设,学校软硬件得到优化和改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促使学校整体办学实办和教育教学能力大步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广西日报》、《柳州晚报》、《南国今报》、柳州电视台公共频道先后对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了及时报道。

    内涵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吸引力不断增强

    自从实施示范校建设以来,柳州市二职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打造了一支“双能”型的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4个重点专业带动了专业群的会计、学前教育、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招生规模急速扩大,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示范校建设,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两年来,学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的相关行业、校企合作企业培养和输送了30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的毕业生,得到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可,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学校围绕柳州区域经济特别是“汽车工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汽车)市场营销、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80%以上毕业生进入到汽车相关行业就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职业培训深入县镇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两年来,学校在稳定保持城市社区就业人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在县镇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的地方设点,通过派出教师到设点地开展上门培训服务,成功开拓了柳州市六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培训量近14000人次。

    切实解决贫困生入学难题,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学校利用国家免学费、助学金等政策解决贫困学生学费问题,通过校园内勤工俭学、企业资助、学生社团等方式彻底扫清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近两年,学校解决了400名贫困生解决求学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示范建设引领其他学校发展

    建立良好的校际沟通和协作关系

    学校先后接待了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洛阳经济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等22所兄弟学校来校参观考察,广泛交流办学经验,沟通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赴四川成都、广东中山、广西桂林、南宁的职业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成果。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学校既提高了社会知名度,更为学校开阔办学思路,拓宽办学视野,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以专业为纽带,对口支援农村职校发展

    学校与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城县等县域职教中心(职校)建立联合办学联盟,以专业为纽带,积极推进“人才师资互通、设施设备互通、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设置对接,生源共享”校校合作新模式建设,结成帮扶“对子”,派遣骨干教师到县域职校支教,开展职合办学和送教入乡活动,使城乡职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现实。

    勇立潮头三十载,辉煌巨变看今朝。柳州市二职校正乘着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的东风,以独有的“铿锵志坚、自强不息、精诚至善、卓越超群”的“金石精神”引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以让学生“成功从这里起航”的育人誓言引领立德树人的坚韧脚步,努力打造柳州二职校的特色品牌,向着全国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的目标阔步向前! 

 

 

    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陆红纲)针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日渐增多,但无证办学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存在的现状,石家庄市教育局日前决定在全市开展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活动。

    石家庄市将重点整治培训机构的合法资质、培训质量和招生行为。对未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合法资质的,没有完善年审年检、登记备案手续的,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或依法取缔。该市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与公办教师联合诱导或强迫学生参加培训,不得聘用公办学校在职教师、各级教研员兼职兼课,培训机构不得以“排位赛”、“水平测试”等方式变相为公办中小学举办入学考试或测试。


    本报海口7月25日讯(记者 刘见)记者今天从海南省政府召开的抢险救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初步统计,超强台风“威马逊”给该省教育系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亿元。目前,海南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铺开,确保今年秋季正常开学。

    据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廖清林介绍,连日来,海南省教育厅组织指导各大中专学校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救助灾区,其中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农业学校分别组织种植、养殖、生态等领域的专家赴灾区提供专业救助,海南医学院派出救灾防疫队在受灾地区开展消杀防疫。受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教师为当地受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下一阶段,海南将继续对风毁水毁的学校校舍和教学仪器设备及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并对受灾学校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本报北京7月24日讯(记者 宗河)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近日发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251所项目学校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另外18所暂缓通过验收、7所未通过验收。

  三部门在通知中指出,通过验收的项目学校要继续提炼和拓展建设成果,创新办学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要按照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方面主动先行先试,为探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办学模式创造经验;要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推动优质资源跨学校、跨区域共享,达到示范建设以点带面的效果。三部门将对项目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测,各学校要按要求填报相关数据。

  通知指出,暂缓通过的项目学校,要对照项目立项时三部门批复的建设方案、任务书和本次验收检查专家组反馈的意见,认真进行整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实施质量。项目整改期间,项目学校不得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其他项目。吉林航空工程学校等7所学校项目建设不符合要求,未通过验收,取消示范校资格,不予挂牌。


学生赴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

    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在这样的背景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通过打造特色就业品牌、畅通学生就业渠道、有效引导学生正确择业,上下联动、全员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10至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连续三届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形成“五高”指标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目前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掌握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检验学院的办学质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多年来,陕西工院坚持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

    数据显示,陕西工院2014届6400余名毕业生,人均获得1.7个就业岗位,其中有2000多名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许多强势专业实现高就业,毕业生履约率高,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优秀率较高,形成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起薪点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稳定率高和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就业质量“五高”指标。

    招生、培养、就业“三级联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陕西工院坚持工学传统,积极与市场接轨,采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促使学生“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尽快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急需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同时,学院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走访企业,根据社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对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坚决停止招生,开办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几年来,学院先后停招了国际贸易等十多个就业岗位趋于饱和的专业,恢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5个社会急需的专业,新增汽车维修、工程测量等十几个专业。同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认识境界高、理论知识积淀厚、专业技能优势强、后续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连续几年招生就业数量超过6000人,在校生数达18000余人,形成了招生、就业、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打造陕西工院教育品牌。

    合作办学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西安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以研发、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闪存芯片为主的半导体工厂,也是国内最大的电子类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公司2013年底投产时,陕西工院电气自动化1105班的黄杰和30多名同学一起入职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他们也是三星公司在该院2014届毕业生中选拔的第三批毕业生,此前已有128名陕西工院毕业生就职该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介绍说:“陕西工院的专业设置与我们企业职业岗位的匹配度高,学生专业技能也不错,上手快,我们很欢迎这样的学生来三星工作。”

    近年来,依托传统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陕西工院积极对接装备制造业、依托行业协会和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全国4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性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互联共通模式,同时与政府机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等交流互访,尤其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已先后与日本欧姆龙和发那科、德国德马吉分别共建了“欧姆龙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数控系统应用中心”、“DMG高端数控实训中心”等;与德国、韩国、爱尔兰和台湾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境外进行学习或就业,目前在日本、新加坡就业学生12人;2014年又有10人赴台湾交流学习,8名学生赴德国攻读硕士学位。

    定向培养 保障学生顺畅就业

    去年6月,陕西工院与亿滋(中国)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亿滋(中国)开始在该院机电类专业中选拔150名理论、技术都过硬的同学实施订单培养。经过两学期的紧张学习,今年3月,首届亿滋订单班的81名同学,分别奔赴亿滋(中国)在上海、广州、江门、苏州、北京的工厂,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生产实践。实习结束后,这81名同学正式成为亿滋大家庭的一员。公司对亿滋订单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示满意,认为大部分学生工作上手快、基础扎实、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高、适应能力比较强。

    学院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设企业冠名的93个定向培养班,打破传统培养方式,形成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如“欧姆龙”订单班是学院与全球知名企业——欧姆龙(中国)公司合作开办的,累计培养450余名毕业生。该班从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全套引入技术培训包、整体引进产业文化、人员互动等方面,按照国际员工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制定一流的培养计划。企业每年捐助40万元奖学金,先后捐资300多万元共建了“陕西工院—欧姆龙”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选派本院优秀教师赴日本学习深造,先后聘请了110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实施双向管理,学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赴企业锻炼,企业派遣高级管理干部常驻学校担任订单班班主任。目前学院已经成为欧姆龙公司最大的稳定的一线人才培育基地。2013年,与美资企业亿滋公司开办了“亿滋”订单班,在商谈签订战略培养协议过程中,借鉴以往定向培养的成功经验,把订单培养纳入了企业的“亿滋中国技术培训生项目”,成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安排资金和专人实施项目计划,首期招收了148人。与西安高新开发区、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等政府部门合作,面向园区主体企业,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展定向培养,目前与西安高新区人才中心合作的订单班已经开班。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工作。紧紧依托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科研攻关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校企合作10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合多做少”、“短期效应”、“一头热”等共性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文化融合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013年11月,来自陕西工院机电维修、电气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6个专业的11名优秀专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聘任为“实验师”,负责指导本科学生的基础工业实训工作。

    其实,陕西工院的毕业生已不是第一次在名牌高校就业。2008年,该院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牛银迪、龚鑫等5名学生就应聘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职。由于专业基础过硬,再加上他们本身好学、踏实能干,很快就进入角色,设备的调试、辅导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2010年,该院文秘专业毕业生黄晶入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担任法学专业速录教师;2012年,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王文佩、胡兵等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指导教师……

    无独有偶,2014年,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凌致、优衣库等放弃在本科院校的专场招聘,在陕西工院定向招聘服装专业70余名毕业生。企业对该院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均给予了好评,称赞该院服装专业毕业生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发展前景好。

    一切得益于陕西工院“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生成才路径。学院以校企文化融合为载体,融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社会拓展于一体,全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校内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长廊”,利用教学楼走廊展示了144家省内外骨干企业形象和100名优秀校友风采,让学生体味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感触可亲可近的典范、可学可赶的榜样,不断熏陶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教育中,邀请劳动模范、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优秀校友等做客校园,近年来共举办100多期“文化大讲堂”,鲜活生动的事例为学子们“零距离”步入职场充实底气。同时,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每年赴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了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生就业竞争基础,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凸显就业工作效益,良好的就业市场聚合高质量就业渠道,多层次就业平台提升了毕业生就业实力。陕西工院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必将在高等职业教育这条强国富民的阳光大道上继续阔步前行。

    核心提示:721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达娃应邀来省教育厅,宣讲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对会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读,与我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今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达娃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的经济、社会、教育背景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做了全面分析,并对习近平总书记为会议做的重要批示做了解读,对2014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的内涵和政策做了全新解析。

  达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要制定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的方案,并通过分解任务开展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尽快转变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并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季度向教育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主持会议并要求,要结合实际,认真领会和贯彻各会议精神,抓住机遇,主动开展各项相关工作,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厅领导王智平、陈保平、李晶、张晶、王德安及各处室、省直各职业院校负责人、教育工作者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