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18日下午,咸阳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礼泉县、彬县职教中心等单位作了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

    会上,咸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礼泉县人民政府、彬县职教中心、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发言交流经验。咸阳市副市长孙亚政总结了近年来的咸阳职业教育工作,并对今后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会议当天,咸阳印发了《咸阳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会议指出,到2016年,咸阳将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咸阳特色和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把咸阳打造成中国西部职教名市。到2020年,咸阳全市50%的小学将开设职业劳动体验课程,80%初中开设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课程,50%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50%的高职院校培训资源向社会开放。同时完成渭城、永寿、兴平、淳化等4所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累计开展各类中职骨干教师培训3000次。

    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卫华在讲话中要求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咸阳将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她还要求创新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落实民办与公办职业院校的同等法律地位,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求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各县市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夯实工作责任,确保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国教育装备网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这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论的进步,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重视构建全新的教室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室及其设备向数字化、虚拟化的智慧教室方向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更是一种潮流。


  在此种背景驱动下,数字化教室概念应运而生。由深圳市海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数字教室”产品解决方案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该套产品解决方案集触显模块、主机箱、推拉绿板、音箱以及电子课桌等设备于一体,通过局域网优化组合形成一整套的全数字化教学环境,呈现出交互性、网络化、虚拟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课堂。


数字教室网络架构

  海亚智慧数字教室由教师端复合式液晶一体机和学生端电子课桌组成,集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电脑机房功能于一体,可实现实时资源共享、互动式教学、课堂及学生科学管理、即时测评、教学成果分析、多方结果反馈等功能。由于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实时呈现等特点,因而这套产品在中小学课堂中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不仅如此,海亚智慧数字教室产品解决方案也受到了江西省副省长朱虹等有关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并到相关院校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体验,并给予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

  据了解,海亚智慧数字教室终端配备的是豪华触控一体机,采用先进的红外多点触控技术,触控灵敏,反应迅速,而学生端使用的则是智能化电子课桌,采用高清LED液晶显示屏,和先进的光学两点触控技术,操作简单,使用便捷。

  智慧数字化教室通过局域网将教师终端设备和学生的电子课桌连接起来,不仅能实时将终端设备内容传送至学生桌面上,还能进行分组教学、小组讨论以及随堂考试等功能。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终端设备控制学生的电子课桌,实现断线锁屏、黑屏肃静、限制学生操作等远程命令,从而避免学生课堂中打开额外界面,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的全面评测功能也是该套产品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利用数字教室终端设备能够快捷编辑试卷,并且支持选择、判断、论述等多种题型和对客观试题的自阅评分和自动统计,将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哪方面的不足。

  另外,智慧数字教室具有全球独家的投影广播功能和强大的广播教学功能。通过连接线即可将教师个人笔记本与复合式液晶一体机连接,便可将教师笔记本里的内容广播给学生。由于智慧数字教室支持Full HD全高清显示,电影及多媒体课件广播,流畅广播3D Studio Max、AutoCAD、Adobe Photoshop、CorelDRAW、Adobe Premiere等各类操作软件,因此能够满足实际教学中的各类需求。

  最后,在产品的安装方面,也采用了极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进行模块化安装,而且界面友好,支持任意缩放、功能调用便捷,并且可同时支持17种语言版本。

    自6月23日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春莲率执法检查组先后到全州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和市内各职业院校,对桂林市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7月18日上午,执法检查组召开座谈会,听取桂林市关于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情况报告,并就进一步深化桂林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交流研讨。

    执法检查中,检查组通过全面检查、重点抽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桂林市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情况。据悉,近年来桂林市职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高、中职院校42所,各类职业培训学校47所,已形成涵盖旅游服务、电子电工、医药卫生等13个大类近100个专业的职教体系,在校职业学生(含成人在职)7万多人,毕业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检查组强调,执法检查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寻找差距、促进工作,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是事关百姓利益的热点民生问题,在巩固现有成绩基础上,下一步要重点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从整合职教资源、增加资金投入、创新招聘途径、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多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形成特色职业人才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桂林市区域经济发展。

    巫家世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焦海洋 绘

    编者按

    教育部日前出台了6条禁令,其中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这体现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不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在教育界引发热议。如何正确理解这6条红线,怎样落到实处?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本期话题就此进行探讨。

神圣职业需要高尚道德支撑

    ■张志勇

    近年来,极个别教师被金钱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浸染,置淡泊名利、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要求于不顾,师德滑坡,见利忘义,应允家长吃请、收受礼品礼金、参与有偿家教等,损害了教师形象,带坏了社会风气。

    谈到当前个别教师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往往有人说“教师也是人”。对教师职业的这种“泛职业化”理解,与人民群众对教师职业角色的高期待之间产生了巨大反差。教师这个职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追求精神生活幸福的职业。全社会之所以要对广大教师提出“淡泊名利”这样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因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教育一旦与“名”和“利”紧紧地挂在一起,教育本身就被异化了,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今天,让我们的教师们对“名”和“利”持这样一种情怀,是基于现实的、不得不提出的一种非常高的道德要求。因为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神圣事业。所有的从教者,都应有崇高的生命取向、价值追求,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你的教育对象——学生。而学生终将成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他们的道德水准、精神质量,定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人都是社会性的人,都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的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是幸福的,幸福是建基于物质基础的,但它又是完形于精神的富足。或者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原本就不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物质意义上的富足的,而是在保障其基本的社会、政治、物质等方面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育人而获得心灵意义上的幸福。 

    近年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请客送礼现象泛滥,攫取个人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有一些教师开始耐不住寂寞,从事有偿家教,收受家长的钱财,请家长为自己办事,接受家长的宴请……以至于这些现象在一些地方已呈蔓延之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大。可怕的是,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工资那么低,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挣点钱甚至捞点好处,无可厚非。不能不说,这种错误认识助长了教育系统“向钱看”的歪风邪气。到了教育系统对这些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的种种行为说“不”的时候了。

    今天,贯彻落实6条禁令,解决有损师表形象的问题,无疑是师德建设的“及时雨”和行风建设的“清新剂”。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以张丽莉为代表的成千上万优秀教师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二是要坚守底线,广大教师要向全社会公开承诺严守6条禁令;三是要实行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

    ■黄希庭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尊崇教师是因为教师以行动实践了“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传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宇宙人生,正确为人处世;“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走向社会后具有谋生和创造财富的本领;“解惑”就是帮助学生解除其身心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能够成为幸福的进取者。因此,教师应该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这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何必非要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呢? 

    然而,当前有些学校存在着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学校、教师身上,却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形象。为此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问题的规定》,笔者坚决拥护。这个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风清气正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教师要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修炼,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方法;还要淡泊名利、言传身教,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这样才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和尊敬。当然,学生和家长以适当方式对教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激之情也无可厚非。但是像“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各种宴请”、“参加家长安排的旅游健身”等行为,确实是不可取的,也有损于人民教师的形象。其实,教师最看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进步,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者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西南大学教授)

以严格规范提升教师专业精神

    ■吴颖民

    在中央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都结合行业实际提出了清风正气的工作要求。对于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神圣责任与使命的学校教育来说,当然不应也不能置身事外。

    过去一段时期,在教育领域曝出了不少师德问题,教师收受礼品礼金、接受请吃、推销商品拿回扣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教师节等节日送礼现象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原本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亲情的节日,如今却成为诱发家长在送礼方面进行不正当攀比的角力场,师生间纯洁的“教——学”关系也异化为“送礼——回报”式的利益交换关系。此外,有的学生及家长以谢师宴为名,极力争取教师在教学辅导、考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点优待机会。还有些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暗示或直接要求家长支付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等等。

    虽说以上这些现象不能反映整个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状况,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的不当行为,往往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动摇了教师作为道德榜样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贯彻执行6条禁令的要求时,要做到把处理和宣传区分开。一方面,对于一些无视教师伦理规范、见利忘义的无良教师,要依据6条禁令的要求对上述突出师德问题,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违规行为。特别是在教师节、学生开学、毕业等节点,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违规的教师,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避免不良风气的扩散。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呵护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加大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正能量。还要善于运用媒体力量,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倡导学生及家长通过文明健康的方式向教师表达感恩之情,引领社会新风尚。 

    教育是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事业,它需要广大教师以专业的精神奉行职业道德准则,自觉从职业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特殊性着眼,以专业的态度和行为投入到复杂的教育事业中去。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第一个牢固树立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于奉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标准的教师来说,更需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构建有效评价体系、提升专业精神,推动教师真正做到自尊、自强、自省、自律,用专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质量、公正的教育赢得学生爱戴、人民满意。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

    本报讯 广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暨政策学习培训会近日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校企合作、中职改革方面的新举措。

  广西提出,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9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2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占本科教育的5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300万人次。到2020年,建成100所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0所示范特色高等职业院校、6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校。

  2014年至2017年,广西将在教育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对各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进行奖补。其中,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启动后,为了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县每年将获得不低于100万元的改革补助经费。

    本报讯 昨日,市委副书记李昆学会见了来蓉考察访问的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职业教育总监白丽塔女士一行,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考察团一行表示欢迎。

    在全面介绍成都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情况后,李昆学说,近年来,成都工业产业快速发展,正在经历由“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这既离不开持续的科技创新,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德国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优势,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开展双元制职教合作,引入更多德国先进职业培训机构及师资力量,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提升成都职业教育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促进双元制职教园项目早日落户、结出硕果,创造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典范。

    白丽塔说,20多年后再次来蓉,充分感受到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德国工商大会机构遍布全球,会员企业超360余万家,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沟通交流,共同推进中德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推介更多的德国优质企业落户成都、投资兴业。

    本报讯 近日,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在国家、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开展“3+2”高职教育试点,在国家、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3+2”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试点,在应用技术型本科试点院校开展专业硕士教育试点。

    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河南将对各类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改革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在全省所有职业院校实行按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和就业状况核定财政拨款的办法。逐步提高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对公办职业院校实行“以补促改”,对民办职业院校实行“以奖代补”。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河南将遴选建设100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实体(特色学校)进行改革;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500个左右综合实训基地。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此决定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开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新篇章。随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决定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决定》和《规划》的突出亮点有两个:一是坚持职业教育兜底、保基本、促公平的核心,继续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民、农民工和困难家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包括中职(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承担部分社会培训功能。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群体是农民,将会有更多农民从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风中与全社会分享“成才红利”。

 

  职业教育是农民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现实途径。由于受城乡诸多差异影响,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来自农村,而其中的中职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又因其涉农人数大、国家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强、就业率高、实用性强等特点而成为大多农村孩子职业教育的一个首选,也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重点。以技工学校为例,2013年我国技工学校共有在校生386.6万人,其中70%270万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首次大发展始于2007年,因为从当年开始国家层面实行了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到目前,中职学校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免除了学费,还有约20%的学生每年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同时,高等职业学校也纳入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些年来,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决定》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向农倾斜的精神,这对农民和农民工来说是个福音,同时也是“让人人都有出彩人生”的制度保障。

 

  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再成长和再发展提供了可能。以往的职业教育理论上并没有堵住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高等院校里缺乏可直接选择的对口专业等原因,降低了学生继续提升的成功率。但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考虑,全面贯通这个通道是十分必要的。未来,我国将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试点申请。教育部方面表示,转型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同时,国家层面还正在制定职业教育扩至本科的政策,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

 

  职业教育向农倾斜不仅是惠农之举,更是强国之政。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拥有足够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以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技能人才,其人才类型覆盖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从国家教育层面,未来我国要将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职教育上。最近3年,高职教育使近850万户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中职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被认为是考不上大学的一种无奈选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人成长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说2007年我国开始大发展的是职业教育的话,从现在开始的再次发展的职业教育则在前面加了“现代”二字,“现代”的含义包括许多方面,但惠农、强国、继续教育、终身发展无疑是其最闪亮的时代印记。

总书记批示,总理接见,时隔8年之后,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再襄盛举。

    国家的战略与企业的关注汇合在一起,这轮职业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工业化,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更多技能型人才;二是城镇化,美好生活也得有专业靠谱的服务业。

    职业教育与人事制度、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相关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抓手。

    3个月前,新华社瞭望智库和《财经国家周刊》,就启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未来”专题调研。联合了北京、天津、四川、广东、湖北等8个分社记者,集纳了教育、经济、产业等方面的专家,调研了中职高职、民办公办、东中西部一线的院校、相关企业与地方园区。

    希望与读者分享这轮国家战略出炉的过程、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局、一线职教人的奋斗创新、海外经验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及产业界的需求和雄心。

 

    图为《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14期封面。

    职教决策出台幕后

    形势尽管严峻,但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琳 翟永冠 于春美

    623~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与以往年度工作会议不同,此次大会因总书记和总理的特别关注,以及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战略规划,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最高领导人之所以聚焦职业教育,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201373日,欧盟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柏林召开首次青年就业会议,对加强职业教育形成共识,强调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中,专门提及要学习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也纷纷加大对职教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中国周边国家也在调整有关政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下称“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去年参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听泰国教育部部长说东盟在明后两年将形成自己的职业证书框架。”

    各主要经济体发力职业教育,背后是全球人力资源竞争的游戏规则正在变化。

    未来,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最关键的指标不再是简单地看毛入学率、高校毕业人口或是教育投入的GDP占比,而是看它的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得到认可,看它的人力资源在全球的流动程度。

    例如,德国有诸多职业资格认证在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内都被认可,其技工可谓一证在手、走遍全球。一个产品如果是由德国专家与技工参与生产,就是可靠的代名词,就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这一趋势令教育部人士深感忧虑。“人家‘新丹’已经出来了,我们不能再炼‘旧丹’。”王继平说。

    目前,中国不少地方还只重视学历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加快改革,中国的职业标准与劳动力流动将趋于被动,甚至会被东盟赶超,“这是国家战略问题。”王继平表示。

    决策始末

    形势尽管严峻,但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

    “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可能是职业教育第一次获得最高领导层的长篇专门批示!”教育部职成司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层领导的关注,是针对教育部日前就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份“上书”所言。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教育部此前成立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课题组,撰写了一份报告提交至党中央和国务院。这份报告提出,就业热与招生难并存、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大与参与程度低并存、职业教育投入增量大与长效机制缺失并存,是当前中国职教改革的三大矛盾。

    该份报告引起总书记和总理的关注,并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此后,意见迅速转化成决策和行动。

    5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共计28条,从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了具体任务分工和改革时间表。

    623 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指出:“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在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处长刘宏杰看来,高层的关注,使职教改革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中国职业教育迎来重大机遇期,产业发展蓝海在前。

    作为后继政策安排,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主任刘宝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目前教育部已形成2014 2020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

    改革导向

    教育部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职教改革未来将围绕三大部分展开——

 一是职教体系的完善,包括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部分高等教育学校转型两个部分;二是探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提升培养质量;三是推动配套政策,包括推动立法进程、推动财税支持以及深化高考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等。

上述改革方向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职业教育的范畴,瞄准的都是目前教育系统里的“长期顽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痛点。

以招生为例,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招生之难,很大程度是因为职业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属“断头教育”,读到中职或高职就基本“到头”,职教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割裂,学生很难有机会更上一层。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表示,作为全国第一职教大省,广东每年约有75万左右的中职学生毕业,其中有机会升入高职的学生年均比例不超过10%。而这一情况在北京、天津、湖北、辽宁等多个省区市普遍存在。

从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上升渠道则更为狭窄。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办主任李红说,“我们学校在校生1.2万人,每年报考专升本的学生约有500人,能考取的仅200人左右。”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地方上已有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的“3+4”入学、职教大赛优异者免试入学等探索,通过拓展招考方式,拓宽职教学生的升学途径。教育部下一步想将这些试行的招生方式在全国推广。

但教育层次的上升之道打通,在教育部看来,并不是衡量职教改革成功的标志。

“我最担心的是职业教育又会走到学校、学科、学历、学位的传统路子上,好像是越高越好。”王继平表示。读完高职读本科,读完本科读研究生,最后成为职教博士。“这个导向我们不赞成,也救不了职业教育。”

对于开拓职教上升通道,刘宏杰用更为明确的词汇来描述,即“搭建立交桥”。

未来我国大部分职教学生的成长路径是在中职或高职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在工作后根据职业和自身发展需求,选择接受学历或非学历继续教育。“搭建立交桥”并非升学导向,其主要意义在于学生和社会成员在学习和工作的不同阶段,都有途径继续学习、提升能力。“路径更宽广,流动更灵活,选择更多样,这是立交桥的真正含义。”刘宏杰说。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其毕业生相当于专科学历,毕业5年后有60%的学生通过边工边读或辞职再读的方式,获得本科学历。

企业归位

让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重新归位,是本轮职教改革的另一重点。

多年来,校企在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现象十分突出。很多企业缺乏职教配合意识和内在动力。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往往“单相思”。

江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晓峰十分期盼改革能尽快推进。“校企合作若能从‘喝酒推动’变成‘法治推动’,不仅保了校长们的胃,更保了职教的根。”

在《决定》中,专业设施与产业发展对接、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三项“对接”,被定位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李克强总理对发展‘学徒制’非常感兴趣。”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在《决定》草稿中,涉及“学徒制”试点的内容,原文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总理看后加上了‘完善支持政策’这句话。”

“学徒制”作为一种劳动制度,使学徒具有企业职工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最起码有一半时间用于企业实践。在欧洲国家,“学徒制”往往是学生先找到愿意录用自己的企业,成为企业职工,而后企业出面为其寻找学校,再将这名职工送入学校学习。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学徒制试点意见和实施方案已由教育部职成司拟定。

此外,教育部正在拟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草案。按照规划,该办法将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举办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权责利,以及各主体之间的联接方式、运行机制予以明确。预计今年或明年进入立法程序,或将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

博弈之难

职业教育虽然属于教育体系中的一支,但其发展所需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却经常超出教育范畴,其难度之大教育部也经常望之兴叹。

《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之难便为一例。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存在上位法定位不规范、原则性条款过多而规范性操作性条款不足、法律规则要素不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修订。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相关修法事项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时就已被列入规划,但因相关部门在一些问题上未达成一致,导致长期搁置。

有专家表示,职教法律法规在结构内容和立法技术上存在问题,不同行政部门各管一块,协调工作量和难度较大,相互掣肘现象突出。

据记者了解,人社部认为,职教法修订不宜由教育部门承担;而人社部制定的职业培训条例,教育部也有不同意见。

“国务院法制办对修法很支持,全国人大也找相关部门协调过,但了解情况后感觉很难推动。这需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调整,也需要早下决心。”相关人士表示。

职教改革所需的财政支持,同样需要部门合力以及地方政府配套。

教育部职成司资料显示,从“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超过了500亿元,但是大量资金以专项拨款的形式体现,而按年拨付的、以每校每年学生数量为基数的生均拨款机制,一直落实不下去,而后者才是支撑职业院校稳定发展的资金基础。

“目前,有的高校生均拨款能近万元,到了专科学校就只有三四千,有的中职学校根本没有,只能靠项目经费和其他一些收入过日子,非常艰难。”刘宝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事实上,在1996年版的职教法中,关于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确定生均拨款标准便有明确规定,但截至目前只有大概20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落实了这一规定。

据悉,为解除其企业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教育部目前还在牵头对企业办学所需税费优惠进行调研,并牵头推动实习责任保险纳入工伤保险范畴,这需要包括人社部、财政部、保监会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31年,1981年创办职业高中班,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职业高中”。创办职业教育30余年间,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队伍,美化环境,弘扬“勤奋、求实、文明、健美”的校风,被誉为“精神文明的园地、实用人才的摇篮”。1997年10月,时任国家领导人视察该校时赠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并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技术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呼和浩特市教育管理先进集体、呼和浩特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等称号。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财政部门三部委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首批建设单位。

  三十春秋育人路,一曲桃李争艳歌。目前,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开设有学前教育、计算机、财经、旅游、美术设计、艺术六大类十五个专业;附设有呼和浩特市实验幼儿园和呼和浩特市幼儿教师进修学校,已形成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办学实体。学校被呼和浩特市政府部门确定为“培养中级旅游专业人才的基地、通用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普通话技能鉴定测试站”,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培养出数以万计“合格加特长”的实用人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依托“校中园、园中校”,培养幼教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是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兴办职业教育的第一个专业,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示范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在校生1020名,近三年为呼市及周边地区输送幼儿教师423名。呼市实验幼儿园是学校为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建立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现为自治区级示范园,全园共有12个教学班,在园幼儿400名,教职员工63名。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幼儿园每年接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顶岗实习近600人次。既是幼儿成长的乐园,也是服务社会、服务家长的学园。“校中园”的建设,使学生不出学校就能在幼儿园完成专业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训练;而“园中校”的建设又使幼儿园成为幼师生的实践学校和实训课堂。可以说,“校中园,园中校”的实训基地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共育共建,互利双赢。

  近年来,为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2011年学校根据场地情况,统筹布局,在原杨家巷小学旧址兴建新楼,实验幼儿园改善了办园条件,扩大了办园规模,充分体现了专业实训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新园的落成,建立了学校—幼儿园共享型的持久性实训环境,实现了学校和岗位之间的零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校、园”合作,培养幼教实用人才

  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打造的“校”、“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既服务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也服务于幼师专业职业教育。在资源共享,学生培养、“双师”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体现了“校”中有“园”,“园”中有“校”,“校”、“园”一体的办学格局。不仅让幼教师生在实训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还全面推动了幼儿园的健康快速发展。

  ——“校”、“园”共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堂教学建构专业素质、特色培养满足专业需要、岗位实训强化专业技能、工学结合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课堂教学与特色培养需要在幼儿园见习,岗位实训与工学结合需要学校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共同完成。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特色培养——岗位实训——工学结合”四大步骤进行,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提升专业素质;以舞蹈、钢琴、英语等特色学科,满足专业的需求;以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活动课程的开展、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保育工作,提高专业技能;以顶岗实习、承担教养员、保育职责、班级管理等手段,确保就业创业能力的实现;最终培养出幼教实用人才。

  ——建立“校”、“园”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这所学校创新了“七大”教学体系。即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蒙台梭利教学体系、幼儿钢琴教学体系、幼儿手风琴教学体系、幼儿舞蹈教学体系、幼儿古筝教学体系、幼儿体育教学体系,全面促进了“校”、“园”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辐射能力。

  ——建设“园中校”实训课堂,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为实施教养员岗位教学、保育员岗位教学、特色活动案例教学、幼儿角色游戏项目教学、五大领域模拟教学、幼儿舞蹈场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验幼儿园在各年龄段幼儿活动教室建设的同时,设立了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科学活动、美术活动、幼儿舞蹈等几十个实训室。提升了幼教师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校、园”合作模式,为幼教发展扬帆远航

  “校中园、园中校”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大创新,它走在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前端,发挥出了示范、辐射、引领的作用,成为了呼市及其周边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品牌基地。近年来,学校凭借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协助武川、和林、土左旗等旗县新建了幼儿园,提高了办学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还多次承担全市教学开放日活动,向全市及旗县幼教同行展示教育教学、园风园貌,来园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得到了市里有关领导、教育部门和幼教同仁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有3位教师获自治区级基本功大赛大奖,9位教师获技术能手称号,2位教师获一等奖,10位教师获二等奖,3位教师承担幼儿教师国培授课任务。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上岗即能全面承担幼儿园带班和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幼儿园方面的充分肯定。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占呼市地区幼儿园教师总数的40%,很多毕业生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42位学生成长为幼儿园园长,还有很多学生自主创业,开办了幼儿园。学校多年来还为各类高等院校学前对口专业输入了千名学生继续深造,成为了呼市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所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集职业教育、艺术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办学实体,只有时刻将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学校的发展时刻放在心里。该校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地体现了党和国家提出的走“科教兴国”之路的核心内涵。尤其是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理念,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培养出数以万计“合格+特长”的实用人才,打造出了区域发展的特色教育品牌,为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更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2010年以来,梧州市本级财政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梧州市通过统筹财力配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据介绍,在2010年筹措资金1.8亿元收购原民办梧州职业学院的基础上,2010年至2015年市财政计划投入建设资金6.76亿元,整合市区11所公办职业学校组建梧州职业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去年,11所公办职业学校已全部迁市职业教育中心,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市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推进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改善。2010年至2014年6月末,市财政已投入建设资金3.83亿元,进行梧州职业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一、二期工程建设和有关设备设施的采购,今年计划利用相关贷款平台贷款,投入6500万元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另外,市财政今年还在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中安排市职教中心建设专项经费2304.26万元,用于电子阅览室、实训基地、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以及图书购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等。

    此外,今年上半年,市财政还及时拨付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等上级和地方配套资金共82.7万元,对市本级中等职业学校184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38.075万元,对中等职业学校拥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学生中的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实施免学费,下达中等职业教育市本级学校春季学期免学费补助资金671.76万元,受益学生6833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将免除学费。 





    
    就业压力之下,一些本科毕业生为增加求职筹码,“回炉”职业院校学技能。

  人才供需矛盾如何破解,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看来,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要突破,职业教育或许是突破口。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政

  案例

  A

  本科生“回炉”中专学技术

  陈思远曾是省内一所师范类院校学生,本科毕业后,本以为凭学历在老家能找个不错的工作,没想到像他一样的本科毕业生太多,“没关系,根本进不了好单位。”

  思考一段时间后,陈思远决定,到南阳一所中专类建筑工程学校“回炉”,学习建筑施工专业。“之前学的理论知识太多,现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吃香。”

  如今,陈思远还有一年毕业,对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很有信心。

  据河南商报记者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回炉”职业院校学技术的现象确实存在,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河南新华电脑学院、许昌市高级技工学校等中职、中专学校均有高等院校学生“回炉”。

  对此,有学者提出,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有一点是相通的—培养的学生都应被社会需要。

  方向

  B

  国家引导普通高校转型

  鉴于自身经历,陈思远一直在关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

  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引起他的注意。

  “现在的大学教育太偏重理论,即使让学生去实习,也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陈思远说。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

  《决定》还提到,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在一些选择“回炉”的学生看来,《决定》的出台很契合如今人才培养的实际,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希望。

  担忧

  C

  高校教师担心“一刀切”

  前几天,陈思远在与原来的大学老师通话时,老师对于《决定》的出台表示忧虑。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了陈思远的老师李先生。

  “前一段媒体报道,1999年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都要转型,这让我想到十几年前大学扩招时大批本科院校成立,结果现在培养的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一刀切’是否对教育有利?”李先生说。

  对此,省内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批本科院校成立,当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高校建设能够拉动内需,符合当时公众迫切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缺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要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李先生还担忧,让高校向职业教育方向转,给人的感觉是变回了低层次教育,学校乐意吗?省内一所老牌本科院校的刘老师认为,职业教育要打通“瓶颈”,设立硕士、博士学位,但现有的教师对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很有限,如何保证更高层次的学位或者学历的质量?

  转型

  D

  新老院校都可参与

  陈思远注意到,李老师的疑虑与一些媒体的报道有关。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22日的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到,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随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新闻发布会上澄清,一些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葛道凯说,转型的这些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老牌本科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的大部分专业转型,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转型,其中包括2000年之后新设立的高等院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

  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董玉民在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称,鼓励一些有基础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不是硬性要求所有高校都转型、不是一刀切。转型的目的是为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孙留欣分析称,产业结构转变带来人心需求变化,未来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

  试点

  E

  河南已有两所院校试点转型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河南省有两所本科院校正在试点转型。董玉民介绍,2013年教育部启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黄淮学院成为国家试点院校之一,也是省内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另外一所省内试点高校是黄河科技大学。

  试点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有何不同?

  董玉民说,以黄淮学院为例,这所学校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试点前可谓历史短、底子薄、基础差、社会认知度低,招生非常困难。黄淮学院校长介晓磊认为,学校走学科建设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唯一出路是要面向市场,突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

  介晓磊说,学校走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差异化道路,如今与16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了合作发展联盟。

  董玉民透露,今年河南省计划再增加三所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试点。

  未来

  F

  打通职教上升通道

  “本科院校转型是好,可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却上不了本科。”陈思远表示,身边的职业学校学生在技能和实践能力上确实比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强,但综合素质和学历却是短板。

  省内一位教育界人士对此也有感触。“按照国家原来的制度设计,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上升空间很有限,到了大专基本上就到顶了。虽然可以通过3+2等模式考取更高学历,但还是比较窄。只有一些三本院校会设立职业教育学科,但专业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该人士说。

  这位负责人谈到,针对这一现象,国务院于2005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几年下来,取得了成绩,但还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该负责人说,《决定》的出台,就是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上升通道。

  难题

  G

  很多人不是万不得已 不会选职业教育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以往,企业将一些员工送往省内一些高校进行专业再培养,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如果将来高校转型,特别是地方高校转向应用技术类型,主动对接企业,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肯定是一件好事。”该负责人说。
    
    然而,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认为,河南省的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在尹洪斌看来,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老百姓心中,很多人不是万不得已,不会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另外,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组数据显示,2013年,与我省4大传统优势产业、4大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比例分别只有3.95%、7.59%。

  尹洪斌还说,目前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这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中国山东网青岛频道7月18日讯 7月17日,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启动仪式在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举行,2014年实训遴选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作为首批建设单位,预计9月开始实训,计划招收680名学生,培训专业涉及电气技术专业、模具制造专业、服装设计等9个专业。

  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经信委、青岛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遴选标准》,依据企业的申报情况,遴选了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青特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等4家企业作为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建设单位。

  7月17日,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启动仪式在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启动仪式后将开始组织实训,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等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计划于9月开始实训。

  目前各企业根据各自优势、用工岗位需求、学校生源情况,拟订了2014年的实训计划。其中,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电气技术专业的培训,今年计划培训2期,共100人,培训学生主要来自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城阳职教中心、胶州职教中心。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开展模具制造专业的培训,今年计划2期,共40人,培训学生主要来自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城阳职教中心等学校。

  青特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开展机械加工、改装车焊接、汽车装配3个专业的实训,今年计划2期,每个专业60人,共180人,学生主要来自城阳职教中心、胶州职教中心等。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计划开展CAD打板、服装设计、缝纫技术、电子商务等4个专业的实训,今年计划3期,每个专业90人,共360人,拟从高新职业学校、即墨职业中专、城阳职教中心、青岛电子学校等学校选拔学生参加实训。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与建设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的企业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生产性实训的规模人数、培养目标、实习安排和监督、检测等要求,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确保实训有序、有质推进。


    17日下午,青岛市首批职教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授牌仪式举行。青岛特锐德[0.00% 资金 研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青特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4家企业成为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建设单位,计划今年9月开展实训。

    据悉,职教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正式运转后,本着生产性、先进性、公益性、开放性原则,保证学员在实训期间参与实训岗位的培训与演练,逐步向相关学校、行业开放。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企业相应成本。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一直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办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办学指导方针,适应本市交通事业发展对高技能、高水平职业人才的需求,为首都的交通行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其独特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引入学校。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方兴未艾,人员需求呈现井喷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又有哪些新的设想和目标?

    

    把握时机 

    制定科学发展计划

    谈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时,贾院长表示,这次的决定出台对职业教育有了顶层设计,和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世界格局变化息息相关,把中国职业教育定位相当准确。从政府层面,操作机制上创新点会更多,给学院的机遇更多。另外,落实到操作层面,给学院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学校都在努力做到有机结合。

    贾院长说:“近期我们正在做教师的培训,就要结合国务院的决定以及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结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创造出一些办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另外,学校内部也订制了“351发展规划”。是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基准上,3年内达到北京市优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5年内达到国家级示范校的办学水平,做到精而准,注重内涵建设,做到真正的有特色高水平。最后要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知名有特色的职业院校。

    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学院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下,学校能否发展,机遇显得尤为关键。“我认为职业院校不应该把升学作为第一需求,职业教育中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校内部有‘德、能、知’考核体系,要让学生先做好‘人’,才是教育的关键。”贾院长表示。

    

    贯彻现代职业教育

    “两个坚持”

    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方兴未艾,人员需求呈现井喷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在北京市交通委的撮合下,学院和京港地铁搭建了良好合作,2006年签订协议,2007年建成了培训中心。同时,学院和北京地铁也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目前学院是与北京地铁合作院校中关系最紧密的一个。

    据了解,2008年开通4号线的时候,其中70%员工都是由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培养的。可以说,学院不论从师资、培训、研发还是最后的鉴定方面,都已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体系。

    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目前,学院全部实施订单式培养,集团化办学,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企业来参与。八大国有企业的进入为未来学生的毕业产教结合构建了一个大的平台市场。2010年后,学院招的学生全部是订单班,完全按照企业入职标准衡量招人,将企业标准真正导入学校,从入口把控。

    另外,学院用的教材都是和企业一起开发的。教材讲义的开发也被并入校内科研项目,而之后学院也会进一步推进“学徒制”,即先从北京地铁聘教学辅导员,将企业文化真正引进校园。

 

    “现代学徒制”

    导入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方面经常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但是在我们学校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自身引导,企业都很主动。”贾院长表示。学院作为北京地铁人才吸纳的主要渠道,定位其实是相当高的,学院之所以能得到企业的积极回应,这与学校内部搭建的完整的师资培训体系密切相关。目前,学院和北京地铁有宏观的合作框架协议,和地铁分公司有详细的合作协议,同时和企业员工辅导员有相应的教学协议,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贾院长介绍,学院准备将“现代学徒制”导入到教学体系中。所谓“现代学徒制”,便是要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深度的产业教育融合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真正的把学校的发展和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到一起。“这不仅是推荐一个学生完成校企合作订单的事,学院也有自己的使命,学院就要成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守护神以及职业人才的孵化器,作为职业院校要真正能创造自己的价值。”


    青岛日报/青报网讯17日下午,青岛市首批职教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授牌仪式举行。青岛特锐德[0.00% 资金 研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青特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4家企业成为青岛市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建设单位,计划今年9月开展实训。

    据悉,职教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正式运转后,本着生产性、先进性、公益性、开放性原则,保证学员在实训期间参与实训岗位的培训与演练,逐步向相关学校、行业开放。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企业相应成本。

    近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在京召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前提。

 

    “从社会舆论层面看职业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纪宝成讲道,这些年来整个社会精英教育氛围过于浓厚,而且愈演愈烈,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中专院校要升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要升为本科院校,每所大学都希望成为一所精英教育的大学。与追捧精英教育态度截然相反的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是漠视、轻视,甚至歧视,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要改变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把‘劳动光荣’的重要性宣传好至关重要”。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仍不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劳动和劳动者在当前焦躁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挫伤了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

 

    “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动力,是用市场的力量让学生在市场实现自身价值。如果一个混日子的公务员、白领就不如一个优秀的车工、焊工挣得多,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转变对劳动者的态度。希望用市场的力量对应上层建筑的调整,使劳动变得更光荣。”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这样表达自己的期盼。

 

    杨农认为,对劳动的尊重事关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用”的教育。人们若不尊重劳动,就只能对投机尊重,对机会尊重,对机会主义的胜出者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就不容易提升。要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感觉幸福,不仅要挣到工资,还要做一个快乐的劳动者,一个有尊严有体面的人,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需要职教人,乃至社会各层面都做出不懈的努力。

 

    与会专家认为,职业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以及公众对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的调侃揶揄,反映出社会的普遍心理。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如声誉低、社会认同度低、生源差等种种困境,尽管原因众多,不过其中“三低一高”政策难逃其咎。1999年的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其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

 

    “不能因为它姓‘职’,就继续延续这样有失公允的政策。”杨进呼吁,要大力加强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纪宝成也认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合理,需要做出较大调整。

 

    除了呼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大家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探讨交流了在新形势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发展保障水平的思路,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打破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形象。


    杨进认为,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制度层面打通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架起人人皆可成才“立交桥”,打破个人发展的天花板。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歧视性政策。其次要深化办学方向和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职业教育发展更加“职业”、更有特色。

 

    纪宝成则表示,除了要增强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在宏观制度上对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之外,职业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需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纪宝成对前几年一些优秀高职院校忙着升格提出批评,“不要总想着培养拔尖人才,要忠心、忠诚于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流劳动力大军,职业院校要有这样的志气、志向,才能越办越好”。

   “二楼”、“挤挤”、“抢三楼!”近日,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平职学院)的贴吧里,“鹰巢首领”刚刚发布《近期几项工作的报告》,不到10分钟,帖子的前排“地盘”就被学生们迅速“抢占”。

  “我的工作汇报刚刚落音,掌声还没有响起来呢,你们就来抢楼了?”“鹰巢首领”幽默地回复道。

  “鹰巢首领”是平职学院学生处处长匡予生的网名。自1988年开始从事学生工作以来,今年54岁的他为学生答疑解惑,坚持晒电话、登QQ、上贴吧,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了学生们眼中最贴心的人。大学生不仅将匡予生推举为网络“首领”,不少人还亲切地称他为“匡爸爸”或“匡伯伯”。

  “首领,你怎么看?”

  “听说昨天又有爱情表白,而且很隆重。遗憾的是听说最后不成功!作为资深老男人,我谈谈我的看法吧。”近日,在“鹰巢首领”的“首领科普”时间,他就“表白的学问”谈了自己的看法。

  “鹰巢首领”的科普语言形象又通俗,并对表白方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展开论述。

  最后,他还不忘“吩咐”说:“希望小的们能去研究爱,学会爱,找到真爱!”

  帖子一出,很快被“小的们”顶到学校贴吧首页。两天不到,“小的们”已经回复帖子281条,“盖楼”盖了196层,纷纷与“首领”交流看法。

  除了不定期贴出“首领发布”和“首领科普”,“首领”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小的们”提出的问题。

  不仅有贫困生如何贷款、宿舍如何安装网线、普通话等级证怎么考等类似的咨询,还有不少的“问责”:“打个篮球,连个照明灯都没有,安几个灯泡会跑几度电?”

  匡予生说,他之所以如此懂这些“小的们”,还来源于一次“被教育”。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专业课上看诗歌,书被老师没收了,学生不服,便与老师顶嘴。到了匡予生那里,本来他还打算长篇大论,哪知还没张口,先被学生教育了一番。

  “你懂文学吗?你懂诗歌吗?你不懂!”说罢,学生扬长而去。

  自此以后,匡予生开始意识到,要想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真正“懂”学生。

  2000年,已经40岁的匡予生申请了QQ号,通过QQ和学生交流。一些学生平日里不敢说、不愿说的话,通过虚拟空间向匡予生倾诉,匡予生与学生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

  2007年,他又开始登录平职学院百度贴吧,将“鹰巢首领”作为自己的网名,和学生互动聊天。从此,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匡予生还花费大量时间在贴吧与学生交流。

  匡予生说,他之所以取名“鹰巢首领”,就是希望平职学院这帮像小鹰一样的“小的们”经过磨炼,能成为翱翔天空的雄鹰,而他愿做为小鹰们看家护院的“首领”。

  “至少还有匡爸爸”

  休闲的运动装、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已经54岁的匡予生并不像一所高校的学生处处长,更像是一个粗犷的美国西部牛仔。

  一声“报告”响起,有学生来找他办事,匡予生笑容可掬的样子,又像足了一个邻居“老爹”。给学生办完事,匡予生不忘交代,“有事就给我打电话”。

  在平职学院1.5万多名在校生中,几乎每名学生手机通讯录里都存着匡予生的电话号码。

  “不是啥秘密,就为了学生需要时,能有个人快速出现在他身边。”为了能让学生随时联系到自己,匡予生在办公室门口和学校贴吧里,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张榜公布”。

  2011年12月底一天晚上11点多,匡予生正在家中上网,突然手机响了。

  一名男生颤抖的声音传来:“我是学校的学生,我叫吴克爽,坐车回学校时,下了长途车,图便宜坐了辆三轮,谁知是辆黑三轮车,司机把我扔在路上了,行李还在车上,我不认识路……我该怎么办?”

  “别着急,看看附近有灯光没?”匡予生一边劝慰,一边想对策。

  “有,有家小商店。”抓住了稻草,男生激动起来。

  “我是平职学院的教师,咱这里在哪?那是我学生,麻烦您照看,不要让他离开,我立即赶过去。”匡予生用简短的语言,与电话那头的商店老板交待完毕。

  披上棉袄下楼,匡予生坐上出租车急急忙忙赶去。很快,他找到了那名学生,学生抱住匡予生就哭。

  外面寒风刺骨,学生又冷又饿,匡予生把学生领到自己家中,让妻子给学生做了点热饭,又让学生住在自己家中。

  当学生知道匡予生至今没有孩子时,激动地喊出了三个字“匡爸爸!”此事传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称呼他“匡爸爸”或“匡伯伯”。

  现在,提起这件事,吴克爽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看到电话就存了,没想到果真派上用场。茫然不知所措时,至少还有匡爸爸!”

  匡老师,也谢谢您

  匡予生很健谈,他的幽默也让学生感到轻松惬意。

  一次,一名男学生感叹说:“生活不易、学习不易,当男人活着太不容易了。”

  匡予生则回复称:“什么是男人?男人就是要应对所有难事的人,就是一辈子都要‘作难’的人!‘活’就更简单了,‘舌’头上有几点‘水’就够了,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水’变成奶、变成XO,就要大大努力了。”

  这些话,引得贴吧中“小的们”捧腹大笑,却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一些细心的“小的们”把“首领”的经典语句进行了整理。

  匡予生的用心呵护,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的“反哺”也不断给“首领”带去了感动。

  2005年,平职学院举行30周年校庆晚会,匡予生对进场、活动中、退场每个环节都仔细检查。灯光亮起,节目开始,匡予生退到幕后,“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一个个节目先后登台,当诗朗诵《老师,谢谢您》进行时,有个弱弱的声音飘进匡予生的耳朵:“匡老师,也谢谢您。”

  匡予生愣了几秒,眼泪却刷刷地流了下来。

  付出努力,收获回报。匡予生25年的学生工作不仅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成了学生的贴心人,也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我只是平职学院众多尽忠职守的老师之一,只是像很多人一样尽心尽力贯彻‘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思想,好好地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罢了。”匡予生说。 


机械制造实训中心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色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攀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新高峰

    山东华宇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位于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德州市。2014年5月16日,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在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山东华宇工学院,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

    优厚的办学条件

    学院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优越的办学条件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占地1563.6亩,校舍面积38.7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8.22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894台。学院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充裕。建有教学中心、实验实习中心、图书信息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室内综合训练馆、8个排球场、13个篮球场。

    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先进、完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93.8万元。建有材料力学实验室、DCS过程控制实验室等153个实验实训室,还建有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制造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中心、中央空调设备检测中心、新能源技术中心等9大校内实习实训中心,其中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是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院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发展战略,践行“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理念。致力于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延揽各方人才。

    学院成立了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积极引进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由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39人;“双师型”教师17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

    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崇德尚能、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学院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学院教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省级科研课题24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0项,获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师生获得授权的专利34项。学院承担的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色

    学院按照“立足区域设专业,校企一体建专业,特色凝练强专业”的思路,科学设置、调整专业。重点建设了能源与建筑类、自动化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类、计算机类、财经类六大专业群,为当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学院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加工、职工培训等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场所、兼职教师、师资培训和学生就业岗位。学院与出资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互动,构建了“校企耦合、产学融合”的“双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院历届学生高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都在98%以上。学生在国家等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国家等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14项。获奖数量和级别均位居山东省同类院校首位。

    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索实践了以“价值观与法制观教育、职业品格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六大模块为教育内容,以“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专业课与校内实习教学、校外顶岗实习、讲座与报告会、校园文化”六条主线为培养渠道的独具华宇特色的素质教育“六六工作制”。学院积极探索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13年4月,学院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考试,通过率100%。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工作理念,实施了就业工作“一二三工程”,即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追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满意,抓好就业指导教育、就业网络建设、就业跟踪服务三项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素质培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薪就业、高对口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建院以来,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5%以上,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总体就业率始终位居山东省普通高校前列。2012年5月,学院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山东省教育部门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攀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新高峰

    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呈现出良好的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千竞帆东风渡,正是扬帆远航时”。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潮中,山东华宇工学院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把学院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第二校区景观鸟瞰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隆回职业中专)的经验中不难看出:这所学校将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从学校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只有时刻将职业教育摆在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学子的成人成才摆在突出的发展位置;人民群众才能对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给予最大的关心与支持。隆回职业中专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隆回职业中专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方向,坚持“规范发展、内涵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多种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对接产业、贴近岗位、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就一定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隆回职业中专正是在这些先进的治学思想引领下,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今天,本报特刊发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学校学习他们的经验提供借鉴。

    “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魏源故里,古城隆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创办于1983年的隆回职业中专就坐落于此,校园占地面积20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万余平方米,在职教职工300人。在坎坷不平的职教发展道路上,隆回职业中专却荣膺“首批国家等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湖南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4年仲夏,两年国家示范校建设即将期满,我们慕名走进誉满三湘的隆回职业中专,挖掘其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的闪光足迹——

    依托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隆回”寓名龙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资江上游,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隆回县顺应时代发展,先后引进70余家企业落户隆回工业园区,给隆回县职业中专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隆回职业中专依据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等特征,确定重点培育金银花等特色种植、手机与计算机的主板维修、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皮具设计与工艺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形成了以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类,以服装设计与工艺、皮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类,以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为主体的加工制造类,以现代农艺技术、园林为主体的农林牧渔类四大专业群,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4432人,演绎了一曲凤凰涅槃,再创辉煌的发展赞歌。 

    ——以赛促学,师生共同提高。自2008年以来,隆回职业中专以各级技能大赛为导向,有效地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在近三年的市省及全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140人次获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荣获省级一等奖3人次,其他省级奖励11人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荣获国家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省级奖励16人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荣获省级奖励14人次;现代农艺专业荣获省级一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受益于隆回职业中专实施的“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师资建设工程。按照“教师—双师—骨干—带头人”的四阶梯成长路径,通过国培、省培、企业实践、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收到了成效。目前,学校现有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专业带头人9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县级骨干教师49人,双师型教师168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以评促建,创建品牌专业。2009年,隆回职业中专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省级示范学校、精品专业、学科(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等4个重点项目,经过建设已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今,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已被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全省仅10个核心专业被立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确定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三个专业吸引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超过3000人,办学成绩显著,专业品牌效应明显。

    ——服务地方,彰显学校特色。隆回职业中专作为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实施的主要单位,为隆回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三年,学校深入全县26个乡镇举办了肥料配方师、金银花培育工、农村电工、农机维修员等多种技能培训班,受益人数超过10000人,为隆回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隆回职业中专紧跟县里“打造产业大县”的战略部署,将专业融入产业,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项目,以工学结合为根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主线,职教集团化运作,创新校企合作,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以金银花生产基地、金银花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开展工学结合,实践“学校+基地+农户(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县“特色产业办”合作,成功培育出金翠蕾、银翠蕾、白云3个金银花新品种,为隆回县“十三五”打造产值100亿元的特色产业服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苹果计算机制造商、手机生产商、长沙威胜集团、富仕康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引进威胜生产线,建立了与品牌手机隆回服务中心和品牌计算机隆回服务(培训)中心,在县城和乡镇开设18家手机和计算机维修连锁店,建立“专业+连锁店”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与县域内著名的服饰生产厂家合作,在校园内创办三云制衣厂,同时加强与广东溢达服装纺织有限公司、东莞联泰制衣等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完善的“专业+校中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传承并创新“花瑶挑花”、“滩头年画”等国家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恒福机械厂合作,以轴承端盖等产品为载体,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任务实现工学结合,建立“专业+车间+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隆回职业中专联合企(行)业专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校本教材,调整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开发“金银花与百合品种选育与繁殖”等三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电子产品(手机)维修”等三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发“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等四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常用农业机械维修”等三门;共13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目前,学校开发使用校本教材共32部,其中5部教材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被广泛使用。

    重岗位、实践能力的教育内容,倒逼教学模式改革。隆回职业中专依托技能室、校中厂、生产基地,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师生走向田间地头,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利用季节性特点,农闲校内学习,农忙基地实训。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通过改造原有实训室或新建专业技能室,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职场教学环境,以真实的产品(作品)为载体,全面有效地推行“项目+技能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进行评价模式配套改革,隆回职业中专创新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全程评价、多元考核,构建教师、企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所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构对接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育人模式,确保学生掌握实用生产技术,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毕业生全部就业,对口就业率达86%以上,成为了湖南省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开启“三心教育”,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隆回职业中专秉承“厚德砺技,志存高远”的校训,自2010年起,推行“我能成功”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推行“信心给自己、爱心给他人、责任心给社会”,要求教师“信心给自己、爱心给学生、责任心给工作”为主导的“三心教育”育人模式,培养德技双馨的劳动者、志存高远的创业者,收到可喜的育人效果。

    深入挖掘“三心教育”内涵,以“信心、爱心、责任心”为主线,以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为主题,以技术节、体育节、艺术节、创业节等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自2011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已经成为隆回职业中专“三心教育” 的检验平台之一,共300余人次荣获省级奖励,100余人次荣获国家等级奖励,学校连续3年荣获大赛决赛“优秀组织奖”。

    随着“三心、四节、五育”素质项目的深入实施,破除了学生的眼高手低思想,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着眼于基层创新,用企业家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现在,隆回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即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即能在生产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又能在精通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创业,实现了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育人目标。

    在2012年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规划的“水稻高产之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经专家初评名列全省第四名,经答辩荣获省级三等奖。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规划的“辰才舞美服饰有限公司”荣获省级三等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规划的“湖南腾龙薯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入湖南教育电视台决赛现场,荣获第六名,并获得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复赛推荐资格,是全省仅有的一所有两个项目获奖的中职学校。

    创业理念的培养,让隆回职业中专的学生大展鸿图,据不完全统计,在隆回职业中专的毕业生中,开办企业资产过亿的有3人,资产超过5000万的有18人;还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繁荣隆回县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建内涵发展示范

    在信息化的今天,隆回职业中专虽然地处国家贫困县,但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学校与嘉杰公司深度合作,推行“空间”教学,落实优质资源班班通,整合湖南省级“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资源,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课堂。同时给师生配发空间,扫除学生与教师、企业专家交流的时空障碍,实现了学习空间人人通。云空间技术的广泛使用,隆回职业中专也搭建了具有版权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涵盖中职语文等6门公共基础课、服装设计与工艺等12个专业资源库空间,以及《电子产品(手机)维修》等1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空间,优质资源达1.8TB。

    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开启数字化校园与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的探索,与联通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实现了学生、学校、家长即时互通,开创学校无纸化、无址化的信息化管理新局面。在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总决赛中,周芳老师荣获一等奖;李丽娜等老师制作的微课,获得国家一等奖,阳金木、黄丹等老师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湖南省特等奖。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隆回职业中专走上了提升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大,慕名而来的考察者络绎不绝,两年来,来校参观学习的职教同行达45批、600余人次,市内6所兄弟学校派员跟岗学习,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隆回职业中专正乘着国家职教发展春风,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阔步前进!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