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临近年终,新一届的毕业生迎来了集中求职的时间节点。根据人才市场的反馈,当前许多2014届高校毕业生都已经开始进入求职期,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求职准备。而受到“最难就业季”的余波影响,不少毕业生都对自己日后的职业走向有了更多的考量和权衡。相较于往届毕业生,新一届毕业生的求职显然更加务实。许多毕业生都告诉记者,他们最希望找到一份高薪且发展前景好的职业。

  诚然,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而言,对于薪资的过分在意将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求职。但随着物价的飞涨,高薪仍旧是许多人的追求目标。不过往往很多人在追求高薪时都不得其法,因而导致他们走了很多弯路。

  那么毕业生应该如何谋求高薪呢?按照传统的就业套路,毕业生要想获得高薪职位,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寻找快速成长或高回报的行业、进入具有高绩效的企业、在岗位上做出业绩、在企业中谋求更高的职位,或者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都是当前人们公认的获得高薪的办法。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而言,要成功找到工作岗位已属不易,高薪职位更是可遇不可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职业院校都打出了“学技术、拿高薪”的招牌,以吸引学子的报读。

  技术人才真的如此走俏?学技术就一定能获得高薪嘛?根据记者从人才市场获得的反馈信息,在技术人才日益紧缺的大背景下,掌握了核心技能的求职者的确能够比普通求职者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只要学习技术就一定能找到高薪职位,享受优厚的薪资待遇。其实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教育专家表示,光有技术的人才并非企业最为青睐的人才类型。“在用人单位眼中,掌握了专业技能是一个技术人才的根本,而兼具了技能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最为青睐的人才类型。例如在汽修行业,技能素养兼具的高级技师月收入普遍过万,专业维修高档进口车的高级技师甚至可达几万元,是企业‘难求又难留’的高级人才。”专家说。

  因而,市场对于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主要职责的技能教育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院校加强培养学子的技术能力,还要求学校不能忽略了人才的素质提升。专注培养高素质汽修人才的四川万通汽修学校便以此为出发点,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热门专业,并且在每个专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置中,都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就业方向,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企业岗位密切结合。

  而为了提升学子职业素养,四川万通汽修学校独创了“三教三训”教育模式,通过专业教育、素质拓展训练、军事训练、行为习惯训练、法制法规教育等多个教学模块,来全面提升学子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确保学子在校就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成为岗位适用的复合型人才,成功获得高薪职位。

        本报沈阳11月5日电,今天,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辽宁沈阳落下帷幕。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出席大赛闭幕式暨寻找“最美青工”活动结果发布会并颁奖。

        经过4天激烈角逐,悦翔沈阳分公司黄金玲、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刘雯方、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陈矗分别获得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比赛前3名;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李英全、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王伦、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周红亮分别获得车工比赛前3名;江苏徐州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吴东、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代继业、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张文良分别获得机械设备安装工比赛前3名。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陕西、新疆等10家省级团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得第九届“振兴杯”优秀组织奖。

        2013年寻找“最美青工”活动结果同时揭晓。鞍山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职工万雪峰等100名青工当选2013年全国“最美青工”。

        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模具调整钳工于戈、太原铁路局太原车辆段动车组随车机械师王晓睿、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精密测量队分队长白芝勇、沈阳机床集团工具钳工刘刚、江苏省盐城市城乡建设局市政设施管理处下水道班班长李智慧、上海浦东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陈维、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城西供电分公司营销部高压电费抄收二班副班长罗朝辉、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建二公司高压焊工贾向东、广州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广州站大队侦查员黄国华等10名青工当选特别关注“最美青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郭明义出席活动,并与青工交流互动。活动以“岗位技能促振兴 青春建功中国梦”为主题,通过颁奖、歌舞、访谈、绝活展示、微电影等方式,回顾了“振兴杯”九年来的发展历程,力求呈现青春之美、技能之美,充分展现当代青年技术工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编者按: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日前新鲜出炉。报告将视角聚焦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变化,从政府统筹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文化创新与创新五个方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编写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研中发现,在此目标引领下,产教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正在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个层面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涌现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

        政府统筹主导,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了地市在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统筹规划,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许多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统筹安排,积极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加强政策制度设计,营造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良性环境。政策法规是政府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地方先行先试,陆续出台了校企合作地方法规。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约束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

        政府统筹领导,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统筹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切依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和计划才能运转,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在于协调,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 

        政府加强管理创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各地政府积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丰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增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以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加强激励引导,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许多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制度安排,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等政策措施,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成本,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案例】宁波市在全国最早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制定了实施细则。此后,辽宁沈阳、河南开封、河南三门峡、浙江上虞、河北唐山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省级层面,2012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还有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政策措施,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重庆市下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企业积极性显著提高,校企合作局面逐步改观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与调整,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来,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是受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历史传统等影响,不同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途径和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型企业积极举办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大型企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大规模的企业内部培训,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并能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从而有效地降低培训成本。因此,为满足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企业内部独立设置或依托一些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选择。长春汽车集团、海尔集团等许多大型企业都在内部举办了职业院校。而中国南车集团、淮北矿业等大型企业则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

        中小企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独立举办或者依托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超出了企业能力范围。因此更为现实的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企业实习车间、厂中校、校中厂等途径,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职业院校,积极介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培养、教学过程,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更多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寻求企业与院校的利益共同点,成为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

        【案例】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国南车提出了创办中国南车大学的战略举措。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原由中国南车创办,与企业有着血脉相连不可割舍的关系。2012年6月28日,中国南车大学正式成立并落户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作为中国南车大学的承办者和企业“三高人才”培训基地,从战略规划、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等方面深深嵌入到中国南车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之中。

        职业院校转变办学理念,合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各方基于自身优势,锐意创新,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从产权关系看,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专业实体化、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许多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出租厂房,提供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实现了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双赢。还有的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体性的办学机构,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积极探索产教共融机制与模式。而集团化办学模式则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校企合作已经逐渐从满足企业简单的人力资本短缺的需要,向以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升级,获得市场竞争力需要逐步演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不再简单地以获取劳动力为目的,而是越来越多地主动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企业标准引导职业院校办学,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相对接,企业生产车间与课堂相对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质量。

        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普遍模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的成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不再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叫做“学徒工”,而要视作企业培养自己的“员工”,这样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案例】浙江北仑高级职业中学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制定了学校各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校企合作双方以及学生通过协议明确三方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重点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教师和师傅的双重指导工作。

        校企合作内涵延伸,服务区域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相生相伴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与分布格局相适应,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校企合作则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生相伴的重要手段。

        以科技服务为引领,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产业升级与调整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在不断促进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提升产业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优化与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承担社会培训,满足经济社会转型需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企业急需大量的新型技术人才,城乡各类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技术培训需求剧增。承担社会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

       【案例】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植根船舶行业,在江西江州联合造船、罗伊尔游艇公司等四家企业搭建以“工作站”为基础的校企项目合作实施平台,承接了包括海洋船舶生产设计、游艇送审设计、高效焊接工艺攻关等十余个项目,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与江西江州联合造船共同开发的12000吨重吊船通过省重点新产品鉴定,在学校支持下该公司设计工艺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首批九江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校企文化对接,推进产业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逐渐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校企合作从物质层开始,逐渐步入制度层,如今精神文化层面的合作也呼之欲出。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产业文化育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养成,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自发行为,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相关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

        【案例】湘绣作为湖南“文化名片”,担负着弘扬湖湘文化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双重任务。这一民族瑰宝一度人才青黄不接、产品缺少创新、产业危机重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等湘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领企业和当地湘绣产业发展。一是合作育人,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合作创新,主导湘绣发展方向。由学院与湘绣企业共同参与、学院主笔的《湘绣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得到省领导好评,相关建议被吸纳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三是搭建平台,引领产业全面发展。学院牵头建设湘绣产业科教园,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政校企、产学研多方联动的湘绣人才培养培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电子商务、文化研究与教育展示、非遗传承保护等6大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湘绣市场零散、创新不力、人才匮乏的现状,实现湘绣产业规模扩大10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湘绣年销售产值增加5倍的目标。


        从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到改革开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来说,我国校企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需要立足全局,加强顶层设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引领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一要加强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

        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推进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产业需要,积极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生相伴,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提升职业教育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成为必然。首先,应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家产业调整与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技能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其次,应在进一步明确地市统筹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规划,鼓励地方以产业园区、职业园区为依托,构建区域技术技能复合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以职业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再其次,加强制度设计,明确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参与职业教育、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责任,将企业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政策制度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依据。纵观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依靠政策法规引导、调整、规范、约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是普遍做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地方先行先试,出台了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整体上,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体系还远未形成。因此,积极推进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成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国家层面法规条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地方法规条例的制定提供上位法依据和支持。启动其他配套法律条规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地方层面,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的修订或制定提供实践支撑。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着手制定地方性的法规条例,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可先进行相关制度政策试点,逐步推进。要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逐步明晰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环境。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机制。

        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报告指出:“行业能够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点在于组织体系”。从国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看,从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制度的制定,到中观层面的行业标准、需求的确定,再到微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材的开发、质量的监控与监督,都有行业企业代表的参与,无论是代表的数量还是所发挥的作用,都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构建行业企业全面深入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力度,我国积极构建了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教集团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机构之间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联系,加上行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行业企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现有机制,通过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和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和制度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通过地方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协作联盟或理事会等新的组织形式拓宽行业企业参与的通道,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过程;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行业企业引入职业教育,实现教学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让行业企业在影响职业教育、满足产业需求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是设立校企合作基金,营造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局面。

        高昂的培训成本是制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从国外看,许多国家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资助、专项基金等经济工具有效地激发了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我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提出了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社会各界对此呼声很高。一些地方则因地制宜,设立了地方性的校企合作基金,在改善校企合作基本建设和基本能力,发挥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营造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国家性的校企合作基金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成为大势所趋。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基金。基金的使用,一方面用于支持职业教育专项项目、支持校企合作日常运转、公共实训平台建设、购买师生企业实习岗位、外聘企业专家等基本费用,重在补贴校企合作各方成本,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主要对校企合作中涌现出的企业、个人及典型做法进行奖励,旨在通过树先进、立典型,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在一所中职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骨干教师,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参加听课的除专家组的专家之外,还有学校分管领导、系部负责人和一些其他学校的教学能手。

        评课时,大家充分肯定了这位教师的优点:教学设计非常用心,备课充分,思路清晰,教态亲切,专业知识熟练,教学态度认真。同时,大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建议:一类是技术方法层面的,比如课件的字体较小、颜色较淡,看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板书不一致;教案的格式不够规范等。另一类涉及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问题,比如重难点不够突出;一些结论性内容都是教师主动给出的,没有让学生讨论感悟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当前职业学校中一堂比较典型的课:从教学常规看,这堂课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硬伤,教学环节完整,一切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正常推进。之所以说这是一堂比较典型的课,是因为任课教师所有的努力以及所有的不足,都带有普遍性。职业学校的公开课往往就是这样的,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向“规范”靠拢、向“标准化”靠拢,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挑出大的毛病,但同时也几乎不可能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是一堂处处都有值得商榷“问题”的课。

        1.铃声落下,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后,教师立即开始讲课。铃声落下的几秒钟,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起到让课堂安静下来、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花几秒钟的时间观察全体学生,看看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在掌控课堂的艺术方面,往往都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的。

        2.教师用一两分钟说明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3个方面。这个过程显然过于程式化了,作为听课人都感到没有时间消化、理解这些目标,作为学生恐怕就更是心不在焉了。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告诉学生吗?职业素养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在想着如何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3.教师进行复习旧课的提问。教师提了两个问题后,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着答案,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是有针对性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而是自己给出了答案,并且板书了公式。复习旧课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比如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等。但如果是程式化地复习旧课,那么复习旧课的所有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

        复习旧课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基本环节,但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旧课,设计提问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拿着教材回答那些教师讲过的知识,而是要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复习旧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更高的要求是,教师如果能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反复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定义、概念、规则等,是不需要专门拿出时间用来复习旧课的。

        4.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

        任务一是测量二极管。教师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时间一到教师叫停,接着开始进行讲评。讲评时,教师熟练地指出测量二极管出现的几种现象和原因,并提问了三名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安排,笔者认为,第一,学生在测量时,教师一直在观察学生测量的情况,测量结束后,教师应该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点评,比如有的学生为什么测量得既快又准,有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测完。第二,为什么要先讲评再提问?如果先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检测数据,教师再予以点评效果会更好。

        任务二是二极管极性的判断。教师同样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对于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遇到挑战和障碍,在这个时候教师最好做一个“旁观者”,不要急于把正确做法告诉学生,唯恐学生不会做或做错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在提供事实方面常常比较吝啬,过程也显得匆忙,而在概括或提供结论方面,教师反倒过于慷慨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非常顺利、不费劲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喜悦。

        5.教师安排的“拓展部分”。教案上“拓展部分”这4个字让笔者眼睛为之一亮,期望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攀越高峰的局面会在这一环节出现,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部分教师共提出了3个问题,虽然说不清楚这3个问题算不算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但两个现象让笔者感到,这3个问题算不算“拓展”已经不重要了。第一个现象是,前两个问题教师没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而是直接讲述了答案。第二个现象是,第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一个表上填数据,学生用了一分钟时间就把数据填写出来了,可见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构成挑战。由此可以判定,所谓“拓展部分”是不成功的。

        短短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多思考。听课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评价这堂课,有优点,有成绩,教师有课改的意识,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同时这堂课也有不足,有基本功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学经验的问题。但是,如果回到“常识”层面来分析这堂课的得失,还需要看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成长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因此看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绝不是看教师的“表演”是否成功,而要看学生是否动起来了、是否产生了积极性思维活动、是否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渴望。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即使教师的普通话不是那么标准、课件不是那么漂亮、课堂气氛不是那么热烈,也同样是一堂好课。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等先进理念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并且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笔者接触过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先进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设计中,一旦到了课堂实施层面,教师又立刻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学科知识的“代言人”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讲多少你就学多少”等多年的积习仍旧那样地根深蒂固。

        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学设计向教学实施转移,否则课堂在失去吸引力的同时,也将失去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本报讯(通讯员雷久相)10月30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2013(第十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株洲市举行。

  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是我国汽车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年会。今年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汽车职业教育”,全国相关协会、教育部门、汽车企业、职业院校的近300名代表参会。

  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协议约定,学会和市政府将在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汽车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汽车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财政、政策和项目的大力支持,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参与和促进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

    本报讯(记者李剑平)10月19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省级单位的1168名职业院校教师在江苏省南京市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

  据介绍,大赛是在教育信息化“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背景下举办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大部分省级单位都举行了选拔赛。其中,辽宁、江苏等省还组织实施了地市级选拔赛。

  本届大赛设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训教学,以及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6个赛项,大幅度增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重,吸引了很多行业企业专家加盟比赛团队。

  “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在现场观摩比武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内容建设及运行方式,都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日,各地招生考试部门相继发布2014年招生考试信息,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高考加分政策。面对往年关于高考加分过多过滥、亟待清理的呼声,新版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

        到底哪些分该加?哪些分不该加?删减是出于合理还是迫于压力?对于大学选才来说,加分到底是帮助识别人才的依据还是干扰?加分与“裸考”哪个更有利于公平?被取消的加分项目,将对招考乃至基础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众说纷纭中,本报记者试图通过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梳理来拨开迷雾。

        ■本报记者 高靓

        “瘦身”效果怎么样

        事实上,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加分“瘦身”来得并不突然。

        2011年,教育部等5部门就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也就是201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本次调整,被学者总结为四大特点:

        “缩减”,即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加分对象和奖励项目进行调整,明确规定省赛区一等奖不再具备加分资格和保送资格,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学生只加分不保送。

        “限高”,即对各项加分都明确了“不超过20分”的最高限制。

        “指定”,对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详细列举,也就意味着不在此列的项目将丧失加分资格。

        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此后,在该通知的基础上,各地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细则。总体看来,一是缩减加分项目,二是降低加分分值。

        体育特长加分一直是加分乱象的重灾区。过去,各地自行决定可以作为特长认定的体育项目,四川省体育加分项目多达27项,广东省则不设限制,诸如健美操等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项目赫然在列。2011年发出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加分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

        不少地区还下调了体育特长生的加分分值。黑龙江省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的考生加分分值由20分降为10分。四川、山东和河南等省也有类似规定。

        以往盛行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特长加分,这次几近“覆没”。在已公布调整政策的省份中,仅上海市和湖南省仍保留对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

        在鼓励性加分中,优秀学生(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因为其评价主观性强而备受争议,此次改革也有意降低其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由增加2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10分投档。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省市做出调整,取消这类加分或降低分值。

        在高考加分中,还有一类属于照顾性加分。如少数民族、烈士、华侨子女等,很大程度上由身份决定,带有一定的补偿性质。对于国家政策规定的照顾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条件限制更为严格。

        例如,辽宁省将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优惠降为5分。2014年起,广西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户籍必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满5年(引进的优秀人才子女和现役军人子女的户籍要求满3年),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读时间要求满3年,报考省内高校时才可增加10分投档。

        与此同时,过去一些地方性加分的“土”政策不见了踪影。例如,江西省曾规定,留学人才随迁子女可获得20分加分的照顾政策。河北省曾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可加20分。这些政策都在今年予以取消。

        记者注意到,各地加分“瘦身”幅度不一。其中力度最大的当属广东省,率先一步到位,取消了所有学科竞赛及先进奖励加分项目,因此被网友形容为“下手极狠”。广东省新版加分项目从过去的17项锐减到6项,除体育特长外,其余5项全部为带有补偿性质的照顾性加分。

        湖南省的调整政策在各省政策中属于相对缓和的,采取过渡性政策,提出“从2016年起,取消二级(含)以上运动员证书加分,改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取消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即取消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获奖的加分政策”。

        加分到底该不该

        对于此次加分政策的变化,社会上不乏赞许之声。但是,针对高考加分的争论并未就此停止。到底哪些分该加,哪些分不该加?应该部分取消还是彻底取消?厘清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加分在高考招生政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早在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考招生中,“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开始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对于三好生、优秀干部、国家二级运动员等加分,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陆续纳入加分之中。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十多个条目数十个类别。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首席专家、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教授表示:“高考承载着两个功能,一是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二是对符合大学要求的人才进行选拔。”设立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中国这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受教育机会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分配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劳凯声说,“罗尔斯的正义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公平的事情要用公平的办法,对不公平的事情要用不公平的办法。比如,农村和城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用同一张考卷、同一个分数线就不公平,就要用点‘不公平’的办法加以补偿。”

        “高考政策实施这么多年以来,人们也渐渐意识到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单一性和不足,有些优秀的人才是无法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因此就有了一种对特长、优秀品质的鼓励性加分,旨在弥补考试的片面性。”劳凯声说。

        在劳凯声看来,加分的初衷都没问题,而且类似做法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也存在。然而,高考加分政策在我国却受到老百姓的诟病,原因何在呢?

        劳凯声认为:“这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中,高考作为不多的向上流动的途径之一,和老百姓的利益关系实在太密切。所以无论考试还是特长,总有一些人做小动作,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利益,比如身份造假、特长造假,有的地方为特定群体设置一些加分项目。”

        2006年,湖南体育特长生造假案轰动一时,不少持有“体育竞赛优胜者”和“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不会投球、不能跳、不能跑,一些三级跳远的考生连沙坑都跳不到,参加健美操测试的考生连韧带都压不下。

        2009年,重庆市取消了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当年的文科状元。

        有调查称,高考加分呈现出“三集中”现象,即向区域内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数中学集中,向个别项目集中,明显反映出强势利益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不平等。媒体也曾报道,在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是教师子女。

        记者还注意到,很多地方将加分作为一种“福利”进行分配,或者说作为一种“利益”进行交换。其受益者既不属于弱势群体,也不属于有特殊才能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分人本身就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在一些地方性高考加分政策中,曾经出现过海归人才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人员子女加分、教育世家子女加分,等等。

        在新版加分政策中,这些过于臃肿、因人而设、容易成为权势运作空间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被清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劳凯声并不赞同完全取消加分政策。

        他认为:“对一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群体给予补偿,我相信老百姓是认同的,比如非典医务人员的子女、烈士子女、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等,美国也有对军人上大学的倾斜措施。但是,大家怕的就是政策演变成特权。与此同时,当加分政策使千分之一的人受益时,老百姓就不会这样关注,但是如果是20%的考生有加分,大家就会认为这影响到自己的机会了。”

        哪些项目适合加分?哪些项目不适合加分呢?劳凯声的标准是:一方面要看出发点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看措施是否能获得老百姓认同。

        正在进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的封旺洲、罗志银等专家则认为,加分项目和分值并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还应该看它是否能够真正对需要补偿的群体起到作用,实现起点公平。

        记者也注意到,在一片喊“瘦”声中,新版加分政策并非只做减法。例如北京,在对其他项目进行删减降低分值的同时,将烈士子女由增加1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20分投档。被称作“疯狂瘦身”的广东加分政策中,将范围从少数民族扩大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

        加分“瘦身”影响几何

        “在某些分数段,加上20分可使考生的排名前进几千位。”某“985”高校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说。可见,作为招生考试过程中的一项政策,除了政策制定者,加分更牵扯到考生、高校等利益相关群体。

        从实际层面看,新的高考加分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考生、家长和高校又是怎么看待这项政策的呢?

        可以说,加分政策的改变,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享受加分的人数明显减少。2014年,广东省的加分项目将由23项减为6项。中学生各学科奥赛、各类科技竞赛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等17项奖项均不再加分。照此估算,明年广东符合保送资格的只有292人,高考的加分率也将降至0.43%。2013年,广东享受加分的考生总数为3521人。

        据北京一家高考辅导机构分析,往年,市体育竞赛优胜者约有200余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有七八十人,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也会有几十人,今年这些项目都被“砍掉”了。这些项目取消加分照顾后,北京总体上获加分照顾的考生将至少减少三四百人。

        对加分项目的清理,对“裸考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一份对湖北省6市千余名高中生及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及家长对新加分政策表示认同,认为对促进高考的公平性有一定作用。

        “城市有各种辅导班,农村哪有啊?减少加分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东北一个三线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不过他也不免担心,“政策一开始是好的,时间长了还是会走样。”

        作为加分政策的使用者,高校又是怎么看待加分的呢?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认为:“新政策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了机会公平,二是减少了高校选拔人才的干扰。”

        今年6月,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曾在微博上曝出“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曝光了四川省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存在造假嫌疑一事。据当事人讲,某年四川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而在一些省份,这个数字仅有几百。以至于清华大学不得不独立组织测试,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参加校方组织的测试。

        为避免“注水”的加分给录取带来的干扰,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在录取中只看“裸分”。在各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都有对加分的专门说明。例如,清华大学在调档时,原则上承认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加明确表示,录取专业时以实际考分为准,高考成绩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有政策加分考生。

        于涵告诉记者:“在对待加分上,大学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政策性的加分,大学必须要承认,而另一类地方性的加分,高校可承认、可不承认,但我们一定会规范操作,让考生提前清楚了解,不会在录取时突然告诉你某项加分不承认。”

        那么,各地加分内容和幅度不一,是否会产生地区性的机会不均等呢?于涵表示:“考和招基本上是分省进行的,所以不会造成各省之间的差异。”

        除了招生考试的公平,近年来围绕各项学科竞赛、体育和艺术特长进行的辅导、培训也是令学生和家长深感负担的原因。作为具有指挥棒效力的高考加分政策,能否起到“减负”、“降温”作用呢?

        湖北省调查显示,近90%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取消奥赛及科技类竞赛保送资格和限制加分额这项政策实施后,将会对“奥赛热”起到降温作用。

        实际情况得到了证实。目前,不少课外辅导机构的网站上已经见不到竞赛的宣传内容。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致电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精英阳光教育机构,一位姓薛的老师表示:“人太少了,开不了班。”薛老师称:“我们是随着市场走的,以后政策可能更严格,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的加分都会取消,参加这方面辅导的人会越来越少。一项政策就决定了一个行业。”

        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调整后加分资格的门槛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全国决赛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想通过奥赛走捷径的学生和家长将会大大减少,新政策能够起到给功利化的‘奥赛热’降温的效果。”

        福建省南平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单从数学奥赛单项来说,初赛报名人数前几年最多一个班有二十几个,但是取消了保送加分以后,就剩三四个报名,甚至这次就一两个。”

        同样,需要花钱买设备、但是容易获取加分的“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项目的取消,对于无缘获取这些资源的学生来说无疑更加公平。

        记者发现,与加分脱钩后的体育、艺术、学科特长,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功利色彩。继续选择参加竞赛的学生,发展兴趣和提高能力的因素开始增加。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分量的获奖项目仍然可以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敲门砖”。过去,曾有高校在自主招生计划里将“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中获省级一等奖者或数学、物理两科均获得省赛区二等奖者”等条件明确写入招生简章。清华大学刚刚公布2014年自主招生“领军计划”候选人的综合评价工作,仍然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表现一项中注明了包括“课外学习及获奖情况”。至于今年哪些项目会获得自主招生的认可,高校是否会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相应在自主招生政策中作出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上大学网日前发布了《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该榜单是由上大学网专家团队对目前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备案的高职拟招生专业1088个(专业点47591个)的数据统计编制而成。该榜单对50个布点最多的高职专科专业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显示:超过8成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财经管理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最热门。     

        近日,2014年各地高考报名工作陆续启动,2013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也已进入总结阶段。一些地方媒体八九月份的报道称:2013年海南专科院校招生惨淡,有学校缺额超八成;京城多所高职生源大幅减少,校长们叫苦不迭;湖北高职高专部分专业出现“零报考”等等。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现象依然严峻。       

        上大学网推出的这份榜单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导致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特色,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都产生一定影响:84.5%的中国高职院校共计1070所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940所高职院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895所高职院校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857所高职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850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783所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779所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749所高职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706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657所高职院校开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而与之前上大学网公布的《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的专业相比较,这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与其多相似相近,其中前10名专业中,计算机、市场营销、会计、电子、旅游管理等专业趋同。   

        在这50个高职专业中,含有“技术”字样的专业就达16种,占比32%,体现出以技术技能型专业设置为主的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现状。传统学科中的法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化学和物理学等比较侧重理论、研究型的基本专业均没有进入布点前50名。       

        这份榜单还针对50个高职专业分别列出了“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和“主要职业方向”两项重要参数。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建筑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等技术技能型见长的高职(专科)专业,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高于其他专业。       

        在榜单中显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高职(专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计算机、互联网、汽车修理、建筑等领域入职半年后,每月的薪资平均在2000元到3500元之间,工程监理专业的薪资最高。他们大多从事计算机程序员、技术员、工程师、预算员等职业。  然而,就业面相对较广、入职门槛相对较低的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文秘、财务管理以及法律事务等高职专业,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普遍较低,月薪平均在2000至2500元左右小幅波动。       

        2013年6月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所列专业及经教育部备案的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重新调研论证,在基本框架、专业体系、专业简介等方面对新版《目录》进行全面修订。     

        2013年9月,新版《目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外界预计,2014年高考前后将颁发最新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本报讯(记者 翟帆)第五届全国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暨亚太地区职业院校合作论坛10月18日在济南举办。论坛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民办职业院校协作会主办,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承办,来自内地的60余所民办高职院校、民办教育机构的100余位代表以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等地的10余所高校的20余位代表,围绕民办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出席论坛并讲话,希望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在院校内涵建设上狠下功夫;二是继续深化校企合作这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三是在创新方面继续加大努力;四是加大体制和机制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涛在论坛上作了《转型中创造现代民办高校制度红利》的主题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负责人董盛足、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台湾崑山科技大学校长苏炎坤、韩国公州映像大学副校长柳在万、新加坡旅游管理学院陈婧等专家在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民办职业院校发展新思路。

  论坛发布了《17所民办高职院校2012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分析》白皮书,举办了“2013民办高职内涵建设展”和“2013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成果展”。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和浙江东方职业学院被评为“2013民办高职内涵建设优秀院校”。

  校企合作有很广泛的工作领域,专业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笔者认为,要使校企合作工作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选择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专业要对接产业,而能够真正代表产业的是行业以及大型企业。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应重点与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合作。

  二要开展适宜的校企合作项目。首先,要按照有利于提升校企合作工作层次、有利于构建校企全面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原则,选择适宜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其次,要根据合作目的与内容的不同,开展以下合作项目: 1.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订单班、人才培养全程合作、教学工厂等。2.以科研开发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共设研究所(项目孵化中心、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共研技术难题、专利转让转化、共同创建科技产业园等。3.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培训项目、咨询、营销方案制定、发展规划设计、管理方案研制等。4.涵盖了上述三个方面合作内容的全面校企合作。

  三要强化学校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要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能力,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要全方位提升,以贡献求支持。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要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因企而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要建设服务队伍,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途径,全力提升教师的技术攻关与员工培训能力。

  四要构建教师校企合作主体地位。要建立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奖惩制度,规定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校企合作工作量。要加强和优化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制度,教师要填写任务申请书,学校要下达任务确认书,并实施过程监管、结果认定管理。

  五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立项资助管理体系。学校可将资助项目分为重大合作项目与重点合作项目,对项目按照等级给予不同的经费资助。

  六要完善校企合作考核指标体系。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揭示、科学合理、注重实际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作用,占总权重的5%。2.重大合作项目,占总权重的40%,立项与验收后各占一半分值。3.重点合作项目,占总权重的30%,立项与验收后各占一半分值。4.其他合作项目,占总权重的25%,立项与验收后各占一半分值。如此,可量化并评出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效。(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

   本报讯(记者 翟帆)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10月21日在江苏常州举行。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常州科教城承办,160多名职业院校代表参会。

  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龙德毅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2012》的有关内容。宁波市教育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湘电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中德诺浩教育投资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政府推进、政行企校四方共管、企业办学、行业牵头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第三方参与校企合作等创新经验。会议旨在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探讨,在全国院校间交流经验,同时以基层实践促进国家顶层设计。

        本报讯(记者 周仕敏)2013年全国院校文秘速录教学研讨会10月15日至1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新兴专业,高级速录师全国只有5000人,人才缺口较大。

  电脑速录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年,近年来,由于会展行业的发展,以及大中型企业对会务时间效率提升的渴望,对速录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速记专业委员会教育中心主任阮夙岚告诉记者,高级速录师全国约有5000人,人才需求至少是10倍之多。

  人才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剪刀差”,让不少院校看到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渠道。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大中专院校开办了相关专业。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严金才说,与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速录是个“看得见的技能”,就业时占有很大竞争优势。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玲莉认为,越来越多国际型会议和实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对既具备同声记录能力又具有良好文秘素养的新型人才青睐有加。近年来,由于该行业人才紧缺,凡优秀人才均能顺利或破格获得就业机会。

  据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速记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速录人才全国的平均月薪为:入职约3000元,工作一段时间达到5000元左右,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大型民企和央企,则开出了年薪10万元、有股权等诱人条件。

  “速录是技术,但又不仅仅是技术,速录文秘需要一定的人文素养。”阮夙岚说,速录人才就业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到专业的会议速录服务公司,为大型会议提供服务;二是以“文秘”的身份入职政府和企业;三是司法系统传统的书记员。不论哪一种,光“打字快”是不够的,要对各行各业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而到企业当秘书,还要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如果学历层次不高,行业知识积累少,很难达到入职标准。

  为此,专家学者们建议,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一方面要提高新型人才类别的社会知晓度,缩小速录人才教育培养规模与用人市场需求的差距。同时,加强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培养,扩展新的就业岗位和领域。这就要求培养速录人才的院校要开足课时,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速录人才。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多年,已然成为我国职教界第一大盛事。可以说,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已经显著提升,品牌效应已经形成,正在朝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目标迈进。

  在这些可喜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参赛选手和教师对部分赛项的公平与公正性提出了质疑。对此,组委会须着力研究解决。从长远来看,必须建立健全大赛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各种赛事行为,维护比赛秩序,确保大赛“科学、规范、专业”目标的实现。

  技能大赛中有两项工作是参赛者反映最为强烈,同时也是实际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是有关评判队伍的问题,二是有关承办学校参赛的问题。

  解决这两大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狠抓评判队伍建设,把人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目前大赛的评判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人为因素,存在着造成不公平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大赛组委会必须组建一支来源广泛的结构性评判队伍。对于评委,除了要考查其专业性,更要注重其是否具备公平公正的态度,是否能自觉遵守裁判工作守则和有关规章制度,是否能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严格按照规定评判,保证大赛公平公正,维护赛事形象。狠抓评判队伍建设,还应注重评委选聘的广泛性,评委组成结构要尽量多元化。一方面要考虑行业结构性,评委来源应由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师,教研人员、技术能手等组成;另一方面要考虑区域结构性,尽可能在不同地域之间取得平衡。目前,大赛评判队伍来源区域相对较窄,在参赛队伍以区域为组成单位的情况下,个别评委存在的区域利益倾向,会造成对其他没有评委区域参赛选手的不公平。因此要建立和遵守回避制度,有选手参加比赛的院校,其相关人员不应参加评委队伍。

  其次,要严把评判环节,建立科学严谨的评判工作机制。

  建立评判工作机制的关键在于,评审程序要详尽合理,不仅要考虑比赛中的全部实施环节,还要考虑每一个辅助细节,比如赛前的抽签选位、赛后的离场要求等。特别是对于比赛成绩的核定标准及流程,要通过可行方式告知参赛选手和教师,并建立比赛成绩的反查机制,这样可以监督成绩的核定过程,确保公平与公正。严把评判环节,还要强化对评委的监督。评判中的人为因素很难避免,只寄希望于评委个人的自律难以保证公开与公正的持久和有效,这就需要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从制度建设上强化评委的责任和对评委的监督。建议设立监审委员会,以监督和制约评委的评判工作。同时建立约束惩罚制度,一旦发现评委有不正当行为,立即取消其评委资格,严重者还应予以处罚,使其违规成本大于违规所得。

  再其次,要处理好承办学校参赛的问题。

  技能大赛的承办学校参加所承办项目的比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或多或少会提前接触到与比赛相关的内容,这使得承办学校参赛选手在取得较好成绩时,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回避”,承办学校不参赛。作为完全放弃参赛的旁观者,承办学校可以不被质疑地处理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放弃”,承办学校参赛但自愿放弃获得奖项,不影响其他参赛者的获奖成绩。三是“不占指标”,承办学校参赛所获奖项不占用全部比赛的获奖指标,另外单独统计。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仅仅是获奖总数有所提高,但可以通过从严控制承办学校参赛人数的方法,将影响降到最低。

  解决承办学校参加所承办比赛的问题,还有一种比较理想的办法,即“第三方承办”。比如中职技能大赛在高职学校举办,使得承办学校相对于比赛的组织者、参与者而言,处在第三方的位置,从而保证大赛的公平与公正。(作者系河南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

    10月25日上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文化育人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在成立仪式上还举办了题为“产业文化育人”的学术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副会长余祖光,中华职教社代表冯大军,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陈健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模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正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常务副院长张慧波等出席了会议。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来贺信,祝贺联盟的成立。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在文化育人的大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针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特色,提出了“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课题。

        产业文化育人的作用,就是在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过程中,通过熏陶、嵌入、渗透等方式把科技与文化、认知与情感、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培养既有职业知识技能又有符合当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领导有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进文化育人,展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用创新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讲话精神,中国职教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该联盟。

       联盟将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组成的产业文化育人工作交流平台,探索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推广院校产业文化育人优秀成果,创新院校产业文化育人机制,推进全国职业院校产业文化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重点推进和发挥产业文化育人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作用,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度,明确产业文化育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精华融入校园文化,传承、推进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对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训练,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成才快”的目标。具体开展产业文化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与各类项目协作活动,宣传和推广产业文化育人成果,为职业院校、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等工作。

       在成立仪式上,通过了联盟工作办法和第一届理事单位和理事成员名单。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科研工作委员会主任余祖光教授为联盟荣誉理事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为理事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等全国各地区27家中、高职院校为联盟理事单位。

       会后,余祖光教授以“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参会人员参观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学院、区校共建的图书馆、数字科技园、区人力资源服务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就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入交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紧紧扎根区域,建立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动态适应机制,在培养模式、育人标准、人才评价机制、教学项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与企业系统对接,使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逐步渗透教育教学工作。学院多方位地开展“产业文化育人”的实践,其中,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市经信委三方共建数字科技园,已经形成了“院园融合”的育人模式。目前,数字科技园已有注册企业185家,有区校或校企合作共建的科研机构、研究所、工作室、企业研发中心等40多家,并搭建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模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校内有32个专业参与园区的产学合作,为3435人次学生提供了实训实习岗位;园区的大学生创业园已产生5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学院开展“职场化素质训练”、7S管理等,将诚信、责任、团队合作等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纳入专业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同时,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市总工会、企业代表等组成的理事会,为学院的产业文化育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明天,首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将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外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专家20多人和来自8个国家的40名官员将围绕职业教育合作和发展主题展开讨论。

  为发展中国家培训600多名学员

  举办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是设立在宁职院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

  该研究院于2013年由教育部、市教育局和宁职院三方携手成立,主要从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援外项目政策与绩效评估研究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并负责组织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论坛,建立多边交流平台。目前,研究院已完成对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等22个非洲英语国家职业教育学制概况的梳理,并正着力对非洲职业教育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成立研究院,进行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是宁职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举措之一。从2007年起,该校就承接了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港口管理培训工作。2012年,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正式落户宁职院。至今,学院已经为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600多名学员提供了管理培训,学员分布世界五大洲。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

  宁职院的援外工作本着“以培训带动交流,以交流促进合作,以合作带动发展”的理念,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平台。培训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学员参观了海天集团、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宁波龙星物流公司等知名企业,考察了上海洋山港、广州港、大连港、北仑港等中国重要港口,参观了上海、杭州、广州、大连、深圳等城市,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扩大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据调查,有96.5%的学员认为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并希望在回国后加以实践,也希望有机会与相关中国企业开展经济合作。

  近日,从宁职院援外培训基地的姒依萍老师处了解到,他们工作人员一边忙于接待从亚非拉国家和赞比亚来的40名政府官员,一边又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合作,开始筹备针对亚非拉国家汽车行业的汽车维修培训班。计划通过培训把中国汽车行业情况和吉利汽车的产品特性、海外营销策略、售后服务政策等内容详细介绍给学员,并会安排参观与高管交流活动,为促成中外汽车行业领域的交流与经济合作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

  发展中国家港口研修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对建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领域的合作,构建双方稳定的交流渠道,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中国职教“国际化”添砖加瓦

  “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是宁职院职业教育援外工作的目标。宁职院邀请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国家示范院校的校长、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等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班的学员授课,内容涵盖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课程设置与设计、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组织学员参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

  为加深学员对中国的了解,宁职院为学员们开设了“中国国情”、“中国人与哲学”、“文化体验”等课程,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师还教学员们学习汉语,而学习中国结、剪纸、书法,体验中国功夫、茶艺、戏曲、舞龙、做青团……这些中国文化元素,成了援外学员在中国最愉快的经历。

  各国学员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西非塞内加尔教育部官员YOUSSOUPHA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之间多样化的深度紧密合作方式,让我感到惊讶。对塞内加尔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正在努力尝试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本报讯 10月18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梦·人人皆可成才”职业院校系列宣讲第三讲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等多所中职学校的师生近400人聆听了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做了主题为“中国梦,人民梦”的报告。 

  报告用具体数据和历史事实,深入分析了中国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奋斗目标,并结合自身经历和中职学生特点,勉励大家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刻苦学习,增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据悉,按照宣讲活动的安排,近期还将请有关专家、一线德育工作者赴其他省(区、市)开展宣讲。 

  本报讯(亓洪良)近日,由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承办的“第五届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暨亚太地区职业院校合作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内地的60余所民办高职院校、民办教育机构的100余位代表以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等地的10余所高校的20余位代表,围绕民办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创新”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在讲话中表示,办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做好4各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在院校内涵建设上狠下功夫;二是要求各院校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三是要求各院校在创新方面继续努力;四是要求加大民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现代化的专业人才。

  论坛期间,围绕提升民办院校内涵建设问题,举办了“2013民办高职内涵建设展”和“2013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成果展”。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和浙江东方职业学院被评为“2013民办高职内涵建设优秀院校”。

        ■梁忠厚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性,把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关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内涵就是要求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同样肩负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重要职责。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相对较多;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等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或高考失利,或者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只能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等,导致他们心情压抑、缺乏自信、目标迷惘,学习缺乏动力和主动性。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更有弹性、灵活性和艺术性。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制定出一套适合校情的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更需要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灵活掌握学生管理艺术。

  在关怀体贴前提下严格规章制度。尊重学生是关怀体贴学生的基础,对学生关怀体贴是消除对立情绪、表达善意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坚持制度中维护学生利益的重要手段。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在关怀体贴前提下严格规章制度,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聚集和协调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各方面力量来综合预防,减少学生违规;通过教育感化,确保学生不走极端。

  在完善制度环节上与时俱进。一是观念认识上的与时俱进,确定学生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由为师生教与学以及学生生活的“保障系统”转化为学生的服务系统。二是内容程序上的与时俱进,维护学生各项权益。规章制度内容环节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

  在规章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要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具有维护高职院校教学、生活秩序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稳定安全的保障体系,是维系学生乃至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尽管高职院校制定规章制度时力争准确、可行、周全,但难免会有遗漏缺失的地方,应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健全和修正,以求规章制度更加正确、可行、规范、缜密,切实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高职学生不但要遵守学校实习实训规章制度,也要遵守实习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顶岗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目前而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漏洞仍然较多,诸如管理难度大、稳定性差、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因此,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出台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维护好学生的正当权益,是高职院校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方面。(作者系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

   本报讯(记者 黄蔚)中华职业教育社十届五次理事会近日在北京闭幕。今年,中华职教社进一步扩大温暖工程覆盖范围和受益面,共筹得善款3728.7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5万人,资助金额5755.69万元。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