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职业教育为传承民族技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储备智力 

  新华网哈尔滨12月19日电(记者潘祺)19日,“传承民族技艺、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会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开幕。来自全国30余家民贸民品企业和近40所中高等职业院校齐聚冰城,共同谋划我国民族技艺事业发展。

  本次对话会由国家民委、教育部、全国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共同主办,针对民族教育与企业结合实际,开设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促进民族职教产教协作新机制”、“民族技艺人才培养体系与系统化课程设置开发建设”、“民族文化产品创新与品牌孵化”等三个主题论坛。

  “民族技艺近年来逐渐走向没落,根结就在于缺少真正了解和热爱这项事业的人才,传承出现断层。”作为本次对话会参与企业之一,华夏赫哲鱼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姜涛表示,他这次参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来发掘人才,并和职业院校探讨如何培养人才。

  姜涛说,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学生为例,首先他们自己是少数民族,对民族文化和技艺有热爱,再经过学校培养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懂设计,理论上可以借鉴。“年轻人独有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也可以赋予传统民族技艺新的生命力。”

  据介绍,本次对话会将通过论坛、参观、交流等环节,在民族技艺保护性传承的基础上再图创新,并搭建校企对话平台,共同为民族技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资源发展做出努力。

关注中职课堂教学⑦

  翻转教学,传统模式被颠覆

  翻转课堂上学生在讨论。 张灵仙 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微课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正逐渐被运用于职业教育中。

  ■通讯员 张灵仙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漫步灵隐寺。”这是浙江省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毛颖瑜上的《走进汉地佛寺》之《大雄宝殿》这堂课的开场白,这也是她在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日前举行的杭州市中职旅游专业微课开发启动仪式暨“翻转教学”教研现场会上的一堂创新研讨课,与会的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以及来自各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反响强烈。

  翻转课堂,颠覆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是一种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然后让学生课后练习。翻转课堂的不同在于创建教学视频和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先通过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近年来为国内教育界所推崇,浙江省各中职学校也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从教的角度来说,翻转教学翻转的是教学理念,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学的角度来说,翻转教学翻转的是学习理念,传统学习有时空的限制,翻转课堂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课堂组织形式来说,翻转教学改变了课堂的组织形式,包括教师主导身份和学生被动身份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我复习,课堂成为查漏补缺、自我巩固的环节,教师则更多扮演着答疑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流程和教学手段。传统课堂流程是“课堂信息传递、课后消化吸收”,而翻转教学是“课前信息传递、课中消化吸收、课后验收评价”。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教研组组长许静说,从创新的角度来讲,翻转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传统课堂是预习、上课、反馈重难点、课后做作业,翻转教学的流程是学生通过视频预习功课、师生平台交流互动了解难点、教师在微课堂上展示和讲解、学生课后进行实操。“课前学习、互动、反馈为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疑难问题、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做准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重难点,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微课程,翻转教学新载体

  翻转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微课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载体。作为翻转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微课为翻转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课程支持。

  国内微课实践研究者、来自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原本需要1.5个课时的教学量在1个课时内完成。2011年,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概念。

  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同时还包含与教学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专家点评(微点评)、教学反思(微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微课以短小精悍为其主要特点,是实现翻转教学的一种理想载体,更是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微课的兴起,使翻转教学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基于翻转教学的理念,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率先对旅游专业进行了微课开发。据该研究室旅游教研大组教研员应继慧介绍,微课以“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专题开发,内容规划”为发展方向,从《旅游文化》核心课程切入,采取“学校认领、全市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微课资源开发,探索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教与学新模式,挖掘典型的教材案例,尝试微课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推广,以实现杭州市中职旅游专业优质微课资源共建共享。

  毛颖瑜精心设计的《大雄宝殿》这一节公开研讨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性强、主线清晰,从共性的佛教知识引入与杭州灵隐寺景点有关的知识,整堂微课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在教学形式上,通过视频将人体雕塑法、沙盘制作法、课堂智慧法运用于教学中,加上街景图,趣味性更强,情景更生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意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提出难点困惑、教师设计微课;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重点难点;课后学生制作微视频,教师验收点评……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通过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精心设计,使微课堂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微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专业高二学生胡佳文说:“每个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同,对于视频中所呈现的知识难点,我们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这样更利于我们巩固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我们可以带着问题来上课,老师会在课上给我们讲解疑难点。课后,我们还要自编导游词,讲解大雄宝殿的设施和方位、构造和布局,同学们还可以在信息平台上互相对比、交流讲解视频,使自己的讲解做到扬长避短。”

  探索,课改创新没有止境

  微课以其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和智能化而受到师生青睐,但微课并非十全十美,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探索。在微课开发过程中,特别需要理清5个层次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微课与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关系、微课与微课堂的关系、课前设计与课堂辅导的关系、教师准备成本和学生学习成本的关系。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酒店部部长陈民认为:“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微课潮流势不可挡,数字化学校的基地建设就是很好的佐证。选好课题,抓住难点,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可以打通很多传统课堂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把人体雕塑法、沙盘制作法等新型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课程内容。”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一种创新的教学载体,通过‘观看微视频、网上沟通交流和反馈问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完成课堂教与学’这样先学习、后讨论、再巩固复习的微课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将之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钱锋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求技术团队的支持,开发个体评价与支持体系,对微课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推动微课的深度开发,促进微课全面、立体发展,进而推动翻转课堂向纵深发展。”

  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翻转课堂与微课尚处于探索阶段。哪些专业、哪些课程或者哪些类型的知识适合运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每个学生的疑难点不同,如何运用微课使每个学生的疑难点都能得到解决……对于未来翻转课堂的进一步推进和微课开发的进一步深入,都需要不断探索。


  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2013年地市高职教育论坛暨研究中心联席会议”,日前在浙江湖州举行。来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安徽、山东、浙江、江苏、贵州、广东、江西等省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高职院校负责人出席会议,共同探讨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这一新兴课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作了题为《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职发展对策研究》的主报告,地市高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金雁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办学现状分析——基于全国585所地市高职院校的调查》的大会发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安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木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武等先后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与会代表围绕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地市高职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发展及建议等展开讨论,对于拓展地市高职院校的办学视野,推动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实践创新,深化政府、企业、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苏400“插班生”不求学籍上高职》一文读者反馈

  释放高职办学活力需要灵活的制度体系

  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一群“插班生”,其中有高考失利者,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青年,他们选择以插班听课的方式进入学院学习,不被纳入学籍管理,但被编入正规班级,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生活,甚至连军训都须参加,而毕业时只能获得学院提供的一纸证书,记录着他们在校所修课程、学分和成绩等。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一些学生表示主要是为了以后职业的发展。根据学院教务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校的“插班生”近400人,如果不是出于管理问题加以限制,肯定不只这个数字。(《中国青年报》12月11日)

  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工作连年遭遇“生源危机”的现实窘境中,这无疑释放出了一个利好的信号。其实,“生源少”本就不过是一个表象,不合理的门槛设置才是根本。“生源锐减”对部分高职院校可能是一种危机,而对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可能是一个转型的良机,能够倒逼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模式。

  回归职业教育的本源,它本就不是比本科“低一个档次”的学历教育,不是后高中教育,也不是终结性教育。相反,它应该是终身教育,是极具职业培训特色的教育,不仅仅为青年而设,不但对有学历文凭补偿需求的人开放,也应给那些为了适应工作需求而重新走进校门学习新知识、新专业的人敞开大门,职业教育体系本应该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化。

  但是,当下的体制已经约束了高职教育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发挥,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仍然遥遥无期,政府直接插手高职院校具体事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多重角色,从招生政策、生源指标、经费统筹、专业设置、评估评价等都规定得过死,这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挫伤了办学积极性,“千校一面”或成为国内高职教育办学的特色。

  近年来,本科生、硕士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进入高职“回炉”的新闻屡见报端,随着部分省市注册入学、单独考试、对口单招等政策的实施,生源的多样化在高职院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导思想,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笔者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转型即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应该进一步扩展,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应紧密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界线也应淡化,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毋庸置疑,这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建立多元、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灵活的制度体系是激发高职办学活力,让高职院校走的更远的推动力,唯有变革固有的僵化体制,才能真正达成学校、社会和学生共赢的局面。

  读了这篇报道,让我喜出望外。一喜中国社会从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转型已见端倪。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进入这一劳动岗位的门槛提高了:文凭不是万能的,必须要有职业(执业)资格才能准入。二喜出现了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那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优质不是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优评先,而是突出地表现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对他们的高度认可。三喜涌现了一批像袁洪志那样的锐意改革、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高职院校的领导。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脊梁!

  但是,这篇报道也引发我许多思考:一是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出了一部“大国重器”的好纪录片,反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就。但是,片子并没有揭示出“大国重器”的背后应该是“大国重技”的道理(期盼央视能再做一集姐妹片:“大国重技”)。谁都明白,没有“重技”,何来“重器”?谁也明白,如果不能整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他们和普通教育享受同等待遇,“大国重技”也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既然是 “大国重技”,就不应当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二是插班生虽然暂时没有“学历”和“文凭”,但是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不要技术资格的“证书”或“技历”,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改革显然还没有准备好。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高度开放的制度来吸引社会人士灵活地学习职业技术,这是政府、行业、职业院校以及全社会需要解决的改革课题。三是职业院校的同行们需要更加努力提高质量,建设多一点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那样的得到全行业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这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俞仲文

  我们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全国诉求,还是要坚守教育制度的桎梏?什么是学籍?什么是全日制?什么是大学?学籍——学习者的记录,可以是一生,也可是一天;全日制——学校设置的栏杆;什么是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学生、学员,《辞海》对学校的诠释就是训练场。

  我们一方面抱怨大学行政化;一方面又给大学不断加重行政化。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缘于德国的哲学和精密教育;美国的社区大学成功转型成为社会转型与人群职业转型的诉求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区域发展、城镇发展、人的发展,一切源于职业教育与院校的转型发展。院校转型更期待教育治理的创新。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正校级督导专员 罗志

  “插班生”确实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校也培养过,推崇过。但如果和当前社会需求、人们观念转变、开放式注册入学趋势、终身学习趋势,特别是对冲击和挑战唯文凭、轻能力、轻技能的一些社会认识结合起来思考,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如果听听这400人或这些人的雇主、家长的心声更有意义。毕竟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时雨

实习安全保障 近半省级单位没理会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刘建同日前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研究会上曝出“猛料”说,“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国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的通知》[2012年13号]至今,全国仍有13个省级单位(含计划单列市)没有作出回应、部署和安排,个别省份全国统保示范项目的投保人数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全国工矿企业每10万职工的平均死亡率为1.636人,全国职业院校每10万实习学生的平均死亡率达到3.962人。”知情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职业院校实习事故死亡率高于煤矿事故并非危言耸听。”

  会场上,当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涛发言时,主持人突然打断他的发言并宣布一件刚刚发生在该校的突发事件:一名实习学生在穿校园马路去取包裹时,被汽车撞死。这让整个会议现场讨论的话题更加沉重。

  西北某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用“三个从来没想到”以描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从来没想到职业院校学生在实习时会发生这么多的安全责任事故;从来没想到发生学生实习安全事故做善后处理时,会涉及那么大的面甚至会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从来没想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风险机制建设那么薄弱。

  这种说法也可以从教育部公开的讲话材料中得到证实。据刘建同透露,截至2013年11月7日,全国共有1283所中高职院校和154家企业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学生累计投保1628764人次。其中实习责任保险投保1117769人次,校方责任保险投保510995人次,投保学校不到全国职业院校总数的10%,参保学生仅占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生总数的5.1%。

  据分析,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教育部门的一些同志认识不够高、责任意识不够强、工作力度不够大;一些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安全重视程度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实习环境和岗位安排难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院校投入、师资保障、相关企业等难以满足安全管理需求。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一个十分特殊的教育环节,也是职校生感知职场走向社会的第一个站点。可是,在职业院校就读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刚刚成年甚至尚未完全成年,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能力欠缺,发生实习安全事故的风险概率大。刘建同说,“一场实习安全事故可能改变一个青年学生的命运甚至是夺去生命,让一个家庭彻底贫困与绝望。”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联合工作小组副组长刘杰介绍,从2012年5月至今年10月31日,这个项目已累计受理案件724起,涉及死亡44人,已处理226起案件,赔款635.22万元。正在处理的案件还有498起,未决赔付金额预计863.88万元。

  为了在全国快速建立起实习前有专门培训、实习中有过程管理、出险后及时赔付的全流程实习风险管理制度,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的通知》。

  然而,教育部、保监会力推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在近半省级单位遭到抵制。知情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以‘覆盖广、保障全、理赔快、保费低’为主要特征的全国统保示范项目触动了地方教育部门、职业院校与保险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据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苏云海介绍,近几年来由于保险市场多产品对职业院校全方位的渗透,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项目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被认可。但他认为在建立学生实习风险保障机制过程中,一要坚持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图,二是选择最好的保险经纪公司,以最优惠的价格“团购”最好的保障产品。

  “在江浙沪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保障一直建设得不错,但保障费用比全国统保示范项目的费用高出不少。”知情者说,不知是出于以往的操作惯性,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样没有理会教育部、保监会的有关部署。

  “坚决不与保险公司业务员直接进行保险业务,不违规代理代办,不收取保险公司任何形式的回扣和其他违纪违规收入;坚决杜绝商业贿赂的发生。”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罗嘉福要求,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在扩大学生实习责任险统保率过程中,严守纪律,不碰红线,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现在虽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还不能像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那样具有外在的法律强制性,但各地教育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都从保护未成年人成长和权益,维护职业教育正常发展秩序的高度,建立实习风险保障机制,应保尽保,不留死角。”教育部、保监会向13个省级单位喊话说。

 1257日,由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倡议筹建的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沈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我院党委书记王冠主持,河北金融学院院长陈尊厚,哈尔滨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福庆,党委副书记遇华仁,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孙杰光,副校长陈铁山,山西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崔满红及我院院长白广申、党委副书记安刚、副院长孙迎春等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是指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五所金融类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协作体采取理事会共商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协作体成员间的理念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共同提高,共同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类高校办学模式。

 两北地区五所金融类高校都是原人民银行行属院校,从2001年起,原行属院校相继划归地方政府独立办学,分别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办学之路,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具有相似性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些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希望联合具有相似性的几所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一个组织暨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这一想法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肯定和支持,并表达了参与的愿望。

 全体与会人员认真阅读了《东北、华北地区金融类高校协作体章程(草案)》,经过酝酿、讨论,最终通过协作体章程草案,并确定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首任轮值理事长单位。

专家学者研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

  由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浙江宁波召开。

  研讨会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主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浙江省教科院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专家,以及来自20多个亚非拉国家的近40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今年4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对非洲22个英语国家职业教育概况的梳理,为我国职业教育寻求国际合作,做好国际教育援助提供了参考。

  由安徽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发起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日前成立。

  近年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根据生源特点、专业需求、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基本保证。在此背景下,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对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特别是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该联盟成立后,将在教育部社科司和各省教育工委的指导下,围绕“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宗旨,开展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教学交流、教师培训、典型宣传等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服务。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今年要求各省的高职年度质量报告中把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分类考试招生的意见落实情况写入各地年度高职质量报告中。这是国家招生考试制度的一种改革,是今年需要完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助力高职 放飞中国梦”为主题的2013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林宇的发言直指招生考试改革,立刻吸引了在座的200多名高职学校领导注意。林宇还表示,对于本科学校如何招收高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教育部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办法,预期进一步打通或是拓宽招生渠道。

        林宇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即形式上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上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以前说,高职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所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个现状,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林宇说。

        鉴于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系统推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明了高职教育入学考试的6种招考方式。

        在此次年会上,林宇对高职院校的6种招考方式进行了一一解释:

        第一种是基于现有高考的招生方式。地方有权在高考后,以部分高考科目成绩为基础,加试部分技能内容,作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依据。
    
        第二种是示范高职已经实行的方式——单独招生。对那些教学设施基础条件好,招生规范,社会影响好的学校,鼓励更大范围内给予单独招生权。林宇认为,单独招生的政策,一定要面向“好”学校,单独招生政策不是给那些招不到学生的学校解决生源危机的手段。

        第三种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此种招生主要以技能考核为主。现在很多省市高职都实行了对口单招。“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所实行的对口单招,只考几门公共课或几门文化课,致使很多中职学校分为升学班和专业班,升学班不学专业课,省内的单独招生考几门,学校就教哪几门。这种方式严重背离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改革这种对口单招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或者以技能考核为准。”林宇说。

        第四种是“五年一贯制招生”。五年一贯制招生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不是说学校办任何一个专业就可以招五年制学生。学校什么专业可以招五年一贯制学生,决定权都在省里。五年一贯制的招生一定是限于那些培养周期长、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专业,并不适用于高职所有专业。

        第五种是综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即考察学生中学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这是综合评价招生。综合评价也不适用于所有专业。按文件精神,适用与那些社会确有需求,而实际招生困难的专业。比方说面向煤矿等艰苦行业的专业。

        第六种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招生。对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请免试就读高职学校。

        在林宇看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既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服务,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高职教育新问题倒逼教学新改革

  “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目前都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社会美誉度不够高,这时候我们怎么办?”

  “就业率高,就能说明我们学生的质量高吗?”

  ……

  11月20~22日,广东南海,来自全国100多所高职院校的180多名院校领导和宣传部长共聚一堂,在2013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高职教育如何抓住契机,以改革谋求更大的发展,成为本届年会最受人关注的议题。年会上,一些高职教育改革推动者的发言引人思考。

  生源多元化

  学生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新问题带来教学新挑战

  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逐年下降,高职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对此深有感触。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生源急剧下降,近两年来,出现很多民办院校招不满、甚至公办院校只能招到50%省控线上学生的情况。无奈之下,有的学校只能拿出大量的名额进行注册招生,只要学生愿意来就可以入学。

  在袁洪志看来,生源多样化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很现实问题。除了普通高考招来的学生,目前学校里有大量学生是通过单独考试、对口单招进来的,加上企业青年、复转军人构成了复杂的学生结构。

  另一件出乎袁洪志意料的事是本科生“回炉”高职真的在身边发生了。今年,他所在的学校就来了名“985”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为继承家族产业学习矿井建设专业。“生源来源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升学等发展需求不同,这些学生如果混在一起,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就会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使好学生‘差’学生都不满意,教师教学无所适从。”袁洪志说。

  除了作为办学入口的生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办学出口的就业问题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尽管在史上最难就业年出现高职学生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的喜人局面。但就业率高,就能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特意邀请企业的人事经理到学校当面进行反馈,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到你这儿来,招不到合格的学生;招到合格的学生后,工作不安心,跳槽率高;如果没跳槽,工作三五年后缺乏发展后劲。

  而毕业生的看法有些针锋相对: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找到岗位后,对岗位满意度低,没什么技术含量,整天在那打杂;如果这个岗位还不错,可三五年后就到天花板了,没有发展空间。

  “双方讲的好像是同一个问题,即我们学生的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十分匹配,其中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单强说,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一般第一年到第三年之间,在企业做操作工,有3~5年职场经验后,可以做技术骨干,5~8年可以做班组长或是工程师,到8~10年可以做经理,这是比较模糊的职业发展路径,在三四个台阶中每个阶段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教都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分类培养 分层教学

  打破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的育人方式

  在本次年会上,引发大家共鸣的一个问题是,高职院校往往容易出现一个教育偏向,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看到学校上万名学生中95%的学生怎么样了,80%的怎么样了,而没有看到这上万名学生是由里面一个一个人组成的。

  不同差异的学生放在一起,老师用同样的办法教,考试也是一样的卷子,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多次补考也通不过,实在没办法了,老师就对这些学生放水,让他们通过考试毕业。“作为学校负责人,我最怕的就是这种放水毕业的学生,通过关系跑到了好的企业,企业就会说你这个学校不行了,该关门了。”袁洪志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洪志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倡导了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改革。他首先对专业群和课程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在学校构建了建筑类、工程机械类等15个专业群。同时,围绕专业群实施多方向的分类培养,学生可通过专业群内学习、跨专业选择、进企业学院、辅修等4种方法选择专业。

  专业群平台的搭建,为之后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去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全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了一个大的调整和整合。之前的教学计划有的专业有3000多个学时,有的专业有2000多个学时,因人授课导致差异较大。2012年开始,全校将教学计划控制在2600个学时,统一了公共基础课平台,每个专业群有一个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再加上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模块,都是根据学生需求设定的。力求使学生最终走向精细化培养,而不是粗放的大一统的培养。

  建立选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也是重要的一环。面对不同基础、不同省份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没法比较,就在入学后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课的考试,根据测试情况分为三类:分数高的按照项目工程师、技术员的标准开设A类课,大量的学生学习B类课程,还有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C类课程。C类课程的课时比A、B类都要多,上课时间和课时不一样,新生进校后,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不是自然班,全部是教学班,不同的专业,英语程度差不多就在一个班上学英语,这样老师也好教,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差不多。

  “实践下来,得到的反馈是,老师说比以前好教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起来也容易了。”袁洪志说。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教学需要以老师讲

  为核心变成以学生学为核心

  在学校,单强经过和专家多轮讨论,最后筛选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在工作中没有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第二是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第三是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

  怎么解决?单强提出的问题吊起了在场所有高职院校负责人的胃口。单强说,他所在的学校做了系列研究和教学实践,重新设计教学模块,以此达到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单强认为,学生能力需求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开始求职时,专业技能最重要,学校就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教学设计上。第二个阶段,作为技术骨干时,不但要求有专业技能,还要有适应能力,这个适应能力是适应新环境、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能力,这种技术迁移能力,在高职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由此,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延伸,成为了学院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首先在课程改革方面,单强非常支持学校基础课程的改革。如在法律基础课程上,老师把课前10分钟给学生来讲,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单强认为,这种训练很有必要,因为有一天学生走上管理岗位时,他在晨会上面向100多名员工讲一天的任务,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其次是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不再是原来以知识系统性作为选择标准,而是从生产一线带来的工业案例作为标准,由工业案例加学习项目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此外,学校的学期时间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一个学期作为教学单元,而是以学段来划分。一个学期会停下来两周,这两周不上课,让所有同学组成不同的项目小组,设计和讨论自己的项目。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1200个小组在运行自己的项目。

  单强认为,实训环节只能解决已经成熟的记忆,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获得技能的能力。在实训框架下发展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最近两三年,单强除了在学校创办144个各种各样的实训基础实验室外,还为每一个专业开设了一个小型的专业研讨室。在现场实训时,几个有灵感的人聚在一个小房子里想一想,画一画,说不定哪天就可以诞生一个技术项目的改造成果。

  在一些敏感的职教改革推动者看来,在线教育对高职的挑战,也将很快显现。单强说,在线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偏好,可以给每一个人制定学生计划和学习绩效评估。作为高职院校,如何与在线教育竞争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需要高职院校早点变化,做到未雨绸缪。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转变过去以老师讲为核心,变成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单强说,要把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作为职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那么一定要书记和校长一起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讯  2013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近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以党建引领育人为主题,围绕努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者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为进一步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必将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对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80多所高职高专党委书记和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论坛。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3年来,20%以上教师接受培训,500多家企业助力培养——

构建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教育助力,尤其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对职业院校而言,强师方能兴教。2011年底,国家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3年来,中央和地方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投入之多前所未有,力度之大令人振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五年规划绘蓝图,中央地方齐用力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但从数量上看,职教师资队伍规模与学生数量增长相对不足;从质量上看,“双师”素质教师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从国家战略出发,提高职教师资素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刻不容缓。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重大项目。

  50天后,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了这个计划的4项内容: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和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该计划显示,到2015年,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5万名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和5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将接受国家级培训,其余35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将由各省份负责组织培训。

  职教师资素质提升的大时代,由此开启。国家层面完成顶层设计,教育部和财政部合力推进,中央和省两级组织实施,一项项重磅培训迅速落实。

  每年有9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奔赴全国近1000家高等学校、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参加工学交替式的培训活动。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清华大学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他们将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建成了20余个可供选择的训练模块,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该校项目负责人洪亮说:“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3年来,仅中央财政对该计划的投入就已超过18亿元,全国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走进培训课堂,2700名教师远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8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参与人数达到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1.6%。

  如火如荼的职教教师培训遍布神州大地,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业内热门话题。

  教师到生产线上,技能大师到讲台上

  唯有实践,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教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作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历史上的一项突破性举措,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2011年以来,1.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陆续走进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践。至2013年,承担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大中型企业达到584家。中国铝业、港中旅、联想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参与,实现了大批教师在生产线上的顶岗实习。

  新疆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教师钟凯这样评价自己在长虹集团6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从刚开始的对机床畏手畏脚,到现在可以熟练地胜任机械加工生产的多个岗位,这样真实的锻炼比我读几本书都管用。”

  一方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将教师送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将企业大师引进学校,打通了高技能人才进校园的通道。

  一大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被聘请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

  湖北省教育厅搭起“楚天技能名师”讲台,6年来共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650名企业高手,化解了职业院校高层次专业教师短缺的难题。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校长邓国平深有感触地说:“终于把盼了多年的高手请来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从脱节变成了零距离。”

  仅2011、2012两年,全国省级财政就投入3.7亿元,支持3493所中高等职业院校11170个专业点聘请32100名兼职教师。这支兼职教师队伍成为职业院校师资的重要补充力量。

  让师范生站稳岗位,让教师有提升机会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未来10年将继续扩大,2020年,在校生将分别达到2350万、1480万。要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必须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全面保障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使之胜任职教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要对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开展专业培训,造就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职前职后相贯通,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

  从1979年创办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依托普通高校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教育逐步探索出了师资培养的建设思路:满足专业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逐步建成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把专业类、教育类和实践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按照“完善体系、改革创新、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不断创新政策制度和保障机制。到2015年,完成建设3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课程教材资源……一项项实在而给力的举措,为进入改革“深水区”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劲驱动力。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划拨4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改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实习实训条件。

  今年上半年,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资源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支持1.5亿元,由42个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基础好、具有相关学科优势的本科层次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牵头,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旨在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

  随着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完备,制度日益健全,质量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正在形成,未来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走向精彩。

南京高职校师资培训出新招

不出国门也能“留学”


  本报讯 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德双元制师资培训中心第二届工业自动化技术师资培训班日前结束,南京技师学院、河南巩义德中机电职业学校和全德资企业博西华培训中心、舍弗勒培训中心等院校和企业代表25人参加培训,并获得中德双方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不出国门,他们也能“留学”,接受原汁原味的“双元制”专业培训。

  “我们培训的项目是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项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公交车门启动器、自动调节病床、汽车刹车助力鼓都可以利用它实现控制。课上,教师托马斯·邵科以《电磁换向阀控制速度切换回路》课题为例,创设项目情景,通过小组讨论、方案制定、软件仿真等环节,形象地介绍了‘双元制’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我们对教学大纲的分析和编制、项目教学法都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和理解。”培训班学员、青年教师席飞说,“这种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培训形式灵活,希望多开展此类培训。”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辐射德国“双元制”理念和教学方法,南京高职校中德双元制师资培训中心于2012年11月成立,依托德国汉斯·塞德尔基金会职业教育专家、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南京高职校的赴德培训骨干教师,面向全国职业学校开展“双元制”师资培训,旨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此次培训班的培训内容以德国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领域实际项目为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介绍“技能为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及其培训模式,通过专业软件进行项目编程,实现预设功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今年上半年,我司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定期报送和发布制度。据此,各地上报了一批集团化办学数据和案例,现予以公布(请登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www.chinazy.org下载)。请各地根据本地区集团化办学的最新进展,对相关数据和案例进行更新、补充,并确定1名集团化办学工作联络员。更新后的集团化办学数据和材料、本地区联络员信息,请于11月29日前发至电子邮箱yanggongan@163.com

 

    联系人:杨公安          联系电话:010-66097867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3年11月15日



资料下载:
1.样表下载

 
  2.各省市已经上报情况:
        北京(暂无)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暂无)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暂无)
        浙江(暂无)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暂无)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暂无)
        重庆
        四川(暂无)
        贵州(暂无)
        云南
        西藏(暂无)
        陕西
        甘肃(暂无)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暂无)
        厦门
        大连
        宁波
        青岛
        深圳
 
 
  3.各省市2011年案例汇总: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暂无)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暂无)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暂无)
        云南
        西藏(暂无)
        陕西
        甘肃(暂无)
        青海
        宁夏(暂无)
        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暂无)
        厦门(暂无)
        大连(暂无)
        宁波
        青岛
        深圳
 






图为交流结束后,陕铁职院学子们将“偶像”窦师傅团团围住,争相邀请窦师傅签名留念。张玉鹏 摄

  被誉为“金牌工人”、“工人教授”的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日前走进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铁路高职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共话成长之路,受到学子们的热烈追捧。

  窦铁成向学子们讲述了他30年来坚持学习、勤于钻研,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高超技能的专家型技术工人的成长历程。窦铁成勉励学子们要刻苦学习、勤练技能、夯实基础,毕业后投身到祖国火热的建设一线中去,在实践中历练成才,在伟大的时代中成就自己的梦想,共圆中国梦。

  “窦师傅成长成才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他对待工作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敢于攻坚、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在校学生学习。”陕铁职院道桥工程系一年级学生李振说。
        本报讯(记者 翟帆)“要把‘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11月15日至16日,农业部在西安召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务农农民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不足4%,其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与美国一半以上农场主是大学毕业差距很大。而我国现行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针对务农农民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一块几乎与底部齐平的短板。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职业院校280余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700余所,农村职业高中4000多所。韩长赋说,这些院校都是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搬到农业生产一线,促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相贯通。

        据了解,从明年起,由农业部推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将全部实现转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对象,突出务农技能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过程教育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民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真正从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正由外部冲击转为内在逻辑推动,与此相伴,一种整体的状态转换正在发生,它包括观念的转变、体制的转型和机制的转换,这种制度变迁能有效推动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快速提升,释放转型中的“制度红利”。

        变革的起点:从哪里开始变

        民办高校制度变革,既需凸现制度优势,又要突破治理困境。

        一方面,要凸现制度优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管理体制的差异,正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变革着眼点就是让优势更加凸现。民办高校的制度优势体现在:一是机制灵活,较少各种层面的禁锢和束缚,学校决定的事可以马上干。二是注重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利用率高,如果说公办高校的“十块钱等于十块钱”,那么民办高校就是“一块钱等于十块钱”,在资金的使用上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三是市场意识强,对人才市场需求有较高的敏锐度,注重培养“适销对路”与“就业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四是精兵简政,人员精干高效,民办高校往往采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两个人的工资”的薪酬激励机制。五是注重人本和服务,更加注重对师生提供教育教学的有效“服务”。

        另一方面,要突破治理困境。对民办高校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民办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困境。一是产权不明晰。由于民办高校产权的归属问题、分配问题、重组问题和退出问题的不清晰,在现实中产生了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不分、所有权与学校经营权不分、所有权与收益权不分等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制度,使得学校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与现代方式难接轨。二是董事会不顺畅。董事会运作依据不明确,决策权乃至经营权掌握在创办人和投资人手里,董事会组成人员有家族化倾向。上位的董事会制度不健全,造成了学校发展中利益至上,决策短期效应明显。三是校长职权不明朗。职权的不明朗,要么引发校长更换频繁,校长无权或权力很小,要么校长反客为主,削弱董事会的领导,要么董事长、校长频起战火,关系紧张。四是师生参与度不高。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人事关系或在人才市场代理,或按照企业身份待遇,造成了高校教师“打工者”的雇佣思想。五是诊断机制不健全。民办高校没有成立监事会或者监事会职责不明。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双重管理的监督缺位,利益相关人(师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作用也不够。

       变革的重点:需要变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为我们确立了变革的基本内容,包括完善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

        从民办高校制度变革的预期成效看,需要建立“依法管理、社会参与、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中国现代民办高校运行机制。“依法管理”就是严格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基本教育政策、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完善规范的组织规章制度,即管理“不碰红线”。“社会参与、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就是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沟通无碍的信息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设置、学历学位、人才培养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即发展“不设上线”。“自我约束”是指民办高校建立自我监督机制,加强校内学术权力及其他群众性组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使办学“不失底线”。

        从民办高校制度变革的核心特征看,则要真正体现“自主办学、学术自觉、师生为本”。自主是办学的灵魂,自治赋予了高校广泛的办学自主权,使之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而自主需要靠自己的实力争取。自觉是办学的原则,高校有其发展规律和组织特性,是从事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播、创造、应用、整合的复杂的学术性组织,自觉要靠日积月累地积攒和沉淀。师生是办学的根本,最基本的要满足养“生”,其次是养“力”,最高境界是能养“心”。

        从民办高校制度变革的本质看,要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市场)、大学自身内部这三种关系。改变民办高校地位,从改变政校关系开始,关系好坏,决定民办高校的成败。改变民办高校环境,从改变校社、校市关系开始,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变民办高校面貌,从改变校内关系开始,要使校内各利益群体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政策制订和办学的全过程中。

       变革的策略:如何实现转变

        通常来说,实施组织制度变革的方式有三种:在没有先例、无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可采用投石问路式;在问题集中、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采用一步到位式;在目标清晰、情况复杂的情况下,可采用分步实施式。

        在创建现代民办高校制度过程中,需要审慎地抉择和切实地行动。

        一是角度要全面。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建构应该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制度,现阶段外部制度的建构更具迫切性。学校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是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构的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构的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构的前提。从内部而言,包括完善董(理)事会制度,建立校内监督机构,重视学校章程的规范作用,明确校长负责制及校长管理团队建设,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以及建立职代会对校园管理决策的参与机制。

        二是力量要聚焦。民办高校的法人共同治理是指在民办高校出资人、高级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校外人员间合理配置民办高校的控制权,从而形成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的共同治理。这样一个决策机构从人员构成上,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交锋与妥协,能够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获得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提供一种组织上的保证。

        三是规则要有用。在董(理)事会制度建设上,要对董(理)事会的组成人数、产生办法、任期和任职资格、权力范围、议事规则等做出详细规定,确保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身份来源的多样化、专业化。在民办大学章程的制订上,应建构起适合民办高校长期发展的成文治理规则和治理结构,树立章程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纲领作用,以章程作为民办高校管理之“法度”。在监事会制度的制订上,监事人数、构成、任期等应当考虑不同学校具体情况予以明确规定,监事会须负责监督董事会和校长等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活动,加强民办高校决策的科学性。

        四是程序要公正。法人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通过建立一套既能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程序的公正是确保规范运行的首要。这种公正性,体现在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过程的公开、透明、规范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更加明显的市场主导、企业机制、群雄共舞的民办高校转型之际,变革民办高校内外部的制度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将走通“(制度×人才×资金)时间=名校”的特色化道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报讯  近日从2013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上获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中,学生作品的产业转化率逐年提升。本届展洽会85%以上的学生技能作品已转化为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转让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

  本届展洽会通过开展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洽谈活动,为学生和企业搭建平台,使学生作品找到了产业出口。
坚持开放办学 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冯新广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具有鲜明的地方和行业属性,敞开校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根本的办学宗旨。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有益经验,是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我院通过参加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对美国社区学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剖析和研究,借鉴性地将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应用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敞开校门、开放办学,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牢固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

  开放办学是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模式还未完全打破,普遍缺乏为社会服务的主体意识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自觉性。美国社区学院主动融进社区,开放的办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办学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所有的办学行为,开放办学成为美国社区学院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

  开放办学不仅要开放有形的学校围墙,更为重要的是冲破无形的思想围墙,敢于开放、善于开放,努力增强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积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我院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将开门办学、开放资源,服务日照、服务鲁南经济带和蓝色半岛经济区作为办学的根本立足点。树立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推动政、校、企、行的对话与交流,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二、努力营造开放的办学格局

  政府、行业、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础、最典型、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掌握并支配着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学校只有融入社会、多方合作、一体发展,才能整合到最广泛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美国社区学院是社会多方参与办学的成功和成熟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了社区资源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我院积极建立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校内设厂、厂内设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校企合作模式。我院打造了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技推广、产学研合作、企业集群化发展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基地,为日照市的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撑平台。

  三、积极打造开放的服务平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面向人人、服务人人的多元开放体系,高职院校要在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社区学院是职业教育终身化背景下的全民教育,根据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我院以资源共享为保障,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

  一是校园开放,开放图书馆,市民无偿享用馆藏资源,体育设施和场所随时开放。

  二是课堂开放,面向市民,百余门课程实现了网上选课和免费跟读。

  三是实训基地开放,与政府、行业部门共建“日照建筑特种工培训基地”、“交通行业特种工职业技能鉴定站”等19个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中心,面向全省、全市开展培训和鉴定工作。

  四是教师队伍开放,聘请社会精英、地方名人、技术能手进校园、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进社区,为企业和居民排忧解难。

  探索中高本衔接 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爱武

  近年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业教育方向不动摇,落实学生为本理念,积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学生发展创造“立体通道”,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遇到的问题

  “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职业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大多数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成为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纵向衔接,不同教育层次与阶段,如中职与高职阶段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区别问题;三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内容有重复,高职学生专转本进入本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受到割裂;四是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横向贯通。

  二、高职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思路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框架下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但要实现中高职的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还要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问题。结合国情、校情,学院逐渐清晰了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思路。

  一是根据学生学业成长及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两个方面,为其拓展阶梯式可持续提升的机会与路径。二是理清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进一步优化中、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的整体社会效益和效率。三是加快社会化办学和开放办学的改革步伐,不断拓展办学功能,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能力与水平。四是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大胆探索切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跨界”发展、合作发展和协同创新。

  三、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做法

  2011年4月,学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获批江苏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是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完全学分制为纽带,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上的衔接,贯通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上升通道。二是构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实现中职学历教育与中级工职业资格、高职学历教育与高级工职业资格、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与技师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使职业教育在体系上与职业资格完全衔接贯通,形成完整的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直通车模式”。三是构建职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建立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的工作经历等转换为职业学历教育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认定机制和规范制度。

  今后,学院将在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道路上不断尝试,以期形成一些有益的做法和体会,为我国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尽绵薄之力。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发展中等后职业教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张连绪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业教育不动摇、就业导向不动摇,以“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服务型”为办学理念,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借力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成果,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经验,积极探索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等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拓展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搭建终身教育探索构架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或中职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中职教育后的教育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社区学院则是几乎涵盖了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后的所有教育类别和形式的教育机构。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学院形成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提高质量,争创特色,打造高职品牌的基础上,将以学历教育为主,向稳定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空间拓展;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向强调“中等教育后”职业教育为主的空间拓展;将以“全日制”培养为主,向“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结合的空间拓展;将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向教育为人的“发展”和“生活”服务空间拓展。搭建终身教育构架,实现终身教育理念。

  二、拓展高职教育入口通道,践行面向人人的教育理想

  改革招生制度,探索招生模式,是实现“学有所教”构想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学院招生主通道已由单一的高考通道拓展为6条并驾齐驱的通道,即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高考通道、单独招生通道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通道、“3+2”中高职贯通通道、高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通道以及面向退伍军人的“3+证书”通道。同时,学院还积极拓展面向港澳的招生通道、依托本科院校招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通道,以及依托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

  三、以生为本,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以生为本作为“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学院在实现科学发展中,借鉴美国社区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帮助学生实现选择”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

  一是提供两次调整专业机会。第一次是在新生报到后,学院并不支持学生凭个人感觉给予调整专业,但经专业思想教育后,仍希望转专业的,面向全体新生公开调整;第二次是经过半年学习后的寒假,还可以申请专业调整。二是实施弹性学制,将3年学制改为2至5年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三是加大选修课力度和范围,按照社会需求调整选修学习模块,适应学生就业需求。

  四、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学院后示范建设过程中努力探索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省、市精品课和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实施拿来与建设并举措施,构建网上学习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力水平的学习需求。在时间上,探索全日制与业余制的结合,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学生课余学习力度;在空间上,探索学校学习与远程学习的结合,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示范专业网站作用。实施全日制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培养标准的并轨,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逐步实现不同课程模块组合,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要求和学历证书发放要求。

借鉴美国经验 深化高职校企合作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毅

  参加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国培训后,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使我深受启发。借鉴美国的校企合作经验,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开展了多方位校企合作尝试,取得一定成绩。

  一、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校企行合作办学新平台

  美国社区学院大多实行董事会管理,企业是董事会主要成员,形成了紧密的运行机制。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围绕新疆主导产业,学院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构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组建“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

  一是以动物科技分院为主体,联合自治区畜牧厅、全疆56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成新疆畜牧学院;二是以工程分院为主体,联合自治区农机局、自治区农机研究所、兵团机械研究院和30余家生产企业等组建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三是以生物科技分院为主体,联合自治区种子管理站、新疆农科院以及华西种业等70多家企业组建新疆种子工程学院。目前,3所学院分别成为自治区畜牧系统、农机系统、种子系统的培训基地。

  二、专业服务产业,拓展校企合作办学新途径

  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由学校、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讨论确定。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学院按照“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理念,将专业办到产业基地,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零距离对接。 一是围绕南疆1500万亩特色林果业发展,成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二是围绕北疆草原畜牧业发展,成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三是围绕新疆设施农业发展,成立了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四是围绕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成立了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

  三、实施引企入校,开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思路

  美国社区学院能充分发挥校企优势,积极将企业引入学校。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学院食品科技分院引进昌吉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入1000余万元,组建了天山春食品有限公司,能同时提供配料、制造、食检、营销、物流等50个实训岗位。学院还与新疆泰昆集团联建了校内开放性的动物饲料与营养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与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了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等2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开展入企办学,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美国社区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一些特殊专业办在企业,如雷恩社区学院将航空学院设在尤金机场。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围绕南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学院园林科技分院在阿克苏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天海学院,公司提供6000平方米校舍和20万亩林果基地,用于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公司技术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授,学生融入公司为当地果农提供技术服务。

  五、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创新理事会办学体制,实施引企入校、入企办学等系列改革,学院办学实力和水平有明显提升,总体成效表现为“三高一大”。“三高”指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满意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高;“一大”指辐射带动效应大,带动了16所中高职学校共同发展。

借鉴多元文化教育 培养国际化人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吕一枚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和多元文化教育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所研修学习的波士顿邦克山社区学院,把“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到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国际化、全球化的社区学院”列为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张贴在学院最醒目的位置。

  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有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惯例,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受美国社区学院启发,学院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从办学思想、学校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向国际化迈进。

  一、营造多元文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学院开办了国际汉语语言学习班和专业教育国际班,招收来华留学生。现已招收来自13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学院为每名留学生安排2至3名学习助理和生活助理,促进中外学生相互学习语言、交流文化,结成友谊。留学生们不仅通过拼音学习汉语,还通过象形文字学习汉语,学生们乐在其中。弹古筝、唱京剧、包饺子、打太极,到中国学生助理家做客,听中国故事,也讲述他们国家的民族故事。在圣诞节、万圣节等各国的主要节日,学院还举办庆祝活动,由留学生主持、做形象大使,宣传节日文化。

  二、提供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培养国际视野和胸怀

  学院有责任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同时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学院努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社会声誉较好的国际学校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财团和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和留学奖学金。目前,学院已与13个国家的53所学校相互交流,与18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协作开展技术研发、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并接收学院学生“2+2”或“3+1”专升本学习。其中,有5所学校接收学院学生免费交换学习,有两个集团接收学院学生带薪实习,日本田中株式会社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100万日元的奖学金。

  三、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模式

  学院与新加坡PSB学院、加拿大温士顿学院合作办学,成立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学习借鉴新加坡和加拿大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并由外方进行教学管理。国际学院在校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丰富的国际教学资源,不仅培养了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学生,也带出了一支能胜任国际教育的教师团队。

  四、建立具有国际知识结构的教师团队,提高专业国际竞争力

  为建立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和能力,构建国际化知识结构,学院先后派出6个团组122名教师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地培训学习;设置名师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公寓,引进各专业群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及行业企业技师,与我校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学院鼓励教师采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开设国际内容的课程,使学生通晓国际规则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开阔了学院办学思路,开辟了学院开放办学新路径,提升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今年9~10月发生投保学生死亡事故10起,其他未参加保险省份的事故数据暂时不掌握。”近日,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组召开的案情鉴定会上,有与会专家说,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学生家庭的不幸,而且增加了实习单位、职业院校的忧愁,还对职业教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201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2012年教育部推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抽取60万例样本分析,每10万名实习学生发生一般性伤害的约39.9人,其中导致死亡的约3.96人。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贯穿于岗位实习、交通、住宿等整个实习过程。

        六成事故发生在学生实习岗位

        据《报告》介绍,按照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场所划分,学生实习期间伤害事故可分为实习岗位和非实习岗位两大类。

        依据对2012年全国部分省市统保示范项目事故类型的统计,发生在实习岗位的意外伤害事故数量要高于非实习岗位的事故数量,约占事故总数的60%。而从死亡事故的分布情况来看,非实习岗位的学生死亡人数则高于实习岗位,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0%。

        这份《报告》从60万例样本分析得出,交通事故、机械伤害、物体坠落、煤气中毒、锐器割伤、跌倒摔伤、电击伤害、高处坠落、暴力伤害、突发疾病、溺水等,是危害学生实习安全的主要隐患。

        据《报告》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在不同的行业实习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例如,在生产制造企业中,机械伤害、触电伤害、灼伤等伤害事故较为多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高处坠落、触电伤害、物体打击等则是人身伤害的主要类型;对于旅游、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人身伤害事故集中在突发疾病、传染病、过度劳累及肢体损伤等。

        不过,据调查,机械伤害事故约占总事故数的27%,在所有事故中发生频率最高。在机械事故中,实习学生缺乏岗位工作经验,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同时,企业对实习岗位设备的安全配备不足和维护管理不善,院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岗位选择和现场监管不当,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与机械伤害不同,交通事故则属于非实习岗位的主要事故类型,约占所有事故总数的21%。在这类事故中,一种现象是学生驾驶摩托车和电动车发生意外,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学生行走过程中受到车辆的撞击而导致伤亡。

        从客观角度分析,道路交通环境不佳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从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则无法排除学生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等因素,也充分暴露了职业院校在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些职业院校缺乏学生实习安全管控机制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的现状,凸显了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和欠缺,以及职业院校在学生实习组织过程中的问题与弊端。”这份年度《报告》说。

        从风险防范意识来看,许多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安全教育重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据教育界内部知情者透露,部分院校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对院校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学生实习发生伤亡事故完全是实习单位的责任,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从实习组织管理来看,职业院校同样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教学与实习标准脱节、实习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对学生实习前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在实习中“放羊式”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学生不了解实习工作内容,不掌握实习单位实际情况,难以保证实习环境和岗位安排对学生安全和权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在实习安全培训现场监督方面,职业院校的投入和师资保障状况难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求。特别是由于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实习岗位之外的交通和住宿,成了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重灾区”。

        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来看,一些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缺乏整体的风险管理制度。部分职业院校未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事故应急预案等安全制度。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建立起相关制度,但是往往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缺少风险保障机制,一旦学生实习发生意外事故,管理者往往惊慌失措,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出现伤亡事故以后难以维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引发上访等事件。

        学生实习安全教育与事故预防管理显得非常紧要

        《报告》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发生伤害事故后的权益保障还不够清晰和明确,无法及时进行司法救助的情况下,建立学生实习安全教育与事故预防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与紧迫。

        加强学生实习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规避风险、提高防范和应急自救能力。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教育内容与实习单位接轨,消除实习学生侥幸、轻视的心理,培养安全生产的意识,排除实习环节中的“人祸”因素。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与实习单位、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通报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及安全情况。同时,根据每年学生实习的情况,针对某些突发事故,职业院校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能力。

        学生实习安全是摆在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面前的紧迫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职业院校校长是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实习前有专门培训、实习中有过程管理,出险后有及时赔付’的全过程风险管控制度。”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