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发改社会〔2018〕14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决策部署,抓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这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开发银行

2018年10月10日

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着力构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教育脱贫攻坚格局。

在玛纳斯县靓车坊汽车服务中心,来自玛纳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乃比江正在为一辆汽车做保养。学习汽修专业的他,今年6月来到靓车坊汽车服务中心顶岗实习。他说,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实用技术,还有固定的收入:“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有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专门的老师还有我们的师傅给我们教该如何去做,这边的师傅都是大型4S店里面出来的。还能拿到每个月将近2000块钱的工资”。

为提高就业率,玛纳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实施“双师型”教师模式,学校的教师下工厂,企业的能工巧匠进校园。玛纳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李福东说:“可以说让企业和学校都受益,学校解决了实习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一个实习实训环境。通过我们的回访,企业也对我们的毕业学生非常满意”。

近年来,自治区按照“县县有中职或职业培训机构”的要求,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并相继启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等系列项目,累计投入14.28亿元,支持22所高等职业学校、9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基础能力建设,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截至2017年,自治区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4%。

茹仙古丽·萨吾提去年毕业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通过“校企合作直通车”,她毕业后直接与实习企业签约,成为了阿克苏巨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由于在学校学过专业技术,她很快成为车间班长。茹仙古丽·萨吾提说:“我的一个月工资3500元左右,从今以后我自己想多学技术,多存点钱,然后我自己想来开一个服装店,让我的未来更美好”。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把教室搬进了阿克苏纺织工业园,与园区企业共同打造南疆纺织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根据园区的实际,优化专业设置,增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纺织品检疫和贸易,服装生产管理等专业,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就业率达到100%。

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世海介绍,今年阿克苏地区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各职业院校共与81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努力扩大就业和推进精准脱贫。黄世海说:“2018年累计投入9200万元,加快职业技术学院地区中职、库车中职、乌什县职业学校综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南疆人才高地,完成15840人职业招生任务,着力构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的教育脱贫攻坚格局”。


12月15日至17日,2018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在桂林举行。来自广西全区139所中职学校的1238名教师汇聚一堂,参加12个项目的技能比拼。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时期。为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自2013年起,广西教育厅每年组织举办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旨在推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此次比赛由广西教育厅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共设有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中华茶艺、导游服务、汽车维修技术等12个项目。其中创新创业、网络搭建与信息安全为新增项目,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新能源汽车营销等项目内容紧跟新时代、新技术发展步伐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1.jpg

据了解,广西师范大学依托学科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于2009年在全国普通师范院校中率先以二级建制的方式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培养的“全覆盖”教育体系和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全生涯”培养模式。现已成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被誉为“广西职业学校师资人才培养的摇篮”。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王晞表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从2013年举办至今,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参赛单位、选手数量逐年递增。通过举办赛事,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产教融合和中职学校狠抓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将继续深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区域领先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品牌。

网站.jpg

近几年,鄂尔多斯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出台了诸多政策与制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职业教育服务于民营经济,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各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与企业形成相互融合、共建双赢的关系,在满足企业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对接市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服务社会,科学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的相关专业,打造精品专业、骨干专业和创新专业。该市中职学校共设置17个大类73个专业,高职院校设置65个专业,涵盖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文化教育类、医护类等学科专业体系。到2020年,将建设完成自治区级骨干、特色、创新型专业23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及企业需求将实现更有效对接,大力提高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

二是对接企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根据《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全市中职学校与市内外27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涉及79个专业,共建委培、实训实习基地,实施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养等人才培训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实质性合作模式,2018年合作培养培训学生达6000余人。各职业学校主动对接企业,开展“双向挂职”活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开展“学徒式”教学指导,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三是对接产业,组建专业职教集团。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职业院校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通过鄂尔多斯市大型企业、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地方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多样化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围绕专业和产业,先后成立了机电、化工、汽车、卫生、民族文化、现代服务业等8个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各学校与行业企业多层次、全方位沟通与合作,切实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和跟踪服务工作,学生毕业率达99%,毕业生就业率95%。

四是对接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各部门的培训分配到职业院校,系统规划、管理、考核、评价。抓好重点群体的技能培训,服务于各类企业用人需求。全市职业学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农牧民、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分类培训及职业技能需求者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5万多人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五是对接部门,构建合作育人平台。今后一段时期,鄂尔多斯市要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幅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储备水平;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话协商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程度,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保障水平,改善中高职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费用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职业技术培训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发挥职业教育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网站.jpg

济南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加大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力度,新增中高职“三二连读”贯通培养专业点28个。

二是启动实施全市中职学校产教融合试点项目培育计划,遴选立项各类试点培育项目74个。

三是42个教改项目获评2018年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7项。

四是师生创作的2首《中职公约歌》入选教育部推广,获37个全省中职“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10篇论文在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新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会论文评选中获奖,均居全省首位。


关于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和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

各高职高专院校:

根据《关于做好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8296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共同制定的《2018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及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评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评审工作方案》)精神,经学校申报、资格审核、参评名单公示、合规性审查、申报材料公示、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了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120个建设项目及18个培育项目入围名单。同时,根据《评审工作方案》和《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湘教通〔2015〕167号)中关于卓越高职院校申报基本条件的规定,确定了有3个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入围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备选学校,有2个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入围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高等专科学校为卓越高职院校培育单位备选学校。经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确定了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4个建设单位和1个培育单位入围名单。

现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培育项目入围名单,湖南省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培育单位入围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0日。公示期间,如对入围名单有异议的,欢迎各单位和个人实名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反映有关情况与问题。我厅不受理匿名举报。

受理单位:省教育厅职成处。通讯地址:长沙市东二环二段238号,邮编:410001;联系电话:0731-84715482;电子信箱:zcc906@163.com。

附件:

1.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培育项目入围名单

2.湖南省第三批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培育单位入围名单

 

湖南省教育厅

2018年12月14日

网站.jpg

近日,贵州省在贵阳市召开全省教育大会。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大教育扶贫,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续写新时代贵州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讲话。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出席会议。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慕德贵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邑飞宣读表彰决定。省委常委夏红民、时光辉、刘捷、严朝君,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负责同志,省军区主要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参加会议。

孙志刚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发展,确保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孙志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还比较突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孙志刚强调,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对贵州教育工作提出了鲜明的时代要求。要坚决打好教育扶贫硬仗,推动教育更好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各级党政责任,突出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凝聚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谌贻琴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加自觉地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要加快补齐短板,着力解决教育精准扶贫、“乡村弱、城镇挤”“入园难、入园贵”和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做足特色文章,积极推动高校和职业教育形成特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教师待遇问题,在师德师风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快培育壮大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力量。要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各级各方要密切配合、强化保障,为教育优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大会对148名优秀教师、40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200名特级教师予以隆重表彰。

当天下午,大会还进行了分组讨论,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贵阳市、六盘水市、台江县、贵州大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和一名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慕德贵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副省长魏国楠主持会议。

网站.jpg

13日至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教育工委书记李鹏新在乌鲁木齐调研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并与19所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和主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决心、更加完善的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李鹏新先后来到新疆水利水电学校、新疆工业经济学校、新疆林业学校,走进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调研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稳定等工作。李鹏新指出,大力发展新疆职业教育是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各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始终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压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发展思路,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使每一名学生在校学技能、毕业能就业。

李鹏新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要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坚定坚决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扫盲区、补短板,为学生就业创业打牢坚实基础,为成长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抓好学生教育管理,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严格管理、科学引导,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李鹏新要求,要全力提升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严格教材体系管理,坚持党管教材不动摇,抓好教材特别是讲义和自编教材的管理、选用、编写、审读环节。完善管理体系,积极探索维护稳定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营造爱党爱国、积极向上、踏实读书的教书育人环境。

网站.jpg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玉波率调研组到我市,开展职业教育法修改专题调研。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寄语东莞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办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跃沛陪同调研。

当日,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位于长安镇的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该校创新实施了广东省“校企合作”的经典案例。目前,香港钜升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都与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此外,学校还联合130多家企业成立了“东莞市模具(国际)职教集团”,助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真正做到了产教研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经过多年发展,东莞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有高职学院4所,高职在校生3.05万人,其中公办一所,民办3所;有中职学校28所(含7所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8.31万人,其中公办13所、民办15所;有国家级示范性项目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0所、省级以上重点18所。全市高职院校共开设133个专业;中职学校有70多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8个;技工院校有50多个专业。东莞职业教育呈现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体系比较健全完善、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等三个特点。

调研组表示,通过这次调研真正找到了东莞在职业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东莞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东莞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今后还要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全国首家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工作推进会圆满落幕

12月12日,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工作推进会在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总部阿里中心A座光明顶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落地生根的创新行动。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挈领数字经济  建构产教生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调研员郁洁、北京市商务局巡视员闫小彦、中国电商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电商行指委副主任陆春阳、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北京祥龙公司副总经理冯志国、北京市财政局教育事业处副处长杨宝旗、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北京市教科院职教所所长吉利、北京博导前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段建、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部 北京总经理刘葳、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事业部商家发展部负责人康平、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事业部北方大区总经理罗光强、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出席推进会。


作为全国首家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是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支持指导下,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事业部与北京市商业学校携手成立的。学院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平台型企业的主体作用,将阿里巴巴经济体资源与北京市商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链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共享阿里多平台与优质资源,共同研发行业标准、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共担社会培训和企业服务,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协同建设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政行企校协同、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人才,打造智慧商业模式下高素质数字贸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国示范基地和北京实践新样本,精准服务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人才及其终身发展需求。


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事业部商家发展部负责人康平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成立的意义和使命,康平表示,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致力于打造商业型人才、跨境人才、管理人才、市场人才四类人才,并为此引入商业化的生态服务模式,做到课程共建、基地共建、专业共建,把职业人才打造成为被行业、被社会、被企业所认可的人才,真正帮助到企业的发展,同时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号召,最终实现让中小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


北京市商业学校侯光校长从数字贸易学院战略定位和未来构想两方面作了介绍,他表示,北京商校与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事业部成立的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是依据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服务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面向智慧商业、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而建立的,校企双方未来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全过程开展更为深度的合作,共建3+X多层次递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数字贸易教育服务、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国际化资源共享三大平台,探索“双轮驱动、双轨管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产教融合智慧实践育人生态。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北京博导前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段建,分别以《新技术与教育变革》《迎接数字经济浪潮,主动融入产教生态》就学院下一阶段工作发表了主旨讲话,认为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符合未来教育的趋势,希望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拥抱数据经济时代,由专业学习向跨界学习转化、由知识型教学向专项场景教学转化、由结论性学习教育向问题导向的学习教育转换、由重复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换,把北京商校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建设成产教融合样板项目。

领导和校企双方为学院第一期学生代表颁发阿里巴巴跨境电商初级实训人才证书后,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事业部北方大区总经理罗光强在发言中表示,阿里巴巴与北京市商业学校合作的数字贸易学院工作推进会的召开,意味更多的跨境电商企业培养符合数字化跨境贸易能力的跨境人才平台及落地行动开始了。阿里巴巴力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联盟的模式,对在校生提供企业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和实战训练平台,阿里巴巴与北京市商业学校共建的数字贸易学院满足了当下和未来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前景值得期待。


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冯志国在讲话中表示,作为隶属于北京市国资委系统的大型国有企业,多年来,祥龙公司始终坚持以发展产教深入融合的职业教育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祥龙公司的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与服务支持。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是对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和有益探索,也是学校在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未来祥龙公司将继续全力支持数字贸易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希望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成为全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典范。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电子商务行指委副主任陆春阳在讲话中表示,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商委的支持下,阿里巴巴和北京商校共同建设的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是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实际行动。北京市商业学校在国企办学的基础上,依托专业群优势开展的这项强强合作,践行了“以商立校、以德育人”的时代使命,站在了以数字经济为挈领的新商业时代潮头。相信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必将探索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必将引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生态建设,必将为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驱动赋能。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成处处长王东江在讲话中表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教委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市政府教育督导组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北京职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中提出,将建设十所特色高水平世界一流的北京职业院校及100个骨干专业、100个工程师学院、为企业在职职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万人次,“四个一”工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的变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课程内容的变革、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变革等五个方面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相信在政府、行业、企业、研究单位和学校的相互配合下,北京职业教育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表示,北京市商业学校和阿里巴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是一个双方强强联合的项目,最终将构建数字贸易产业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相互协调、融合、对接的生态圈。王所长期待通过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构建出一个产业链与人才链相互协调、融合、对接的生态,实现数字贸易产业链上相应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对接,并为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今后趋势提供指导,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真正起到引领、示范和标杆的作用。


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源自阿里巴巴“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使命,坚守初心和北京市商业学校培养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的梦想交织,更是新时代阿里巴巴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将紧密契合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坚持企校协同创新,共享“开放创新·拥抱变化”的阿里文化,以首善标准推进北京职业教育现代化,引领带动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数字经济人才,建构产教融合生态,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上海工匠是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提高上海购物美誉、促进上海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四大品牌建设中,上海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人才建设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通过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特色活动等方式,立足长远、彰显特色,使上海工匠的理念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将成为大国工匠的理想种子深埋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传承好传统

优质服务来自细节打磨

优质的服务曾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消费者对上海商业的一致评价。时过境迁,上海的商业消费环境在变,而服务精神的传承一直没变。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与上海本地老字号杏花楼合作成立的杏花楼集团企业管理班开设已有六年,一批批能吃苦、重细节的服务人才从这里走出,成为服务行业的新鲜血液。

路过位于福州路的杏花楼总店一楼,浓浓的糕点香总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从门口往里走,不少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卫生帽的工作人员正手速飞快地制作着各色糕点,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杏花楼集团企管班)的陈锘便是其中的一位。毕业后,原本有机会在杏花楼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他选择走向一线,跟随被称为网红青团之父的章吉泉大师学习制作糕点。

小陈说:原来在校时,章老师便是我的老师,对工作充满热情、精益求精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杏花楼工作后,我就打报告想调任到一线,跟着章老师继续学习。小陈在校期间,行业大师对他进行手把手教学,大师们认真、严苛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小陈。据介绍,学校每年邀请劳模导师为学生们开讲开学第一课,学生们从进校第一天便能感受到榜样们对服务行业的热忱与追求。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李博老师说:我们结合行业需求编制了一批教材和讲义用于教学,让课程体系对标政府标准、行业标准,因此学生们在校便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的要求和在企业的要求是一样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20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彭昕对此深有体会,从在校时期到毕业两年以来,她在杏花楼集团从基层干起,做过服务员、订餐员,目前是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名职员。我觉得优质服务应该体现在各个细节上。一个微笑、一句提醒,都可以拉近客人与我们的心,我希望能让客人感受到我们服务的真诚。

走向高精尖

优秀技能成就上海制造

上海货曾是被全国人民交口称赞的优质商品代名词。随着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科技含量的世界级产品正出现在上海货的行列里。2009年,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探索订单式培养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培养相关专业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飞机制造是朝阳行业,一开始我就是冲着能有机会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所以报考这个专业的。2016级飞机班的孙同学说。起初,小孙对精细作业还不太习惯,也曾因为自己的手艺不精而气馁过,但凭借勤加练习,他的状态越来越好,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实习,现在ARJ事业部全机对接气密试验组工作。一架飞机有三万多颗铆钉,每一颗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完成。这事关机组与乘客的安危,不能有任何闪失。

据了解,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今年共有21名实习生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截止目前,该校已经为其输送182名在编员工,其中不乏在行业中领跑的佼佼者。该校2015级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赵乾坤便已然成为中国商飞青年工匠之一。在校期间,要是觉得实训室的工具不称手,他会自己买来一堆工具,将部件做到最好,连老师都感叹于他的勤奋。虽然入职时间仅有三年,却在车间和全厂的技能比赛中拿到五次第一名。

自主创新能力是当今制造业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智能制造的魅力体现。赵乾坤就在工作中创新了一个在飞机蒙皮上钻孔的新做法——用慢速电钻加上去毛刺专用头,一个人半小时就能完成原本几个人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班组效率。赵乾坤说,这得益于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在课程中设置情境教学模式。多维度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递给学生一支尽情发挥的画笔,为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添色加彩。

接轨新理念

实践中感受购物新知

海纳百川的上海,尝新是深埋在骨子里的城市基因,也是上海职业教育人谋求发展的源点。消费服务环境的变化,促使上海职业教育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接轨国际,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的新商科人才。

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共有四名老师、十名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校中高职贯通班会计专业的小樊便是其中之一。这次进博会上,很多消费领域高科技技术的展示和应用让人惊叹,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科技智能入驻日常生活将成为新趋势,消费会更便捷、更人性化。小樊说。尽管志愿者团队的任务非常繁杂,但面对零距离接触盛会的机会,带队教师没有放过这难得的教育机遇。带队的陆佳琦老师说,无论再忙,老师们也会提醒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多用眼去观察,用心感受新时代中商品零售的新趋势。

作为商科类学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展会和创业实践比赛,如芬兰创新创业实践、奥地利全球商务模拟公司展会、亚太地区贸易挑战赛等。学校在线下组织商品售卖活动,学生在一次次交易中互相沟通、分享经验。他们还通过邮件往来、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线上的模拟商业磋商,多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国际素养。

今年七月,商务英语班的小曹同学远赴德国参加商科交流实践活动。考虑到德国的地域因素以及消费服务环境的不同,她所在的小组提出以中国外卖平台为原型的商业设计,获得德国老师的肯定和称赞。学生在走出国门参赛的同时,也将中国风带上展销的舞台。前不久前往奥地利参加全球商务模拟公司展销会的小袁同学说:在奥地利展销会上,我们带去的中国特色香囊、手炉、圆扇十分受外国友人的欢迎。展会的第二天,我们穿上汉服并演唱中国歌曲,吸引了更多的顾客。独一无二的中国风特色、中国风产品,让我们脱颖而出,也让我懂得了营销方式的重要性。

提升软实力

打造城市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的象征。沪上不少职业学校发扬专业特色,通过办展览、开讲座、进社区等形式,传播上海文化内涵,共同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戏曲学校定期为其他学校的学生及社区市民举办戏曲讲座,将水袖舞、木偶等多种戏曲艺术融入表演之中,引导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座中,很多观众在操作木偶后,都特别感兴趣,还有不少观众说想深入学习。木偶表演专业的陈同学向我们介绍道。

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多年来面向全社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给市民一个走进校园的机会,欣赏工艺大师及优秀学生的佳作。同时,学校在开放日当天开设黄草编、泥塑、版画等特色课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市民朋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很多课程一经放出,就被‘秒杀’一空。通过活动,可以提升市民和学校的互动,进一步传递美学素养,有助于市民更好地理解上海文化。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唐廷强说。

11月24日,上海中等职业学校首次向社会市民集中开放展示38个社团和18个舞台节目。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原创社团此次作为38个社团之一,参与了工匠长廊的展示。参与此次活动的石同学感觉收获颇丰,在为观众进行讲解、宣传的同时,她也与世界各国热爱艺术的游客围绕设计进行了探讨。我们展出的皮具、草编、竹刻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展品都广受国外游客们的欢迎。

今年五月,我国正式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建交,上海戏曲学校师生艺术团成为第一个出访多米尼加的艺术团,带去了一场集昆曲、京剧、民乐重奏为一体、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演出。艺术团在多米尼加期间,还为当地高校的师生作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专题讲座。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韩永胜激动地说:能够在中多建交后的第18天成为第一个访问该国的艺术团,我们很荣幸地见证了历史!

职教学会.jpg

未来,中职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考入本科院校。11月28日晚,广东省教育厅、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通知》针对高考考务管理、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普通高等学校特殊类专业考试招生录取办法和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使用管理等5大方面共提出17项改革措施。

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科类

并扩大招生规模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力度。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模式,推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努力拓宽职业教育升学通道。

其中,要求2018年开展招生且2019年已备案的省内所有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均须安排计划招生。各高职院校安排在依据学考招生录取的计划,原则上不低于本校申报的年度总招生计划的50%。

高职院校在文科类、理科类招生类别的基础上增加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招生类别。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专业招生录取时,将考生2019年普通高考术科统一考试成绩与文化课成绩按一定权重折合总分后进行投档录取。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管理。将“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的“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考试时间调整至1月份进行。同时,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规模。2019年,省内各高职院校预安排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的“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生计划,不低于本校申报的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5%。

《通知》还要求,高职自主招生招收中职生预安排的招生计划,不得低于本校申报的年度总招生计划的5%。同时,要进一步严格规范现代学徒制招生专业。对于无法签订劳动合同的专业,2019年暂停现代学徒制类型的招生。

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

招收中职学生的新型考核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对不少中职学生往后升学将带来利好消息。《通知》提出,要继续实施面向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招生,在2018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完善。在所有高职院校的三二分段招生中全面实行“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考试招生办法。

同时,继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在2018年试点的基础上,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方式,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通知》提出,要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建议文化素质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的要求,按照5:4:1的权重合成总分方式进行投档录取,即:“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中的文化科目考试成绩占50%,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成绩占40%,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等级成绩占10%。鼓励开设相同招生专业的本科院校实行职业技能考核联合测试,联合测试成绩在各招生院校录取时通用。

此外,根据“中职升本科”招生实际,志愿填报设置由2018年的1个平行志愿组3个院校志愿调整为设置2个顺序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可填报1个专业。

《通知》还对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使用管理做出了进一步规范。明确广东省本科院校预留计划应优先在省内使用。各高校在广东省实际使用的预留计划不得低于预留计划总数的50%,录取时实际使用预留计划未达到50%的剩余部分计划,须在广东省参加征集志愿录取。

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经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招生院校申请、省招生办同意后可单独编设院校代码进行招生。单独编设院校代码招生专业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单独编设院校代码招生专业。

招生院校与国(境)外教育机构开展办学合作活动的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国际班”等项目,不再单独编设院校代码进行招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系统、综合、多边、合作、共赢为特点的“协同”和“治理”已成为当今社会乃至全球发展的主题词。职业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已形成了占据中等和高等教育“两个一半”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时代职业教育站在新起点上,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主题,这更需要加强管理作为保障,而协同治理是深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一、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1.协同治理是全球性的历史进程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治理模式是世界各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的时代命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采取早期自由主义和“嵌入式自由主义”的治理模式,然而并未实现“帕累托最优”;战后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采取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仍无法处理好市场与国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导致“制度失灵”,西方社会在持续思考“后西方、后秩序”的治理模式和时代走向。[2]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以协同和治理作为关键词,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号角。世界各国多年实践一致表明,以多元协同、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时代强音和重要共识。

2.教育协同治理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3]管理、经营、领导力、治理四个关键词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大致勾勒出教育治理理念和特征的演变和延展,也反映出教育治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管理”注重步骤、程序、过程、细节,强调权力和规范,重共性,刚性强;“经营”重视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强调在管理中增强学校和市场、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领导力”注重意义和价值、人文和艺术、目的和结果、柔性与个性,突出强调领导的影响力和魅力对组织发展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推动了教育治理范式的深刻变革,教育治理以“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结合”为实施载体,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相结合,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民主性特征。教育治理理念的变化过程,也是教育管理不断朝向教育协同治理和教育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教育协同治理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涉及教育治理理念、模式、方法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和保障机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3.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从注重规模和速度转为以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职业教育重心也从数量外延式转为质量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在历经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立法建制、完善体系、特色探索、示范建设等,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后,新时代又面临新的跨越,即必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相当规模的同时,更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管理是软的生产力,是有效手段和保障,提升管理效能,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当前138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和1.23万所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万中高职学生,约150多万教师,近千个专业,1406个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深入到“十个共同”,系列7S管理制度建立;跨界的、复杂的、全纳的、开放的、灵活的职业教育,要求其管理工作必须改革、创新、延展、深入,如何处理规模和质量、硬件和软件、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规范和灵活、刚性和柔性、传统和现代,学校和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关系,如何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如何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些都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新老交织、悬而未解”的问题,需要综合、系统和协同化破解。因此,推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已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和协同理论是职业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公共治理中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核心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重构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治理理论包含五个主要命题:一是政府不是国家治理的唯一主体,治理的成效也不只是取决于政府的权威和权力。二是现代社会中国家正在把原来由政府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及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以及私人部门。三是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运行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是以协调为基础的持续的互动过程,也是治理主体的利益博弈和互动融合的过程。四是政府是“有限政府”,但不能忽视和弱化政府的职能,政府要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负有宏观调控和引导的责任。五是治理参与主体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和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机制,以信任、互利和系统协作为基础,通过主体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和良性互动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善治”的价值目标。[4]

协同理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认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任何复杂系统的各部分(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相互竞争和协同关系,当系统内各子系统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5]协同理论有三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一是序参量,指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机制,它由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产生,一旦产生后便成为系统向有序演化的控制中心,决定了系统演变的整体效应;二是协同效应,在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受到外界控制力的影响而使序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子系统便会表现出协调和合作,从无序走向有序,即产生协同效应;三是自组织,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6]协同理论与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在系统目标、主体多元、要素多层等方面均具有内在契合性,因而对完善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首先,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具有系统性,建立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框架是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其次,建立职业教育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了解、熟悉议事规则且自愿遵守议事规则的约束力,是职业教育治理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进而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

2.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特点和原则

较其他行业的管理而言,职业教育管理具有十个方面的重要特点,即管理环境的外生性和多变性,管理思想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管理主体的多层性和多类性,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交叉性,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和合作性,管理范围的广阔性和整体性,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和职业性,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管理目标的适应性和多层次性。[7]基于职业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更需要以治理论和协同论为基础加强理论指导,加强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管理效能。

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应具有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特点。第一,管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不再是职业教育治理的唯一主体,要加强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对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参与,构建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多边多层关系;第二,责权配置平衡化,以权责平衡为基点,构建政府、院校、社会间的权责依赖和互动型伙伴关系;第三,权益保障法治化,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为准则,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第四,教育决策民主化,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构建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合作治理和共同决策机制;第五,教育管理现代化,在宏观层面上深化“放管服结合”和“管办评分离”,微观层面上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应坚持组织性、系统性、创新性原则。第一,协同具有组织性,以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组织战略目标。第二,协同具有系统性,以结构、机制和平台为主要载体推进系统产生协同效应。职业教育协同治理应在主体、内容、操作等层面建立不同层次的协同有序的组织结构;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是核心,也是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包括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同时,协同治理需要信息化管理平台作为技术条件保障。第三,协同具有创新性,创新是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永恒主题,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是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目标实现且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框架与实现路径

1.宏观架构:“政—行—企—校—社—研”多元主体协同

在宏观层面上,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间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院校自主的协同组织架构。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外部性、地方性、行业性特征,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央—地方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放管服结合和管办评分离,以多主体分工合作、多元共治形成职业教育管理合力,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政府的定位和责任重点是把方向、促公平、调结构、建标准、抓改革、强督导,促进政府职能从办教育、指令式管理、直接管理、微观管理向管教育、服务式管理、间接管理、宏观管理转变。总的原则是分权、放权、让权、归权、监权。[8]分权是将职业教育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分给政、行、企、校、社、研等多元主体,明确划分和界定各主体的责权利;放权是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育教学、考试招生、科学研究、经费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学校;让权是以委托管理、合作办学、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将权力让渡给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归权是指政府统筹、理顺体制、齐抓共管,将职业教育培训归口管理;监权是政府要通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督导监测等综合政策工具,对职业院校规范办学进行引导、调节和监督。

以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为载体,加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学校间的新型关系。落实行业在人才供需、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行业参与、集团办学、技能大赛等方面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建设机制、政府委托机制、对话沟通机制、对接协作机制、多方合作协调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发挥行业在制定行业标准、参与技能鉴定、组织技能大赛、指导监督校企、提供政策建议、参与企业管理、推介企业信息、统筹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指导功能。发挥企业办学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机制。深化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社会评价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战略目标、人才培训模式和办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与评价,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以监督、评价、反馈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职业院校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在纵向上,加强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衔接;在横向上,完善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培训机构的沟通,打造职业教育治理院校共同体。同时,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科学管理和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和水平。

2.中观架构:校企合作双制双赢

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协同管理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在实践、理论、政策等不同维度的校企合作之路,呈现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轨迹,即从单方面偏重教育走向产业和教育双向相互依赖;从单一强调人才培养模式走向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开发双重功能;从基层探索为主走向高层引领与基层实践并重的国家制度;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从一种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拓展到国家人才开发和教育整体改革的制度安排;从“供给—需求”单项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运行;从比较松散合作转向更加紧密融合;从突出形式和方法走向重视内容和效果;从要素间若即若离走向多要素良性互动。[9]

第一,校企合作从校企层面、区域层面向国家层面不断推进。20世纪80年代到90中期,职业学校附属于国有企业和行业,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20世纪末期大部制调整,将职业教育划拨地方政府管理,切断了校企之间的天然联系,职业院校开始自发寻找校企合作结合点。在这一时期,校企自由结合,中介联姻;合作时间有长有短,合作程度有浅有深,人际关系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驱动力,缺乏长效机制。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伴随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其标志是搭建平台,为校企合作牵绳搭线;建章立制,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率先实现地方突破,继2008年宁波市率先出台《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之后,重庆、天津、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校企合作发展的政策文件、法规制度,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此后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规范、引导、激励、约束、保障校企合作的系列制度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校企合作完成了由下而上、从个体到系统的制度性跨越。

第二,校企合作从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不断延展。一方面,国内各地探索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教产对话协作机制等多种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行业企业与院校对接合作实现常态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和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通过招收留学生、与“走出去”企业联合办学、将行业企业制定的“中国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多种形式为我国产能转移奠定人才支撑。

第三,校企合作从操作层面、制度层面向文化价值观层面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操作层,是零散的、单向度的“院校+企业”合作实践;中间层是制度层,是系统、可固化的法规、政策、体制、机制;核心层是理念层,是校企双方在文化价值观层面的高度认同,也是校企合作的最终诉求。当前,校企合作实践正以制度层为重心,不断向核心层深入。

第四,校企合作从单项合作向全方位、系统化合作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从共同招生、共同培养逐渐向培养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场地设施、实践教学、实习管理、教学评价、招生就业、研究开发“十位一体”协同治理转变。

3.微观架构: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在微观层面,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核心。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学校内部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和单元,是职业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和体制安排,集中体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核心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职业院校发展目标与功能的集中体现。职业院校要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体性、落地性作用。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一般包含学校章程,理(董)事会、联席会制度,学校自主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内部评价分配制度等方面,具体体现为在制度建设、校企合作、专业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学生安全与发展、招生与就业、学校文化、财务与后勤等方面实现跨层与同层的协同治理。其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内部评价分配制度与普通高校现代学校制度具有共通性,当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应在学校章程、理(董)事会和联席会制度、学校自主权三个方面着力,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第一,章程是学校内部治理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构划,也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依法接受监督的根本依据和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重要载体。章程制定的重点是根据职业院校学校性质、隶属关系、经费拨款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章程,凸显职业性、地方性特征。第二,理(董)事会、联席会议制度是健全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保障。要以章程为基础,促进理(董)事会建设的制度化。充分激发职业院校利益相关方参与积极性,理(董)事会、联席会成员由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专业骨干代表和教职工代表等共同组成,其中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的成员比例保持在50%以上。同时,明确各主体权责利能,不断激发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活力。第三,落实且有效行使办学自主权是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基础与前提。调查显示,当前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不足与对已有自主权利使用不充分的问题并存,因此,要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理念,以章程为遵循,充分落实和有效运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院长选聘、人事管理、“双师型”教师评聘、内部收入分配和招生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当前,高职教育“小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大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开展专业集群建设,破解“小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大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政策统筹与推进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任务。

关于“专业群”,《意见》强调的是: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专业群。可以看到,此时的“专业群”主要指学校内部专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意在通过专业群带动发展,从整体上提升示范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专业集群”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专业集群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成为共识。

 二、集群、产业集群、专业集群的内涵探析

(一)集群具备以“四高”为特征的发展优势

集群,英文为Cluster。简单说就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一起,构成一个组,多个系统能够像一个系统那样工作或者看起来好像一个系统。这些单个的系统被称为集群的节点。集群的核心技术是任务调度。集群技术可以打造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稳定性等为特征的发展优势。

1. 高性能。集群的性能是集群内所有节点性能的叠加,系统吞吐量及数据处理能力与单一的节点相比有大幅度提升。

2. 高可用性。集群比单个节点允许同时接入更多用户、完成更多任务。任务调度技术可以完成集群环境下的资源配置,实现负载均衡。

3. 高扩展性。新的节点可以动态加入集群,从而不断增强集群的性能。

4. 高稳定性。当集群中的一个节点失效,它的任务可以由其他节点自动接管,有效防止单点失效。

(二)产业集群理论认为集群可以挖掘竞争优势

经济学领域对“集群”现象的最早认识源于100 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工业组织,认为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形成“集群”。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可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作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便顾客需求,等等。

1990年,经济学家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组织形态,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而不仅局限于考虑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的概念为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研究确立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以及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三)专业集群强调结构性、强调区域统筹

关于“专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国内职教界的专家和学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给出权威的解释。

借鉴经济学领域产业集群理论,专业集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直面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的专业组织形态,是“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在政府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统筹、调控、规划与引导下,以区域内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以区域内高职教育专业或专业群为核心,相关专业和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

结合计算机工程领域集群技术,高职教育专业集群的节点是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不同环节的专业或专业群,相互补充、互为扩展。

专业集群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依托信息技术的虚拟空间和云空间。专业集群具备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稳定性等发展优势。专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专业结构,专业集群的支撑要素是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及方案、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和集群内互通共享的体制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专业群”与“专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进一步清晰。“专业群”和“专业集群”,两者体现的都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是不同层面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两种专业集约化发展形式。

“专业集群”的范围更广,它的节点可以是专业或专业群,节点之间具有结构性特征,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专业集群强调区域统筹,节点来自同一区域,可以来自院校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组织;专业集群的建设目标是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与贡献。

“专业群”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强调院校内部专业的相互依托,建设目标是院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职业岗位群相近、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相同的原则,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2个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系统构建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移动商务、国际贸易、物联网应用、市场营销等专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

(一)跨界整合多种发展优势,实现集群内资源互通共享

在国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主导和支持下,在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帮助下,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牵头制订移动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建设连锁经营管理、移动商务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双标双库”),以“双标双库”为引领制订契合现代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以及实训装备技术标准,实现了集群内教学、师资、实训和科技创新平台的互通共享。

(二)专业集群建设的六个路径

一是建设集群内“平台+模块+拓展”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柔性和弹性;二是建立集群内专业辅修制度,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三是与苏宁云商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集群内共享型实习实训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四是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带动集群内专业建设指南、顶岗实习标准、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标准、行业证书认证课程培训标准以及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提升集群内专业示范辐射能力;五是以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建设带动集群内开放共享课程建设,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六是政行校企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吸引与集群专业契合度高的企业入驻园区,提升专业集群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解决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面临的三个难题

第一,专业集群建设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价值链实现需求,以学校优势专业为核心,带动一批相近的专业协同发展,共同服务行业企业内外价值链的实现。专业集群内各专业(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局面,融合度、协调性得到全面提升,一度存在的专业建设缺乏统筹、专业发展缺乏协作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在针对苏宁云商、华润苏果等企业以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国家级、省级行业协会开展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能力标准以及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并推进实施。解决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衔接的问题,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供需平衡。

第三,专业教学资源库在专业集群内全面开放共享,推动资源库成为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使用效率,解决了优质教学资源与行业发展不同步,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够的问题。

(四)实现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建设三种创新

1.聚焦双核,打造合力型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的模式创新(略)

2.动态优化,构建专业——标准——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应用体系的机制创新(略)

3.多路并进,实现国内与国外、线上与线下双线推广的方法创新(略)

四、推进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集中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平台,努力挖掘专业红利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出了集中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平台”的思路。“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思路集成并且超越了专业集群、学科集群、产业集群,是高校推动人才培养体制系统性改革,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发展方向。

从提高质量的角度,高校不能只是加固原有的“小舢板”,而是要集中资源营造“大舰艇”。从结构调整的角度,高校不能只做“加减法”,更要多做“乘除法”。“乘法”是将现有专业通过碰撞、融合、创新形成新的竞争力;“除法”是将发展定位进一步聚焦到服务面向的主要产业链和创新链,做大“压强”。

从资源优化来看,构建专业集群的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按照核心产业—周边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链”思路,形成有机联系的专业集群;二是按照“关键岗位—次要岗位—边缘岗位”的“岗位群”思路,构建与岗位群对应、相互支撑的专业集群。

“产业链”思路和“岗位群”思路都应当遵循集中资源、整体优化的原则,以集群建设进一步紧密专业的吻合、以集群建设进一步挖掘专业的红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贸流通专业集群的建设,正是以2个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链相关专业协同发展。

(二)创新专业集群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打造发展优势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管理范式。这种管理方式条块分割,缺乏灵活变通,专业依据市场、产业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差。对应专业集群的建设要求,这种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人员调整或资源整合,难以激发专业集群组织的活力,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专业集群是一个在更广范围内的资源组合,代表了一种更复杂的专业组织形式。从构成上看,不仅包括集群内部的横向、纵向组织,也包括外部支撑性和服务性组织。

地方政府应当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与管理中承担协调和指导的责任,负责指导专业集群的动态设置,协调专业集群的资源供给,保障专业集群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应当以强化有效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校政行企协同合作机制、技术服务与协同创新机制等机制保障,积极改进内部治理,提升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师资队伍、科研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等互通共享、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目标任务的落脚点是“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是目标任务的完成、教育教学质量要素的全过程控制、日常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三大因素的有机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诊改工作时,一定要处理好三大关系,解决好“诊改目标确立、诊改要素落地、诊改方式校本化”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解决诊改目标确立的问题,抓住学校诊改的“牛鼻子”。

在制定高职诊改实施方案和实施诊改时,讲究目标链的构成。目标链的源头在哪里?应是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它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理念,以及未来五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施的具体路径,因此一定要有至少十几个子规划组成,包括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科研工作规划等。总目标的实现,一定有赖于这些子目标的实现,比如要想实现学校的师资规划目标,一定要将这些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每一月的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这就构成了完整的目标链,也就形成了源与流的关系。

实施内部诊改,一定要保证年度目标及“十三五”规划的完成,否则内部诊改没有任何实质性价值,而实施OKR(目标与关键结果) 三级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则抓住了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牛鼻子”。所谓三级目标责任体系,是指依据“十三五”规划,将“十三五”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年,然后将年度目标分解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一、二级指标由目标管理职能部门制定,三级指标由部门分派,这些指标层层支撑、环环相扣,形成目标链。其中,一级指标为学院层面的工作目标,由院级领导牵头组织实施;二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分解,为部门层面的工作目标,由部门党政领导组织实施;三级指标主要根据二级指标分解,为岗位层面的工作目标,这也为部门的定岗定责定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解决诊改要素落地的问题,找准契合学校诊改的“新路子”。

一定的实践要用一定的理论来指导。所谓虚,指的是相关的理论;实,指的是学校的实际情况。用来指导诊改的理论很多,从内生动力来讲有PDCA及8字循环理论,从人员的参与来讲有全员管理理论,从管理的全要素来讲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目标的实现来讲有OKR目标与关键结果理论等。从这么多的理论中,寻找出与各校实际情况相吻合且又能出成效的理论,需要各高职院校自行探索,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笔者所在的学校2004年就开始引入ISO9001管理体系,将管理体系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提出全要素、全过程、全员质量管理模式,并设定自己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通过22个程序文件,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切要素进行全过程控制。同时,在维护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采用开具不合格项报告的方式,对不符合程序文件运行的环节和质量点进行整改。目前,学校正进行ISO9001:2015换版工作,将结合诊改文件,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诊改标准,并增加专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控制程序文件,从而将诊改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中。

三是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解决诊改方式校本化的问题,用好学校诊改的“牛鞭子”。

根据教育部诊改文件精神,各院校在进行内部诊改时,时间安排可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条件好的,复核的时间可适当提前,条件差的,可将复核时间适当后推。而对于各类标准,学校自己制定,自己找到量自己的尺子。因此,所谓动,指的是专门针对诊改工作的各类检查、评审与总结;静,指的是日常的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在进行诊改工作时,一定要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已有的管理制度体系结合起来,根据诊改文件的精神要求,将相关的制度体系融入现有的制度体系中,而不是推翻原有的管理制度,避免将诊改与日常教学及管理脱节或对立。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通过三个动态环节来检查把握静态的教学与管理效果:一是6月份的内部审核,在内部审核中,安排专门人员,针对ISO9001条款,对行政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对教学常规、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等环节的关键质量点进行抽查,确保每项工作按质量标准和流程进行;二是在12月份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外部审核,检查的重点是管理体系文件与各类标准、流程的符合程度,以及体系运行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同时对改进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和验证;三是在第二年的1月底,进行管理评审,包括年度管理评审数据分析报告、年度内审报告、年度行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统计报告、年度教师情况统计分析及改进报告、学年学生成绩统计分析及改进报告、年度招生就业录取数据分析报告等,对学校办学进行全面体检。同时,将这种结果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明确规定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占到员工绩效考核的30%,构建考评性绩效体系,以对事的考核,来衡量对人的评价,以对人的考核,来促进事的完成。

 记者从12月7日-9日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林草类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宣贯第一期培训班上获悉,教育部已审定发布多个林草类专业的教学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顶岗实习标准。
  国家林草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其中,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石和行为规范,是教学活动的技术支撑和品质保障,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林草类专业已审定的标准包括即将发布的高职类的园林技术、林业技术、森林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木材加工技术、草业技术8个专业教学标准,已发布的高职类林业技术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林业技术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中职类的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木材加工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这些标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服务现代林草事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为进一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担当作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务院决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将2016年实施的24项督查激励措施调整增加为30项督查激励措施,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就此印发通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部署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近年来持续探索开展督查激励工作,2016年11月印发《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6〕82号),首次系统提出24项督查激励措施。2017年、2018年先后两批次对400多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有力促进了地方主动作为、竞相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良好反响。

  此次调整的重点是增加了9项督查激励措施。其中,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3项,包括对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省份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县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的省份在资金分配时予以倾斜。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3项,包括对转型成效突出的资源枯竭城市在资金安排、改革先行先试上予以倾斜;对推进职业教育成效明显的省份在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对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县在改革创新等方面优先支持。稳外贸和稳外资、稳投资、促消费方面3项,包括对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增长,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的省份,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中给予优先支持;对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有力的省份,将项目优先列入三年滚动计划,优先安排车购税和港建费建设资金;对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等成效明显的市、县,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电商强县建设中予以倾斜。同时,根据部分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调出了3项督查激励措施,对21项保留的督查激励措施进行了充实完善。

  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对真抓实干、相关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对于激励地方奋发进取、竞相作为,推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调整后的督查激励措施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激励导向更加鲜明,进一步体现了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求,突出了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任务。二是激励含金量较高,进一步细化实化了激励内容,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改革先行先试等方面加大了激励支持力度。三是激励对象进一步向基层市县倾斜,以基层市县为激励对象的督查激励措施达15项,更有利于发挥激励效果,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狠抓落实的积极性。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督查激励措施的组织落实,尤其是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督查考评体系,改进督查考评方法,创新督查考评方式,简化操作,优化流程,公平公正、客观全面评价地方工作成效,避免增加基层负担,充分发挥督查激励的正向效应。

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市职业教育基本上形成规模较大、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地方工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德阳市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及模式,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稳步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职业培训保持良好态势的大好局面,促进职业教育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对德阳市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从总体来看,德阳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职业教育调整改革时期,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提高质量时期。

职业教育调整改革时期(1978—1985年)。三线建设时,德阳就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拥有多所中专学校和职工大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时期,德阳市初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跨进了重大调整时期,第六个五年计划末,德阳市共有单设职业中学13所,职业高中招生数占当年高中招生人数的近20%,职业高中在校生大约为3000人;中等师范学校有3所,在校生为1861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为2676人。

职业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时期(19862000年)。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而后,省教育厅拟定了《关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中学的初步规划和实施意见》。德阳市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将目标下达到有关部门进行具体实施。德阳市先后建成国家重点职业学校3所,四川省级重点职业中学3所。1996年《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有机构成部分,为德阳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政策上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与提高质量时期(2001年至今)。我国首批职业大学是国家教委在1980年批准建立。1994年和1996年,原国家教委先后批准18所重点中专学校通过举办五年制高职班的形式,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1998年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接着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又把设立高职院校审批权下放到各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基于上述原因,结合德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技能人才新的要求,2001年德阳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格高等职业院校。2004年德阳市高职院校又新增两所。至2017年8月德阳市共建成高职院校8所,其中2所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所是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德阳市基本建成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德阳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它职业教育形式属于从属的地位。已经建立沟通中职、专科到本科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之间的桥梁,建立内外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体系。

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市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学生就业、社会和谐发展,逐步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办学体制上,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重点探索了省市共建、校企共建、公民共建,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德阳市职业院校根据企业要求和学校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集聚优质职教资源,努力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全面对接生产过程,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德阳市8所高职院校已经陆续成功完成38个不同层次重点专业的建设,显著提升专业的内涵及影响力。德阳市中职学校也已完成1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28个市级骨干特色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的展望

随着德阳市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移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德阳市已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同比较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将来德阳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特点,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努力在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途径、合作办学等不断完善。

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产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所需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德阳市应坚持“紧密对接、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理念,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勇于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产教融合切实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良好态势。

职教学会.jpg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校园环境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话,那么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文化氛围、精神风貌、规章制度、社团活动在内的内涵文化,则直接影响和熏染着师生的思想和情操。

如今,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在促进学生素质拓展、有效调适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在职业院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数量和类别急剧增加,但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学生社团的成立,需要拟成立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向系部学生管理科室或者相关指导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由挂靠院系或团委签署意见,再由学生工作处或者团委负责人批准。尽管按照程序逐级审批,但毕竟不像社会组织团体成立那么复杂,需要资金门槛、办公场地、人数要求等,学生社团的成立相对较随意、门槛较低。如音乐协会,往往会衍生古筝协会、吉他协会、钢琴协会等很多分支社团,种类繁多,数量过大,不利于管理和指导。同时,一些分支社团因为具有专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数量较少,往往形同虚设,不利于长远发展。

院校层面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缺失。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社团的功能在增强、作用在扩大,职业院校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院校发展重点在于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容易忽视以学生为主的社团工作,社团活动往往缺少资金,阻碍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专门管理人员,学生社团一般由学校团委兼管,兼管教师难免因为本职工作繁重而忽视所兼管的社团,极易出现管理盲区,造成管理不够深入,难以控制社团内有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院校层面构建符合社团发展的管理体系,把思政教育导入团委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团活动中。

学生社团思想活跃,但缺乏适时引导。无论是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专科生,还是高考录取的科班生,都有较强的社交欲望,而其社交活动很多都是基于互联网来实现的,如利用QQ、微信、微博、视频APP等社交软件。他们通过网络接触到缤纷多彩的世界,受到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中不乏各种不良思想,容易造成学生的迷茫,甚至在社团活动中走入误区,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有些社团仅凭少数具有特长或相关兴趣爱好的学生发起成立,靠着满腔热情维持社团,尽管很有特色,但影响力和涉及面小,发展空间不大,又因为后继无人,往往很难长时间维系。

社团经费管理混乱,容易出现乱收费、乱花费的情况。通过调查显示,学生社团经费一般来源于商业赞助、社员会费、学校经费三个部分,最主要的来源还是社会的商业赞助和收取会费,社团发展往往缺乏学校拨款。商业赞助对学生社团和赞助方来说是双赢的事,但也有一定问题,如明显造成校园内社团的“贫富不均”,一些理论性强的社团就难以获得企业的赞助;商业赞助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容易使一些社团活动脱离初衷、流于形式,一切唯赞助企业是从;一些社团为了获取赞助,热衷搞“排场”大的活动,却忽视了内部建设;一些社团经费使用缺乏监督、活动开展缺少计划,造成管理混乱,容易出现各种隐患。

学生社团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通过学生自发的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那么,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到底应该如何健康发展呢?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争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建议设立专门管理人员编制,扩大社团影响力和学校知名度。尤其是宣传部、学工处、财务处等部门,要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进作用,大力开展正面宣传、正面教育、正面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此外,社团成员深入新生中宣传,要做出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宣传方案,使新生能够对社团主题和活动意义有更深层次了解,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团中来。

加强引导,健全社团管理制度。锻炼社团全员做事能力,并推行责任制,将活动责任具体到每一个组织者;实行奖励与批评相结合,督促各活动组织者开展好每项活动。以学生社团换届选举为例,要秉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进行,由社员和指导教师投票,现场公布结果;同时,要有学院相关管理部门教师进行监督,避免随意性,保证社团发展宗旨和政策的连贯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保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和同学为宗旨举办活动,确保活动的精品性与创意性,将年轻人的公益热情调动起来。

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范围。遵循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并重的原则,争取在原来校内和县区内活动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爱心社团成功举办了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到本地的敬老院、民营老年公寓、公办养老服务中心等老年服务单位开展活动,利用所学专业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这类活动让社团学生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尊老敬老意识,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奉献了爱心,在劳动的同时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加强统筹管理,促进对外交流。一所学校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社团,需要加强统筹管理,做到全校社团活动“一盘棋”。在管理中,要求各社团年初上交年度工作计划,由社团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场地等,避免社团活动过于频繁、重复、撞车等现象发生。各社团每年应该组织1—2次对外交流活动,到兄弟院校学习社团管理先进经验;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与兄弟院校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在院校大力支持、管理部门科学引导、指导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社团一定会科学规范有序地发展。

“当我们到达纽约机场时,数十家媒体记者把我们团团围住,在耀眼的闪光灯下,我们宣读了简短声明:我们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清晰记得,1978年12月27日,作为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之一,他开始异乡求学,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40年前的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拉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

40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生巨变。从出国留学到中外合作办学,从人文交流到“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育对外开放从单向需求转向合作共融,由单一样态变为多元发展,从追随者成长为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步入了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2015年12月9日,在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四十不惑,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目标,中国教育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迈进。

留学40年与时代发展同行

中国的留学史可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以前,容闳带领120名幼童留美。五四运动时期,留美、留法、留苏浪潮兴起。1978年的增派留学生可谓拉开了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其意义深远、影响巨大,远非前两次所能比拟。

1978年6月23日,在听取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刘达的工作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审时度势,一语破冰。这次的指示具有前瞻性和划时代意义,不仅意味着国内10年封闭局面的结束,也成为中国日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风向标。

首批留学生抵达后不久,邓小平偕夫人卓琳访美。在美方为卓琳举办的招待会上,卓琳对留学人员说:“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发展,是那一代人的使命。站在留学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当初那份想要走出去的遥不可及、走出去的弥足珍贵及所承载的丰富厚重或许已难以准确触及,但打开一扇窗、让人“睁眼看世界”,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愿望却绵延至今。

40年,留学生群体可谓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重要亲历者。40年,随着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留学规模从涓涓细流扩展为广阔汪洋。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破60万大关,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接近520万人。从最初的52人,到如今的520万人,10万倍级的增量不仅意味着留学规模的几何级数增长,更映照着留学政策的变迁和留学理念的变革。

公派留学政策在不断完善。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国家公派留学走上法治化轨道。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从初期的每年选派5000名左右研究生,到之后选派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留学人才实现批量化培养。

自费留学队伍蓬勃发展。1981年,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放开。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为出国留学人员破除了一道门槛。此后的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给了出国留学人员更广阔的空间。

政策与民意的完美契合,带来的是外语学习的热情高涨,托福、GRE考试报名排起长龙,“洋插队”一度成了流行语。这背后,是普通民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小目标”得以实现,是改革开放大潮中一个个弄潮儿的活力被释放,梦想被激活。

留学,从精英逐步走向大众。

2017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已达到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近九成。以公派留学为引领,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继续保持。

国力的提升不仅能让更多人有条件、有自信走出去,也吸引着更多外国留学生前来。

48.92万人,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全国935所高等院校,是2017年来华留学生的相关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来华留学生只有1200名左右。

近年来,随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目标的提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开展,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日趋优化、学历生比例不断走高、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国力的提升还吸引着更多留学人员学成归来。从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的“科研疯子”、大地之子黄大年,到相约合肥科学岛的哈佛七博士,再到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形成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归潮”,逾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归国,人数超过231万,学成归国者占改革开放后回国总人数的七成。

“我很喜欢‘潮’这个概念,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如是说。

“归国潮”背后,是数年来“春晖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磁力,是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魄力,是既能填饱中国胃又能丰盈报国心的魅力。

40年前,开阔眼界、学成归国、追赶世界是首批留学人员的心愿;40年后,时代巨变,留学归国不仅能“得其大”,还可以“兼其小”,对于出国留学,人们的心态也更理性、更开放。

“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我们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今年两会期间,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提问时,陈宝生这样说。

这让人想到35年前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是前行的方向,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而面向世界则是走向现代化的坐标。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对教育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走出去留学,加强国际教育间的合作和交流成为必然。

在此背景下,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应运而生,让中外合作办学有规可循。2004年,国务院印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全方位、高层次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确立了5年内教育对外开放的思路、策略和举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一系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继诞生: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开办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2012年8月,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10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批正式成立;2017年9月,国内首个旅游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在海口揭牌……

中外合作办学,既丰富了我国教育供给,实现了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世界顶尖优质教育资源的便利,也能让中国教育与世界深度共融,取长补短,加速现代化的脚步。

截至今年6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090个。我国已与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等建立起8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与世界看齐的过程中,一些进步已然呈现。在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大学的位次整体前移,且逐年快速赶超。2016年,中国获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846个工科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中国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

与此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2012年11月,厦门大学正式接受马来西亚官方邀请,到境外办学。2016年2月2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我国公立大学在海外开办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

将近百年前,厦门大学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如今,厦大回到嘉庚先生成长的马来西亚,这被看作“历史的回馈”,而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行。

截至2016年,中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约旦、埃及等10多个国家向我国发出境外办学申请。

从面向世界到以自信、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与魅力。而这样的风采也在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绽放。

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始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从今年1月起,英国8400多所小学开始选择使用翻译中国的数学教材,此前,上海还因为在两次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英国先后两批各派70余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华学习,并邀请130余位上海数学教师赴英国开展示范教学活动;美国麦迪逊市还首次投入200万美元建立“安吉游戏”在美国的第一所试点幼儿园……

教育对外开放最美妙的地方或在于此。面向世界,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欣赏着“别人家”学校教育理念的长处,在找寻差距中成长完善。同时,也将自身的光芒洒向远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球治理

2016年8月21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一层大厅,一名来报到的学生在白板上写了两个单词:Hello World——这是首批清华苏世民学者前来报到的场景。

苏世民学院是中美合作、致力于培养未来世界领导人的项目。开学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说:“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不只着眼自身,更是放眼世界,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以开放的心态为全人类命运考量,从中不难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教育对外开放成为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载体,而培育具有开放心态和世界胸怀的人才也应是教育开放的核心要义。

2016年5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吸引了全球目光。这位名叫何江的学生讲述了自己被蜘蛛咬伤,母亲用土方子处理伤口的轶事,呼吁更多人行动起来,助力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何江展现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对于全球未来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也更让构建命运共同体变得具体、可感。

2016年4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称,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教育部2017年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倡议各国聚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并称中国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铁路建成后,运营、维护、管理人员从哪里来?2017年6月,连接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运营在即,这样的问题摆在面前。

作为铁路的建设方,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启动了肯尼亚留学生项目,两批共60名肯尼亚学生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为期四年半的专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6年起,天津开始在泰国、英国、印尼等地设立“鲁班工坊”,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式,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桥梁。“鲁班工坊”向世界输出中国职教,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沿线国家需要什么人才,中国的教育服务就送到哪里,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发挥教育“软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事半功倍。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形成了“中国—东盟教育周”“中国—阿拉伯大学校长论坛”“中国—非洲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国—拉美教育交流平台”“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等一批多边教育合作与对外援助平台,参与全球治理,亮出中国教育的名片。而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也在为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更多是向西方学习,努力追赶。随着国家发展,我们从“跟跑”到“并行”,再到在某些方面“领跑”,教育对外开放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也不断加深。我们不仅与发达国家继续深入交流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携手也日益增多。平等、互助、包容,展现着一个大国的风度、责任与担当。

当下,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未来将会怎样?

今年两会期间,陈宝生在展望“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的中国教育时说,到那时,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留学的国家。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则,中国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版的教材,能够走向世界。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站在当下,回望改革开放的40年,展望未来的30年,从历史的长廊,到未来的时空,教育对外开放一路走来,曾经可见,未来可期。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对于教育对外开放亦是如此。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努力实现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关系更近,合作更紧,影响更广。自家大门要开得更大,更要出去敲开更多的大门。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