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13-11-26 17:47    来源:教育部官方网站    作者:采编    阅读:59次    我要评论

[导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目标,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钱还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人民满意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同样,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现在个别高校存在一种倾向,在申请指标、争取项目的时候往往都在讲自己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多少,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在办学的理念上。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高校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要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以此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能否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所大学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领导要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
  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代表清华大学教师在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言的国家级名师李艳梅曾经讲道:“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这句话带给高校领导和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意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我们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蔡元培曾说,怎样才配做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其中“骆驼样的精神”第一是对于学术上的责任,第二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无数的事例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因此,要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钱学森曾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就要求高校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善于挖掘潜力,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将本科期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学生只要满足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这样的探索值得总结和推广。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同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一批高职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完善保险、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这是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仅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要改革本科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目前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一年中没有专题研究过本科教学工作,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年中没有听过一次课。这种现象亟待改变。高校领导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教育部将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要以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重在提高创新能力,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阶段,促进科学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重在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杰出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高校要重点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对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
  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系统的科研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旦缺少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比如,已经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系列“卓越计划”,旨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实务部门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巩固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赢发展。
  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学术大师和青年领军人才紧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机制不活;个别教师师德不高,缺乏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
  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领军人才紧缺是一个短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至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青年领军人才是大学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大学的希望和未来。要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放开胸襟积极“引”。既可以利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又可以自主制定相关政策,从海外引进一批国家和学校急需的青年领军人才。当然,对引进青年领军人才,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严格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坚持高质量,防止引进的人学术水平不高、学术行为不端。二是要放开视野主动“育”。既可以利用国家公派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又可以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放开手脚大胆“用”。要破除对青年骨干教师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要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更多地参与项目决策管理、承担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流转退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要牢牢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两个关键环节。在重点抓好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上去。怎么看教师的师德?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要求。高校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师德有问题的人,不能做教师。怎么加强创新实践?要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校外兼职或挂职制度,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完善中青年教师访学制度,选派他们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他们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