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四点建议

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四点建议

2019-02-25 14:0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449次    我要评论

[导读]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指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指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事实的确如此。


2016年4月1日,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项目办公室举办了有9个企业参与的在线校企对接会,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提供就业创业的项目和岗位,短短两个小时内提供了扶持100个教师工作室、开设1000家门店、招募数十个服务外包团队等至少12000个工作岗位,但并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积极反应。2017年5月5日,在“全国数字经济产学合作联盟”成立大会上,该办公室再次发布了与电商产业、会展服务产业、IP创意产业、绿色经济产业领域相关的十个项目,提出建设1000个“全网营销大学生工作站”,提供约50000个岗位需求,结果愿意及能够对接的院校和教师依旧寥寥。一方面是日益加大的高校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巨大的能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缺口。不是毕业生太多了,而是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太少了。


2018年和2019年初,中国国际商会商业行业商会全国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项目办公室根据国务院精神,先后牵头组织了创业投资、产业研究、经营管理、数字技术、品牌营销、国际法律服务、文化研究等领域熟悉跨境电商产业的专家,设计制定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跨境电商(专业人员)研修训练方案”,免费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班”,邀请资深产业教练,针对热点产业和数字化企业用人需求最强烈的自媒体策划与营运、活动策划与经营、短视频策划与制作、经营资源开拓与品控、产品设计与研发、数据管理与分析等6大业务领域,面向自媒体、商务、品牌、营销、产品、保障、团建等7大岗位群,将产业训练内容与方法论及训练体系导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仍然没有得到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


为深入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的症结,近两年笔者和行业专家一同通过座谈、网聊、讲课、考察等方式与上百职业所院校的领导、教师交流,介绍产业背景,推介行业课程,讨论课程体系改革,结果很不理想。行业专家戏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院校教师的交流,即“鸡同鸭讲”,双方背景不同,语境不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相悖。对于行业提出的课程设计,教师们首先考虑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学校同意吗?专家那里通的过吗?”“如果这样改,教师的工作量怎么计算?”不少教师表示对此“不了解”“听不懂。”有位师资科长直截了当地表示了担忧:“按这个做法,会有一半老师没有课上,一半课程没有老师上。”有位系主任的回复是:“行业课程设计颠覆了我对专业的认识,但教师们不支持,我也没办法。”


现代职业教育就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具体的职场,对接职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才有社会价值。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花费巨资产生出数以千计的各类“精品课程”,可是扪心自问,有多少门“精品课程”是坚持能力本位对接职业标准的?有多少门“精品课程”是得到行业、企业、学生(服务对象)认可的?又有多少门“精品课程”能得到经常性的维护、及时更新的?这些“精品课程”的受惠面有多大、点击率有多少?这些“精品课程”对于“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又有何益?


一位行业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四问:


既然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教学中为什么不见产业研究课程?企业永远身处于复合性(跨界)的产业之中,比如体育用品的跨境电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企业、快速消费品的广告营销服务机构等等。每个学期,如果都有一个产业研究课程,三年就会有六个产业的配对深入,三年后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不是会更好?


既然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专业考核为什么不请企业HR或部门主管参加考评?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完了,学完了,能不能请企业人员来考评?能否给刚入门的学生一个持续学习的书单,并增加自学成效的考评?企业都有读书会、内部分享研讨会,为什么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却鲜有见到?


既然是职业教育,为什么不能主动地提供动态的行业发展指导?毕竟,“现代职业教育,就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三年在校学习不就是专注地做就业准备么?为什么要到临门一脚的时候,才开始关心产业分布变化、产业企业状态、岗位薪资待遇变化、劳动福利政策变化等关键信息呢?这些信息其实网上都有啊!这些信息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呢?为什么不能成为自主性学习的课业呢?


既然是职业教育,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强调生源质量?能通过招考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学业基础会比传统企业中的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员工更差吗?招收这些同学入校不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么?既然选择了服务对象,为什么还要去抱怨服务对象的质量不高呢?(参见杨震伟《上海职业教育》2018.4)     


一些行业企业专家认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奢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似乎没有多少意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十九大前后各级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文件,力图引导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今年,国务院又推出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各种配套政策必然会陆续出台,大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当然,整体环境的根本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实践证明,职业院校通过激发内在的改革动力,仍然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一,更新办学观念


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为什么及怎么样“面向人人”,“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实现“适合教育”理念?为什么及怎么样坚持“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学生主体”?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如何使“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构建“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如何建设适应教育性质、学校定位的高水平教学与管理队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等等。这些问题弄不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


今天的时代,是人工智能不断增能、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新时代,科技进步周期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需要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新的起点上思考办学的创新与发展。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组织、课程体系、教材教案、教学方式、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教师素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与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和发展逐一对接,突破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的传统思维,定位于培养和培训服务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鉴于现在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更换频繁,经历背景各不相同,对职业教育基本理念、政策的学习研究尤为重要。即使在职业教育界浸润多年的院校领导,也需要“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不能停留在经验主义的水平上。如果认为职业教育无科学,无学问,谁都能干,这是大谬之道。


第二,重建专业体系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


专业体系的重构是个系统工程,主要内容包括:


开展产业研究,了解产业需求。进行产业研究,了解产业需求,跟踪技术进步,对接就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及时调整专业,这些工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功”。


建立专业集群,实现跨界培养。改变专业碎片化、教学资源割裂的现象,突破把专业作为教学单位的做法,构建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事实证明,同一个专业可以面向不同的人才培养领域,同一个职业岗位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淡化专业界限,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好课程,实现跨界培养。


坚持面向人人,开展适合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们办学的基本原则。职业院校招收的本来就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必须“目标多样,路径多条,自主选择,因材施教”,适应多样化的学生基础水平和职业生涯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通道。


专业体系的重构是实现产教融合的组织保障,也是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够对接产业链构建好这样一个“专业体系”,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规划好这样一组“专业课程”,对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好这样一个“教学组织”,对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好这样一个“成才路径”,职业教育就可能真正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只要认准方向,保持定力,踏踏实实地推进,一定会有成果。


第三,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


“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场“肉搏战”,胜者立足,败者淘汰。而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相关联的是课程改革,即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筛选和组合。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有所取,就要有所舍。


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有三个:


一是“整合”。即根据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把需要的内容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和新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原有课程不做必要的整合就谈不上课程的优化。这种“整合”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德育、智育、美育的整合,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的整合。搞“整合”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但这是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趋势,要敢于拣硬的碰,因为只有在难点和要点上有所作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相对优势。


二是“对接”。即学习与工作对接。用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的话,就是“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在工作中学习”。通过一个一个来自社会交付的工作项目(也是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的热情。按照英国和德国的经验,一个专业大体上要设计 15-20 个项目,从初级到高级,由浅入深,对每一个项目都力求符合如下8个条件:(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每个项目都划分一定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不能太大,要保证人人参与,各小组完成项目的水平是学业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是“翻转”。即从教师主体转为学生主体。教师的责任自然包括直接教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更主要的责任是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教师要围绕一个一个工作项目,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告诉学生从什么地方(书籍、报刊、网络等)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如何能够掌握这些能力,让他们在与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起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能力,是一种做事能力,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参见《思与行》潘家俊 曾子师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第四,重塑教师队伍


在重构专业体系和改造课程结构这两项工作中,教师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所有的改革、创新都离不开教师,有优秀的教师才有优秀的学校,教师的素质是当下职业院校最薄弱的环节。


在学科知识型课程阶段,需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讲课,能够按知识体系编写教材的教师;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阶段,需要的是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操,能够将企业项目转化为课程(如英国BTEC“课业”)的教师;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阶段,需要的是熟谙行业企业,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每个阶段教师的能力自然包括之前阶段的能力,但要求更高。我们可以自问:我们的教师处于哪个阶段?我们计划用多少时间、什么方式达到哪个阶段?


办学校不是为了解决教师就业,而是为了培养千百万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教师要和社会一道与时俱进,与行业企业息息相通;学校不能因噎废食,把满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当作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工作要求。如前面提到的行业培养方案,对办学理念、队伍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能力、教学方法都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队伍建设是难点中的难点。同时,如果没有创新创业高手当领导,恐怕是实施不了这种方案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这些措施如果能够真正落实,将对教师队伍的重塑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道理归道理,真正做到必然不易;因为不易,所以要“不忘初心”,勇于革新。近两年来,不少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获得成果,事实证明,“非不能为,是不为也”。职业院校如能通过“诊改”,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上述四个方面,赋予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获得成效,则“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有望落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望实现。


(潘家俊(1950- ),男,研究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