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技校网 关注
关注:10回到贴吧

  •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找学校
2012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美丽之花开在分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其实,船主只是让漆工涂漆,并没有让他补漏洞,修补漏洞纯粹是漆工的分外之事。可就是这“顺便”的分外之举,却挽救了船主几个孩子的生命。    

可别小看这“顺便”的分外之举,生活的美丽,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就需要这些分外之举呀!    

前段时间,黑龙江佳木斯市出现了一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老师。张老师之所以最美,原因就是她做出了她职责范围的分外之举。2012年5月8日晚,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至今仍然躺在病床上。谁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没有法律规定教师必须舍身去救学生。张老师的伟大之举,纯粹是分外之举。就是这美丽的分外之举,挽救了学生,谱写了一曲美丽的教师之歌。   

无独有偶,2011年7月一位妈妈被网友誉为最美妈妈,她就是吴菊萍。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社区内,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可吴菊萍却身受重伤。   救自己的孩子,是任何一个妈妈的分内之事。可是,吴菊萍不一样,她在最危急的时刻,不惜个人安危去挽救别人的孩子。这是多么伟大的分外之举呀!就是这美丽的分外之举,挽救了别人的孩子,谱写了一曲美丽的妈妈之歌。   

可是,生活中不乏这样的镜头,明明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却以种种理由当作了分外之举。大家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候的一位老师吧。这位老师在地震来临后,奋不顾“人”地率先逃跑。他就是因此迅速窜红网络的范美忠,后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危险来临那一刻,“范跑跑”也做了“分外之事”,他是把指挥学生有序避难的分内之责当作了不关自己的分外之举呀!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社会风气日渐趋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很少去做那些分外之举了,总觉得那些事情和自己无关。其实,只要我们在尽到分内之责的同时稍微地多做一些有益的分外之举,就像那位漆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许多,美丽许多。要知道,美丽之花常常开在分外呀。

2012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船主与油漆工     

老人们常说,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都有各自定数。有一个故事:说有个船主找了个漆工给自己的船刷漆。漆工发现船上有个洞,虽然这不是他份内的活,他还是找来木板、铁皮等将漏洞全补好了。过些时,船主给漆工送来一大笔钱。漆工不解地说:“工钱您不是已经给过了吗?”船主说:“这是感谢你补船漏洞的钱。”   

漆工讷讷地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却说:“当听说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害怕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多亏了你呀。”这个故事简单,却蕴涵着一些不简单的道理。事有因果,互相联系。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做人一定要多做好事多行善,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在这方面,历史上、现实中因果报应的事例举不胜举,歌里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会变成美好人间。而眼下这个物俗横飞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出现了多少道德滑坡、令人发指的事件,传统美德好似没了市场,学习雷锋成了做秀,起码的做人准则完全失脱,许多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提空洞而拔高的口号,就从能做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容易为人接受。一旦习惯成了自然,社会风气自然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拿遵守交通规则来说,内地许多城市高架桥越来越长,可交通拥堵却越来越严重,而弹丸之地的香港,车比内地多,路比内地窄,却很少发生堵车。人人按交通规则行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变成了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其结果必然是交通顺畅。    

回到故事里来说话:油漆工宁肯吃点小亏也要做些份外事的行为看起来是一个偶然行为,却也是他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这也许是他为了口碑和生计而这样做,坚持不懈就变成了必然。另一方面,船主孩子驾船出海是偶然,船出海是必然,漏洞补上是偶然,漏洞不补会出事是必然,船主给钱是偶然,做好事得好报是必然,这一切皆源于辩证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要提倡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好的良好风尚,那样的话,美好人间才有可能成为必然。

找学校

2012河北高考作文题

题目:一渔夫请了油漆工为渔船刷油漆,漆工刷漆过程中发现船漏了,就帮忙补好,但没有告诉渔夫。渔夫家人驾船出海,而渔夫此前已经知道船漏了,很害怕,但家人安全返回。以此材料写篇作文,体裁不限,字数800字以上。
  
做好事,不留名 

  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一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做好事不留名”。

  记得初中的一次升旗仪式中,初中部的主任当着全校师生面表扬了一个同学。他在水房打水的时候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着巨额的现金,而他拾金不昧,等待失主。最后以失主大笔一挥,落成一封赞扬信结尾。这确是个很好的结尾。

  这个同学恰和我认识。他后来和我说,当时他生怕失主会说他黑了多少多少的钱,吞为己有。我还说,怎么会啊?他高兴还来不及。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且看现在吧,报纸上,电视上,总会报道一些做好事,反被坑的事件。

  比如一老太卧倒在马路上,有人走上前去搀扶之,老太倒打一耙,说正是你这厮撞倒了我,休要在这故装好人了。这人只是想做个好事,将老太扶到“正道”上去,但却因为这样一种目的,失了钱财,甚至人品。

  这种事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胜枚举了。又比如前些日子,媒体大肆报道的小月月事件。

  小月月在一个集市被车撞倒以后,经过十数人,经过几辆车;人们视之不见,车子不但不停靠一边,反而碾压过去。这是一种怎样的德操?人们开始无尽的职责,那十数人成了众矢之的,被射成了筛子。且不论那几位开车的,先说这十数人。

  人性这个东西不是那样轻易就会被泯灭的。除非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压着它,予它以强烈的压迫感,才会做出某种殆尽天良的事情。这十数人,为什么都不敢上前搀起小月月,至少放到街边以免遭驶来的汽车的碾压。他们不止是没有人性,他们还有畏惧。他们觉得可能就在这条街的某个地方,某个人或是某群人正在虎视眈眈着这个小孩,一旦有好心人出现,他们就甩着口水的狂奔而来,说这“好心人”撞倒我家孩子,却扔到路边要一走了之云云,再要“好心人”赔钱。

  我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起过这件事情。他说假如他碰见了这个事,他会去帮助小月月。但是如果有人上来坑他,说撞倒小月月的人是他,要他赔钱。他就会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小月月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跑。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社会中很多人的价值观已经扭曲了。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这种合理是这个社会带来的。

  做好事,这个思想早在我们的启蒙教育中就已经被定为传统美德灌输了。却随着我们成长,随着我们成熟,而变得讽刺。那个年代,提倡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只是我们应该做的,做好事将会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不必计较其他;这个时代,也提倡做好事不留名,不留名则已,一留名说不定便会引来莫须有的横祸。诚然,做好事,是不做,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举报)2020-02-27 15:19赞(0)回复#1楼
本贴共有1个回复,点击率61回到『河北技校网』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